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孝杰
(內蒙古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城鄉一體化進程中“三農”問題探析
劉孝杰
(內蒙古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農民問題、農業問題、農村問題統稱為“三農”問題。“三農”問題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在目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趨勢下,它的解決影響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三農”問題日益突出,在當前我國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如何更好的利用好這一契機去解決“三農”問題是關乎社會長久發展的重要舉措。
“三農”問題;現狀;新對策
城鄉一體化是在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下而提出的,促進城鄉經濟共同發展,使城鄉互為市場,互為資源,互相服務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它不僅是思想觀念的變化,更是政策和產業布局以及經濟利益的調整。如何更好地利用好城鄉一體化這個新模式,在現代經濟的發展中顯得尤為重要。在當前我國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這個契機下,我國的“三農”問題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我們必須清楚的認識到當前我國“三農”所存在的問題依然不容小覷。“三農”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對于“三農”問題的深入研究以及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三農”問題,有助于推動我國當前以及今后的人民幸福,民族振興以及國家富強的偉大“中國夢”的實現。
“三農”是農民、農村、農業三個基本要素組成的以主體身份、居住地域和從事行業三維一體的問題。這三大領域是相互制約的,在“三農”問題中農民是主體,農村是平臺,而農業則是以農村平臺為支撐的農民生存和發展的載體。“三農”問題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它的解決影響著我們綜合國力的提升。作為經濟發展中長期存在的問題,可以說:農民富則國家興;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業豐則經濟強。
“三農”問題的首次提出在2000年,時任河北省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李昌平給朱镕基總理的一份信中寫到:“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農民真苦”即農民生活水平低,農民在吃穿住行以及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面臨著困難。“農村真窮”即農村在村容村貌以及硬件方面的條件比較落后。“農業真危險”即我國農業發展水平低下,“靠天吃飯”式的粗礦農業普遍存在于祖國大江南北。
(一)農業人口轉移城鎮市民化配套系統滯后。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一項重要的指標即是農村人口轉移城鎮化的比率。由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公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報告2015》顯示,目前就全國范圍而言,城鎮常住人口大約在7.7億左右,就單純城鎮化人口比率而言,我國已經達到56%,這一水平在世界范圍內也是一個高水準。但是城鄉一體化進程是一個立體的工程,它要求不僅農村轉移到城鎮的人口數量的增多,更重要的是與之相配套的生活習慣的改變、思想意識的轉化、綜合素質的提高、就業壓力的改善、戶口身份的變動等,目前在這些方面缺乏相應的應對系統。
(二)城鄉差距不斷擴大,農村收入缺乏保障。過去我國經濟的發展在政策,資源的方面普遍向大城市傾斜,因而城市各方面的發展都要優于農村,這就使得農村的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城市的發展水平。隨著發展年限的增加,城鄉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尤其是在城鄉居民收入方面更為顯著。根據國家統計局2016年統計年鑒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45%,而農業增加值只占GDP的8%,農民收入的提高很大一部分是靠投入第二和第三產業所獲得的。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平衡性使得農民為了獲得更可觀的收入,他們選擇去進城打工。這就導致農村人口結構失衡,在當前我國出現了很多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村。這部分人基本沒有勞動能力,他們在農村建設的各個方面缺乏必要的勞動力和動力支持,這就使得農村的發展更加緩慢,從而城鄉的發展不平衡性更加加劇。
(三)傳統小農思維阻礙農業合作化進程。我國大多數農耕地區,普遍推行的依然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生產模式,雖然有些地方開始走農業集約化道路,當前我國在土地流轉方面有了新的發展。比如在農村普遍存在分散流轉、承包農戶之間多種流轉形式,但是由于多年的封建小農經營模式的影響,農業統一化經營模式推進受到了很大限制。據農業部數據,到2016年底,全國有58萬個行政村,其中沒有集體經濟的占50%,有集體經濟、經營收入低于5萬元的占30%,5萬到20萬之間大約為10%,20萬以上的在10%左右。而且在走農業集約化道路的進程中,資金短缺問題;經營風險集問題等勢必會是集約化道路上的絆腳石。
城鄉一體化進程作為當前國家出臺的一個推薦農村向城市化轉變,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的新政策,在這一有利的社會生態下,如何更好的解決當下“三農”問題,是我們所要思考和面對的問題。
(一)保障農民核心權益,完善農業人口轉移城鎮市民化配套系統。第一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的問題,調整現行的教育投資結構。把農村中小學納入中央和省級投資范圍。由中央和省兩級財逐步向農村義務教育支出。做好農村成人職業教育,建設農村業余文化機構。第二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由于人口和可耕地面積成反比,在我國很多農村存在著剩余勞動力。如何將這些剩余勞動力有效的轉移到城鎮,實現這個目標關鍵是要消除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制度限制因素。解決這些問題中,政府須作為帶頭人,解決就業壁壘,建立統一的就業市場機制,消除農民進城務工的一些機制壁壘,建立健全農民工進城就業的相應的保障體系。
(二)加快轉變城鄉二元制發展結構。第一,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生態下,改變歷史上形成的城鄉二元制發展結構就尤為迫切,即改變現有規章制度,如戶籍制度、就業制度、教育體制的不同劃分、醫療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使城鄉居民在資源和政策方面享有相同的待遇。第二,依托于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這個平臺引進新型人才。加大力度改善農村就業環境,以政府為核心推動力,鄉鎮企業為主體執行者,優化農村硬件設施,改善農村的投資環境,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去工作;鼓勵更多的私人資本向農村的投資。只有農村的經濟和精神素質同步提高,農村才能更好地發展。
(三)加快農業轉型升級。目前我國在農業方面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是我國農業基礎設施依然特別薄弱。依據當前我國農業專業化程度低,農業技術低下,“靠天吃飯”以及農業集約化程度低等問題。不管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業發展的投入力度,財政支持在農村設置固定的農業學習所;聘請專業農業推廣員,定期開展農業技術和優質農產品的推廣活動。改變傳統分散流轉模式,走新型主體經營和承包農戶模式道路。農民合作社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重要的群眾性組織機構,在農業轉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各級政府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力量,在農業發展中的角色是無法替代的,在農業合作化的進程中,政府可以出臺相關的優惠政策,對主體經營和承包農戶提供政策優惠和技術支持。
總的來說,我國“三農”問題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為了更好、更高效的發展我國的經濟,增加我國的綜合國力,我們有必要也必須研究以及更好地解決我國的“三農”問題。只有更好地研究我國當前所存在的“三農”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我國“三農”所存在的問題。只有更好地解決我國的“三農”問題,才能更好地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1]姚洋.中國農地制度:一個分析框架[J].中國社會科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54—65.
[2]陸學藝.農民真苦,農村真窮[J].領導文萃,2001(4):37—41.
[3]吳華財.“三農問題”與農村成人教育發展戰略選擇[J].中國科技信息,2006(5):239-240.
劉孝杰(1993-),男,漢族,甘肅天水人,研究生,內蒙古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