宋玉祿
(云南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00)
淺析《財務會計理論》
宋玉祿
(云南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00)
“以信息經濟學的框架來解釋財務會計在現實世界中所碰到的基本矛盾,即作為一種信息系統的財務會計難以即協調股東與管理當局之間的關系,又保證滿足投資者的信息需求。而造成這一現象的罪魁禍首則是市場經濟中廣泛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因此,現實中會遇到投資者怎樣進行投資組合決策、管理當局如何進行會計政策選擇、公司或企業為什么要進行盈余管理的問題;所以需要會計準則和會計準則委員會發揮相應作用。同時,各利益集團還會圍繞會計信息供給展開“博弈”,從而使會計準則的制定具有“政治過程”的色彩。”
在我選擇了《財務會計理論》這本書時,開篇這句話深深的吸引了我,在認真的通讀了全本書,學到了很多關于財務會計理論方面的知識。這不是一本介紹如何記賬的書,而是一本探討會計理論的書。對于已經接觸過會計實務與方法的會計專業學生而言,至少應該進修一門探討財務會計理論的書籍。
簡要介紹本文的書寫框架,其大體的分為了四個部分,分別是,一,以現行價值為基礎的會計即理想狀態下的會計環境;二,信息的決策有用性問題;三,盈余管理問題;四,準則制定問題。
作者首先介紹了實證會計的發展歷程,梳理了那些圍繞財務會計理論開展的實證研究成果,歸集的研究成果信息充實了一個統一、完整的理論框架,形成了具有獨立視角的財務會計理論體系。之后,作者采用大量的現值模式來描述財務會計的環境,更加利于我的理解當今的會計環境。之后,文章又提到了決策有用性,現在對我來說是一點都不陌生的,因為從一開始接觸會計的時候,就學習了這個理論,但是看了這本書才知道,這個理論是在這里被提出運用的。這讓我對這個理論的學習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了解到在美國會計協會(AAA)的專著《基本會計理論報告》中,首次出現“財務報告信息決策有用性”的概念,強調必須比以往更注重財務報告使用者和他們的決策需要,目的是使財務報告變得更加有用。決策有用觀認為:“假如我們不能提供理論上正確的財務報表,至少應該使歷史成本報表更加有用。”歷史成本會計在現實中根深蒂固,所以有必要在企業過去業績和未來前景之間建立某種聯系,而通過決策理論模型,清楚地找出這種聯系,即當期財務報告信息和未來收益是通過信息系統的條件概率相聯的,最大化地滿足投資者預測未來收益。文中寫到“投資者理性和有效證券市場理論是指導會計師進行財務報告披露決策最有用的理論”。
書中所討論的基本點是在會計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而產生的財務會計理論的基本問題。會計信息不對稱意味著投資者最終會同時面臨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問題,也就是說,由于信息在可靠決策中的作用以及他們對管理者業績的影響,進而影響到投資者的利益。在書的結尾部分,又對兩種問題進行同時控制進行討論,產生新的問題:保證讓投資者獲得有效信息機制,就是說,雖然控制了逆向選擇,但另一方面不一定會是激勵經理人員,控制道德風險的最優機制。而相關和可靠性原則的結合所得到的信息是對投資者最有利的信息。其中相關的信息是指投資者能夠用來評估公司未來經濟發展狀況的信息,而可靠信息則是指不會被管理當局操縱的準確信息。而在現實情況中,有著諸多因素會對信息的準確性進行干擾,因此財務會計理論的基本問題就是如何調和會計信息的這兩種不同作用。
在提出問題之后,本書就進入了問題解決的方面學習,對于解決這個基本問題的觀點有兩種。其一,認為市場力量可以充分控制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其二,認為要進行會計管制來保護投資者。目前,我們仍不知道這兩種觀點誰對誰錯,但是在會計中已存在諸多管制,并且新準則的產生速度沒有減慢的趨勢。
在管制問題上,又進行了一部分的歷史回顧,來說明是否要建立會計管制。20世紀初期,這一時期只是在研究會計實務時對所發現的問題尋找一種理論上的詮釋與說明,以及進行一些方法運用理由上的邏輯推論。20世紀30-60年代,這一時期的研究已經開始涉及了構成今天財務會計理論結構的部分核心問題,如會計假定和會計原則等內容。但其研究尚不完整。20世紀70-80年代,這一時期,美國的FASB發布的一系列公告共同構成了現代財務會計理論的結構基礎。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FASB的“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的先后發布,可以說是對以會計準則制定為核心的規范型的財務會計理論結構研究做了一個總結。自此之后的中西方有關會計理論結構問題研究的成果,大多均是以此為基點的。
而且在研究方法的選擇上,實證會計研究提供了走向財務會計理論研究的新思路,成為踐行決策有用觀的利器。當前,實證會計研究已經在高端的經濟或會計期刊目錄中占據主流。鄭丁旺教授強調“實證會計研究方法作為不同于傳統規范性研究的方法有它積極、有用的一面,廣大年輕會計學者應當努力掌握這種研究方法,”但他同時也強調“目前實證會計研究存在著局限性,尤其是很多實證會計研究的現實意義不大,建議國內會計學者進行這方面研究時應當慎選研究主題”。實證會計研究的經濟模型看似完美,但其中也有許多的忽悠之作。一些規范性文章更注重經濟理論研究,言語之簡練,切中要害,邏輯清晰,論據充足,往往也能夠給會計研究帶來更多啟發。我們在進行課題研究時,應該正確對待實證研究方法,不要一昧地追求實證而實證。實證會計挑戰性的任務是不斷尋求基于約束條件變化的解釋。強調會計研究成果的有用性,實證會計就必須把研究、發展、完善財務會計理論作為目標,在此基礎上,探討理論如何為實踐和實務服務,科研成果如何轉化為企業生產力,切實服務于經濟社會的發展。當前,我國經濟社會處于快速發展的變革時期,變革引起的各種約束條件的變化,需要實證會計理論的積淀,變革產生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利益調整,需要實證會計理論的檢驗。可以預見,實證會計研究大有作為,實證會計研究必有所為。
習慣于規范會計研究的人,往往對實證會計研究的理論和方法有恐懼感,稱之為“知識消化不良癥”也未嘗不可,習慣于規范研究也好,擅長實證研究也罷,兩者之間沒有絕對的壁壘,只有研究成果有用與否的共性。季羨林先生在《佛教十五講》中提到:“人類思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真正的內行視而不見的東西,一個外行反而一眼就能夠看出。”即便是一個遠離會計研究的人,甚至不是從事會計工作的局外人,對于兩種研究方法下的成果也容易讓其作出恰當的判斷,而判斷的基礎無非是哪個研究成果更為有用。實證會計挑戰性的任務是不斷尋求基于約束條件變化的解釋。強調會計研究成果的有用性,實證會計就必須把研究、發展、完善財務會計理論作為目標,在此基礎上,探討理論如何為實踐和實務服務,科研成果如何轉化為企業生產力,切實服務于經濟社會的發展。當前,我國經濟社會處于快速發展的變革時期,變革引起的各種約束條件的變化,需要實證會計理論的積淀,變革產生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利益調整,需要實證會計理論的檢驗。可以預見,實證會計研究大有作為,實證會計研究必有所為。
讀完這本書之后,發現其實該書要點是,要求會計人員能夠清楚地認識財務報告對投資者,管理人員和整個經濟的影響,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大大提高財務會計的生存能力和未來發展的希望。否則,會計人員僅僅是被動地接受既定的報告環境,這對于不斷發展的環境而言只是一種短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