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爽
北京市西城區廣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精神衛生科,北京 100055
由于人們生活壓力的增加,人們的心理壓力較大,造成精神分裂癥患者數量的增加,精神分裂癥患者長期服用藥物治療,可以對疾病的陽性癥狀進行良好的控制,但是研究發現患者的認知障礙以及陰性癥狀出現退縮行為,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50%以上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發病在青春期以及成年早期,對他們掌握社會技能造成嚴重的影響,同時影響其獨立生活的能力。經過長期的臨床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癥的心理社會康復是患者全面康復的必要途徑。該文中主要精神分裂癥的心理社會康復的進展進行研究分析,報道如下。
精神分裂癥患者最大的精神支柱是家庭,60%以上的患者出院后進入家庭生活,家人的態度對患者的預后有著重要的影響,家人態度的衡量標準是情感表達。若患者處于高度責備、敵意的高情感表達家庭環境,疾病復發率較高,降低情感表達后患者的復發率也會隨之降低。家庭治療分為兩種[1],即短期(2~10 h)和長期(9個月~2年),前者的目的是提高家庭對疾病的認知度以及應對能力,但缺乏對患者長期預后的改善情況,后者指的是家庭對疾病采取的措施,對患者的關心、疾病的認識,患者用藥依從性,對患者進入社會生活的鼓勵和支持。數據調查顯示,接受長期家庭治療的患者與常規治療的患者相比其復發率和再入院率降低2倍左右。研究認為對于病程短的患者給予頻繁的個別家庭治療,病程長的患者給予連續性家庭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屬于一種心理治療技術,假設認知過程對行為和情感造成影響,通過認知和行為技術糾正患者對事物歪曲的認識,進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傳統觀念認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妄想屬于一種病態的信念,但目前理論認為其余非精神狀態下的某些信念具有相似性,內容具體包括被孤立、被貶低、被攻擊以及被操縱。現代很多人認為妄想屬于正常信念,不是不正常。其認知特點為:自我為中心偏差,將與自己無關的事情歸于和自己有關;故意偏差,將自己不好的意圖歸于別人;外歸因偏差,將自己的感覺歸于外界因素;容易輕易下結論,不愿意多考慮。精神分裂癥患者常見的一種癥狀是聽幻覺,專家認為這可能是患者不能分清楚聲音的來源造成的,也可能是患者神經心理損傷造成內部控制系統的失調后將其歸于外界因素,還有可能是患者存在認識方面的偏差。研究認為精神分裂癥引起的陰性癥狀、認知障礙與抑郁情緒有關[2]。
臨床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的認知行為治療和焦慮抑郁癥的治療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一般采用個別心理治療,時限性為6~9個月。前者每次治療時間較短(15~45 min),可能會出現治療中斷,家庭作業布置越詳細越具體,治療目標更加靈活,若患者容易激怒或混亂需要多次間斷治療。具體包括:建立良好的治療聯盟(接納、支持患者并與其合作)[3];找出解決的問題,如癥狀(妄想、幻覺、意志行為減退等)、生活目標(家庭、工作、教育以及社會關系等);心理健康教育(介紹壓力對癥狀的影響,生物、心理以及社會之間的關系,);認知概念(認識行為、感覺以及思維之間的關系,深層次認識問題);認知行為技術治療(提問、重構信念、證據權衡、尋找解釋、行為試驗、自我信念、憂慮等級、角色扮演)。精神分裂癥治療的關鍵在于心理治療,可在臨床中推廣。
認知功能是健全的中樞神經系統的基本功能,是使用和綜合基本技能的能力,包括記憶、知覺、思維等。精神分裂癥患者大部分存在認知功能損傷,最常見的是注意力、計劃能力以及記憶力的損傷,可對患者的預后效果以及社會功能康復造成影響。認知功能糾正的基本機制是采用惡性循環模型對認知功能糾正技術進行解釋,同時改變認知功能和社會功能。惡性循環模型解釋為兩種,即基本的和復雜的認知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影響了患者人際關系的處理,使患者面臨較大的壓力,同時智力受到限制[4]。因此,打破這兩個解釋是認知功能糾正的目的。治療方法為計算機輔助認知功能康復和整體心理治療,前者是通過計算機手段訓練患者的認知功能,糾正其中的缺陷,常用軟件為Captain’s Log,程序有5個模式,每個模式有3~8個認知訓練任務,一共33個任務,根據患者的情況可進行任務選擇,靈活性較強,但其中記憶力和口頭學習能力是必須學習的兩項技能。后者是對患者的認知行為障礙采用詳細的步驟進行訓練,有5個模式,即認知區分、社會知覺、信息交流、基本社會技能以及人際交往問題。除此之外,還有認知提高療法、心理教育康復法、塑性行為治療以及虛擬現實技術等。
精神分裂癥患者缺乏一定的社會能力,如疾病的自我管理、協調社會關系、基本生活能力、自行理財以及參加娛樂活動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可以學會很多生活技能,但是需要患者持續性的反復性的練習。但現實情況是由于各種原因使心理社會干預以及特殊的社會行為訓練不能順利推廣到日常生活中。相對成熟的社交技能訓練指的是社會獨立生活技能模式。近年來為了使患者可以維持工作,發展出了一種新的社交技能模式,即職業康復模式與各種社交技能的聯合,包括掌握基本技能(基本的工作技能和人際交往技能,前者指個人的禮貌、修飾等,后者為接受、處理以及發出信息)[5];核心技能(工作需要的基本技能和特殊技能,前者指面試技能、與同事相處技能等,后者指從事工作需要的特殊技能);運用前2種技能達到最終的目標(獲得薪資、成就感以及滿足感等)。相關試驗發現通過以上訓練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獨立生活能力以及認知能力。
隨著醫學水平以及社會生活的不斷發展,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心理社會康復取得顯著的效果,治療方法不斷出現,針對性對患者的疾病進行良好的治療,改善患者的陰性癥狀以及認知功能障礙。為了提高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水平,該文中對其展開家庭治療、認知行為治療、認知功能糾正以及社交技能訓練的綜合訓練,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給患者以最大的心理安慰、鼓勵和支持,提高患者治療疾病的依從性,從而達到治療的目標。
[1]陳穎,鄧紅,劉善明,等.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心理社會康復[J].上海精神醫學,2016,23(1):42-45.
[2]邵丹丹.精神分裂患者的心理社會康復[J].健康必讀,2015,12(1 中旬刊):59.
[3]張倬秋,李水英,賴華,等.精神分裂癥住院社區一體化康復模式的探討[C].//全國精神科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集,2015,9(10):62-64.
[4]鮑金華,李金麗,于建,等.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心理社會康復護理[J].中國民康醫學,2016,23(20):2570,2596.
[5]賴小玫,秦千子,李愛平,等.社區心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2016,16(36):4303-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