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峰,丁琳,李曉華
聊城市第四人民醫院精神科,山東聊城 252000
偏執型是神經分裂癥中極為常見的類型之一,臨床上常常采取藥物進行治療,與此同時通過良好的心理干預不斷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緒,從而提升其自知力,改善其生活質量及認知功能[1]。隨著近些年該類型精神分裂癥發病率逐年上升,臨床上開始對分散內觀認知療法給予高度關注,這是一種集認知及內觀于一體的聯合療法,通過在分散地點、不連續地對患者進行內觀認知治療,促進患者不斷認知自己,促進疾病的治療,提高臨床療效。為了進一步分析該類療法與常規藥物共同治療偏執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效果,該組研究隨機抽取了120例男性康復期患者展開詳細分析,現報道如下。
從該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康復期男性偏執型精神分裂癥中抽取120例進行分組研究,即甲組與乙組,每組60例。甲組年齡范圍均在23~47歲之間,平均是(38.8±3.0)歲;病程是 2.8~9 年,平均(4.0±1.0)年;乙組組年齡范圍均在 22~48 歲之間,平均是(38.5±2.6)歲;病程是 2~8 年,平均(3.8±0.8)年。兩組患者均為男性,且均接受過等量的氯氮平、氯丙嗪、奮乃靜等藥物治療,且均已經進入康復期,患者具備一定的溝通能力。比較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結果表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甲組60例康復期患者均單純采取利培酮進行治療,2~3 mg/次左右,2次/d。乙組在甲組治療的同時,配合分散內觀認知療法,3 h/d,持續治療28 d,具體的方法如下:①患者每天接受3 h的分散內觀認知治療,且治療的環境、內容要保持一致,每天面接患者的時間控制在15~20 min左右,由患者自訴所遇到的問題及目前的心理狀態,然后根據患者思考及回憶的實際情況,給予指導、肯定,并且對其開展指貝克認知心理治療。②在治療的過程中,要將患者獨立安排的一個病房內,并且墻壁上不佩掛任何裝飾,撤出房內的一切讀物、報紙等,要求患者保持絕對靜坐,必要時可以臥躺。③根據患者的成長年限,將每3~5年分為一個回憶的階段,內觀的對象以患者最親近的家屬為主,如母親、父親,然后再選擇其他親朋好友,最后是患者討厭、最討厭的人。④對患者開展內觀療法的主題為:我給對方造成的麻煩、我為對方做的、對方為我做的;其治療層次分為4個,即進入情景、自我重溫、換位感受、感悟覺察。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自知力、陽性及陰性癥狀(PANSS)評分以及復發率、認知功能評分(BACS)。其中自知力的評價采取自知力及治療態度問卷(ITAQ)進行評價,一共有11個項目,每個有3個級別的評分,分別是:完全認識計2分、部分認識計1分、沒有認識計0分,總分是0~22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自知力越完善;PANSS包括了30個項目,內容主要有陰性癥狀、陽性癥狀以及一般精神病理等指標,總分越低說明患者癥狀緩解效果越好;BACS評分的內容包括了語言流暢情況、記憶情況、符號編碼以及數字序列等多方面的評價,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認知功能恢復情況越好[2]。
甲組60例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的ITAQ評分依次是(8.0±1.0)分、(13.0±2.0)分;乙組 60 例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的 ITAQ 評分依次是 (7.0±1.0) 分、(17.0±1.0)分,兩組患者治療前的ITAQ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乙組的評分高于甲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前甲組患者的語言流暢、記憶、符號編碼、數字序列評分依次是 (53.8±12.8) 分、(40.5±10.6) 分、(36.0±7.5) 分、(22.0±3.2) 分, 治療后依次是 (58.8±10.6)分、(44.5±8.2)分、(40.0±6.8)分、(23.8±3.0)分;治療前乙組患者的語言流暢、記憶、符號編碼、數字序列評分依次是(53.5±13.1)分、(39.6±10.2)分、(35.8±7.6)分、(20.7±3.0)分,治療后依次是(62.0±8.8)分、(49.9±8.5)分、(44.8±5.0)分、(26.5±2.5)分;治療前兩組患者的BAC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乙組各項評分均高于甲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甲組60例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的PANSS評分依次是(55.2±9.6)分、(49.8±5.0)分;乙組 60 例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的 PANSS 評分依次是(55.6±9.5)分、(44.2±4.6)分,兩組患者治療前的PANS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乙組的評分低于于甲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經過不同的方法治療后,甲組60例出現15例復發,復發率是25.0%;乙組60例出現7例復發,復發率是11.67%,乙組的復發率顯著低于甲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臨床上,精神分裂癥屬于常見的神經疾病之一,病情較為嚴重,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思維障礙、感知覺障礙、行為及情感等障礙,同時還會嚴重損害其社會功能,對其身心健康均造成嚴重影響。對偏執型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采取內觀認知療法,主要是通過患者自身檢討、回顧自身在社會關系中的所作所為,以此促進其徹底內省自身存在的一切問題,然后使其能夠將自己對自己的慈愛和對他人的沖撞形成一個良好的對比,分析自己沖撞他人的原因,達到自我分析、洞察的效果,進而對其人格特征不斷給予改善。這樣一來,能夠幫助患者自身糾正在人際關系中的惡劣態度。
通常情況下,內觀療法可以分作兩類,即集中內觀、分散內觀,該文則主要研究分散內觀,且結果表明治療前甲乙兩組患者的ITAQ評分、BACS評分以及PAN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不同方法治療后,乙組患者的上述評分均明顯優于甲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是由于患者的非理性認知以及認知偏差得到矯正,其慣性思維得到改善;同時其抑郁情緒得到明顯改善后,促進患者在治療的過程當中慢慢學會借助社會支持來對一切消極的情緒進行改善,并且對自身情況開始有了正確的認識,進而全面降低了不良情緒的發生。另外,甲組復發率是25.0%,高于乙組的11.67%,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是由于患者通過治療后不斷糾正了自身的錯誤認知,極強了疾病認知,同時將一些不良情緒與不健康的行為逐步改善后,自身情況得到良好的控制后,病情顯著改善,進而降低了復發的幾率[3]。
綜上所述,對康復期男性偏執型精神分裂癥患者積極采取藥物結合分散內觀認知療法,能夠獲得顯著的臨床效果,同時還能顯著降低患者的復發率,在臨床上具備較高的運用價值,建議積極推廣。
[1]朱德超.男性偏執型精神分裂癥康復期分散內觀認知療法聯合藥物對臨床療效、復發率及依從性影響分析[J].社區醫學雜志,2017,15(5):42-45.
[2]秦進芳,陳麗曼,楊紅,等.分散內觀認知療法治療偏執型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的臨床研究[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5,26(3):23-25.
[3]劉旭恩,沈姣,謝艷麗,等.加減薯蕷丸聯合西藥及分散內觀認知療法對偏執型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1(6):589-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