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秀敏
北川羌族自治縣人民醫院,四川綿陽 622750
“除帶湯”治療帶下病的臨床療效觀察
段秀敏
北川羌族自治縣人民醫院,四川綿陽 622750
目的觀察中藥復方“除帶湯”在帶下病患者中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選取80例該院收治的帶下病患者,年齡在22~48歲,在治療期間均純服中藥治療,空腹溫服,每2天服用1劑,3次/d,100 mL/次,觀察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經治療后顯效53例,有效20例,總有效率達到了91.25%。結論“除帶湯”治療帶下病患者的臨床療效顯著,可在臨床加強應用。
帶下病;婦科疾病;治療;臨床療效
“帶下病”是婦科病中最常見的病癥之一。臨床表現為:陰道分泌物,即“白帶”的量、質、色、味等發生異常,如增多、有味、或呈豆腐渣樣、或呈黃色水樣等。同時還可能伴有腰酸、乏力、下腹酸脹等不適感,屬病理性白帶,這類疾病統稱為“帶下病”。帶下病在婦科疾病中較為常見,若不及時治療,還可能引發宮頸炎、附件炎、盆腔炎甚至不孕,是不容小視的婦科疾患,給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影響[1]。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對該類疾病進行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價值。為了了解“除帶湯”在帶下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該組病例共80例,圴為該院門診收治的帶下病患者,年齡在22~48歲之間,平均年齡(34.2±4.8)歲。病程最短1周,最長3周。
1.2 治療方法
該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用自擬“除帶湯”進行治療,該處方為:白術15 g、山藥20 g、人參10 g、白芍15 g、車前子15 g、蒼術10 g、甘草5 g、陳皮15 g、荊芥穗10 g、柴胡10 g、龍骨30 g、牡蠣30 g、芡實15 g。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可酌情加減藥物,在治療期間純服中藥,2 d/劑,100 mL/次,3次/d,空腹溫服。
1.3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的緩解情況對其療效進行評定,以《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為評定標準,若患者經治療后,帶下基本恢復正常或顯著減少,其伴發癥狀或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則可以評定為治療顯效;若患者帶下有所減少,伴有體征和癥狀部分消失,則評定為有效;若治療后帶下沒有減少甚至增加,伴有癥狀與體征沒有發生好轉,則將其評定為無效。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即為治療的總有效率。
1.4 統計方法
經過治療后,該研究的80例患者中治療顯效有53例(66.25%),有效 20例(25.00%),無效 7例(8.75%),治療總有效率為91.25%。
“帶下病”是一種臨床常見婦科疾病,主要表現為帶下的量、質、色、味等發生異常,還有可能伴有局部或全身癥狀,該病常見于宮頸炎、陰道炎、不孕以及盆腔炎等疾病所導致的帶下減少或增多,由于該病的發病位置具有特殊性,往往會給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影響。因此,積極對其進行有效預防和治療極為重要。“帶下”之名,最早見于《內經》,因而產生了“帶下病”一詞。帶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帶下主要是指婦產科疾病,因這些婦產科疾病都是發生在帶脈之下,所以通常將其統稱為“帶下”。狹義的帶下則包括了病理性帶下和生理性帶下,生理性帶下主要是從青春期開始的,是一種黏而不稠、無色透明、無特殊氣味的陰道液體,該液體通常在月經前后和妊娠期的量較多,這是任脈通調、腎氣充盛、帶脈健固和脾氣健運的正常表現,因這種帶下主要呈白色,因而將其成為“白帶”。病理性帶下也就是常說的“帶下病”[2],其主要表現為帶下的色、量、質、氣味等發生異常,常見于陰道炎、盆腔炎、婦科腫瘤以及宮頸炎等疾病。關于帶下病的病機,中醫各家普遍認為與脾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中醫認為脾失健運是導致帶下病的內在原因,濕邪為主是導致帶下病的主要病因,任帶兩脈損傷、失養或失約是該病的主要病機。因此對于帶下病的治療主要以升陽、健脾和為主,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還可以給予清熱解毒、疏肝和固腎等治療方法。論瘀血致帶應首推《金匱要略·婦人篇》曰“婦人經水閉不利臟堅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 ”,其瘀滯者不外氣血,究其瘀在何處以及致瘀的原因,在于婦人以血為本,經孕產乳以血為用,尤其是受產褥和月經等因素影響,很容易罹患瘀癥,包括經期與產褥期沒有注意衛生、刮宮處理不當、分娩、流產等,使邪毒直犯下焦,肝脾不調,積濕蘊熱,損傷血絡致瘀或因痰而致瘀等,從而形成沖任瘀阻的病機,對帶脈造成影響,出現帶下病。因而在治療帶下病時,應重點對任帶二脈進行調理,以活血化瘀,通調沖任為主。由于帶下病不易治愈,而且其病纏綿,容易反復發作,通常會并發不孕、月經不調和閉經等疾病,是威脅女性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
