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帆
(華北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河北 唐山 063210)
我國工業發展進程中環境問題淺析
劉曉帆
(華北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河北 唐山 06321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突飛猛進備受世人矚目,隨著我國工業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眾多困擾。目前,我國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自然生態環境遭到巨大破壞,這不由使我們反思我國在工業化進程中的得與失。本文以我國工業發展及與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為基礎,對現階段中國工業發展所導致環境污染現狀、成因予以分析闡釋,并就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提出相應的措施。
工業發展;環境問題;工業經濟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速度的加快,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自然生態環境遭到巨大破壞。雖然我國國民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備受世人矚目,但隨之而來的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問題,不由讓我們反思我國在工業化進程中的得與失。
目前,我國工業發展對的環境的影響現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經濟高速增長導致我國環境污染居高不下。我國工業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是工業廢氣、廢水和固體廢物的排放等工業污染,主要體現在生產中的“三廢”污染及各種噪音污染,且產生量總體上都呈現增大的趨勢。(2)工業經濟增長對環境污染作用明顯。工業經濟增長對環境的影響是與所處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相聯系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工業經濟增長對污染水平的影響越明顯,并且持續時間長。(3)資源類產品價格偏低和環境法規不完善是環境污染問題的制度性成因。因此我國有必要通過加快調整資源類產品的相關稅費,將使用資源類產品的環境成本納入到價格之中。(4)我國經濟對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過度依賴,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和較為落后的技術結構是造成環境污染加劇的結構性成因。
(一)環境立法明顯滯后。“成熟一條、制定一條”的環境立法原則使環境立法只注重經驗性而忽視先導性,甚至不少條款明顯滯后。例如,超標排污收費制度只對超過濃度標準的排放物收取排污費,排污者只要不超過排放標準,就可以無償污染環境。一些環境法規之間還存在不協調、甚至矛盾的現象。如《環境保護法》中37條規定,如果排污單位沒有擅自拆除或閑置防治污染的設施,其超標排放污染物行為并非違法。但依據《標準化法》及《實施細則》,環境保護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屬于“強制性標準”,這就可能導致企業規避《環境保護法》的相關懲罰。同時,一些環境法律法規規定的處罰力度無關痛癢,這就容易導致“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更高”的現象。
(二)產業結構及生產方式不盡合理。從產業結構方面來看,我國較長時期以煉鋼、化工、有色金屬、交通和煤炭等基礎產業為發展重點,以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瓶頸”問題。這些基礎產業大多是污染較重的產業,這是造成我國工業環境污染的一個重要因素,且短時間內很難得到明顯緩解。從生產方式方面來看,我國主要是以大量消耗資源、粗放經營為特征的傳統模式,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數量,而忽視了包括環境在內的增長質量,沒有實行經濟增長與環境和資源保護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企業工藝技術和裝備落后,管理水平低,資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必然加劇環境污染。
(三)礦產資源類產品價格體系還不完善。從理論上看,資源價格至少應該反映出資源直接成本、資源稅和環境成本三個方面的影響,但我國現行的資源價格僅體現了直接成本。而體現環境成本的消費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和車船使用稅等稅收的標準過低,調控力度不夠。與世界資源市場價格相比,我國的資源產品價格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據筆者測算,2000-2008年,我國煤炭價格僅為美國的一半左右。低廉的煤炭價格必然導致整個經濟對煤炭的過度需求,造成SO2及煙塵的過度排放。只有在資源價格中包含合理的稅費,充分體現使用特定資源品種的環境成本,才有助于扭轉目前整個經濟對于礦產資源的過度消費及其引起的環境污染加劇的局面。
(四)環保投入不足。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中國環保投資的總量呈現穩定的上升趨勢。尤其是90年代末期,環保投資總量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在局部領域和地區,環保投資增加的效應開始顯現。近些年,盡管我們投資總量有所增加,但占GDP的比重仍然很小。在當前反映政府活動范圍的財政預算的科目設置上,環境保護投資并非基本建設支出、文教科衛支出等那樣作為一個獨立的支出科目,而是被寄托在基本建設支出、科技三項費用專項支出等科目之下,這種預算設置機制的結果是各級人大很難對政府在環保方面的投資進行監督,政府的環境保護投資得不到保證。
(一)完善有關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目前我國應盡快完善相關環境法規,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努力扭轉“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更高”的扭曲現象,以期實現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循環經濟本質上是生態經濟,它應該是在整個生態系統內建立,保護環境也不能只局限在個別領域,環境問題是復雜的,所以解決環境問題也需要多方位、多層次,采取綜合對策來調整。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有了相當的規模和不同層次的實踐,并構建了比較完善的法律體系。我國可以根據國情,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在環境基本法的基礎上,加強具體行業的專項立法,注意法律法規之間的協調,形成一個基本法統率下的綜合性的完善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
(二)多舉措推動工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技術創新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持久動力和源泉。一國經濟增長和競爭力形成,都要經歷從要素驅動到投資驅動,進而到創新驅動和財富驅動的發展階段。當前,我國經濟總體上處于從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的關鍵時期,知識、技術和人力資本等高級生產要素成為產業增長和保持競爭力的關鍵驅動力。大力扶持原有工業走技改創新之路,引導企業擴能改造,利用原有存量,實現“有中生新”調結構。實現對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先后通過設備改造創新、優化生產流程,實現節能降耗、降低成本,促進環境問題的解決。
(三)完善環境保護投資制度,加大環保資金的投入。面對我國新世紀的環境形勢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政府應該加大對環保的資金投入。例如,提供優惠貸款。選擇綠色外貿導向型產品給予信貸和稅收優惠,對企業環境投資項目的貸款利率、還款條件以及折舊等方面實行優惠;環保投資公司和政策性銀行應優先向污染控制和清潔生產提供貸款資金。實行政府補貼,對環境產業中某些不易盈利或盈利甚微的行業,政府應給予貼息支持,利用排污費資金、財政資金或專項基金對環保產業和有明顯污染消減的技術改造項目進行貼息。
(四)加強環保宣傳,確立環境資源價值論觀念。長期以來,我國工業粗放型增長方式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惡化,導致其自身不可持續發展已經說明資源環境的稀缺性、有用性。因此,我們必須克服“資源環境無價值”的偏見,樹立“珍惜資源環境”的觀念。不斷加強淡水、土地、森林、草原、礦產、海洋、動植物、氣候等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在維護生態平衡的前提下實行誰開發誰保護的政策。切實加強礦區廢棄土地的恢復使用和生態環境的綜合整治,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和環境綠化活動,堅決禁止和取締自然風景區和名勝古跡保護區內各種破壞自然資源和環境的非法開發建設項目活動。
[1]曲福田.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政策選擇[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2]孫炳彥.中國工業環境問題及其對策[M].環境保護,2012(11).
[3]焦必方.環保型經濟增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劉曉帆(1990-),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研究生在讀,華北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