《婦科證治約旨》曰:“若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醞釀成因,致帶脈縱馳,不能約束諸經脈,于是陰中有物淋漓下降,綿綿不斷,即謂帶下也”。然帶下附于脾,居中焦與脾同位,王海藏云:帶脈行于厥陰之分而太陰主之。《醫學心悟》曰:“帶下病,不外脾虛有濕,脾氣壯而飲食之精氣生氣血而不生帶,脾氣虛弱則五味之實秀生帶而不生血”。即脾虛則不能運化水濕,致水濕內停而下注為帶。另張景岳曰“:脾胃為中洲之土,非火不能生,豈非命門之陽氣在下,正為脾胃之母乎?”命火必要腎水相濟才能發揮作用,腎強脾旺則帶下自止。故而,補腎也是治療帶下病的重要方法。綜上所述,帶下病的病機乃“脾虛濕盛而下注,腎虛不固而下泄”。明朝女科名醫傅青主指出:帶下俱是濕癥,其病機是“脾氣之虛,肝氣之郁,濕氣之緩,熱氣之逼”,從臟腑辯證:多發于肝脾;從六淫辯證;多屬于濕熱。故提出:寓補于散中,寄消于升內。大補脾胃之氣,稍佑舒肝之品,脾氣健而濕自消,帶下愈。并創制“完帶湯”即:白術一兩,山藥一兩,人參二錢,白芍五錢,車前子三錢,蒼術三錢,甘草一錢,陳皮五分,荊芥穗五分,柴胡六分[3]。
余從醫20年來,婦科帶下證病人較多,結合臨床實驗,在“完帶湯”的基礎上,自制“除帶湯”,即在“完帶湯”的基礎上加“龍骨、牡蠣、芡實”方如下:“白術15 g、芡實15 g山藥20 g、牡蠣30 g、人參10 g、龍骨30 g、白芍15 g、柴胡10 g、車前子15 g、荊芥穗10 g、蒼術10 g、陳皮15 g、甘草5 g。為了解該處方在帶下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該研究80例患者給予該自擬 “除帶湯”治療后,有53例治療顯效,20例治療有效,治療總有效率達到了91.25%,證實了該治療方法的有效性,說明“除帶湯”能夠有效提高帶下病患者的臨床療效。另外,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還可以在該基礎方的基礎上,酌情加減藥物治療,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如于2014年8月12日在該院初診的李某,主訴腰腹墜脹不適、帶下量多,色白,有味,時癢,納可,二便自調,在婦科門診檢查診斷為“混合型陰道炎”,服西藥、外用藥無明顯療效,觀其舌紅苔黃幑膩,脈弦,證屬“肝郁脾虛,濕熱下注”,以自擬“除帶湯”主之。2劑后,白帶減少,腰腹不適減輕,上方繼服,并加扁豆、苡仁、加強除濕功效,再2劑后,不適諸癥均消除,臨床治愈。
該處方中龍骨有收斂固澀之功,《本經》曰:泄利膿包,女子漏下,癥瘕堅結;《本草綱目》曰:能收浮越之氣,主帶脈為病[4]。牡蠣:長于收斂固澀,《本經》曰:主傷寒寒熱,溫瘧灑灑,驚圭怒氣,女子帶下赤白;《本草綱目》曰:化痰軟堅,清熱除濕,止心脾氣痛,痢下赤白濁。芡實:補脾去濕,益腎固精,《本草綱目》曰:止渴益腎,治小便不禁,遺精白濁帶下[5]。可見,早在《本草綱目》《本經》中即指出龍骨、牡蠣、芡實的收斂固澀治帶下的功效。
“除帶湯”與“完帶湯”比較,前者較后者更加強補腎健脾、收斂固澀之功,可廣泛用于婦科的盆腔炎、子宮肌瘤、內膜異位癥、以及不孕不育癥等;也可用于男科因腎精不固所致的陽痿早泄,遺精盜汗,下陰濕疹等屬濕濁下注型:若有寒,加肉桂、干姜、茴香、艾葉等暖宮之品;若有熱,加黃柏、蒲公英、龍膽草、苦參等,在臨床上屢試不爽,可收奇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馮軍.真武湯加味辨證治療帶下病226例療效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1,32(5):44.
[2]方成華,徐云燕,曾賢,等.止帶方聯合甲硝唑陰道泡騰片治療帶下病臨床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16,12(19): 127-128.
[3]陳智清.中藥內服外洗治療帶下病86例療效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22(3):79.
[4]陳艷君.不同治療方法治療帶下病的療效對比觀察[J].中國療養醫學,2013,22(12):1118-1119.
[5]田杰,李秀娟.中西醫結合治療帶下病108例的療效觀察[J].求醫問藥,2012,10(3下半月):55-56.
In Addition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f Gynecological Disease with Decoction
DUAN Xiu-min
Beichuan Qiang Autonomous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Mianyang City,Mianyang,Sichuan Province,622750 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with Decoction" in leukorrheal disease in patients.Methods80 cases of our hospital patients with leukorrheal disease,at the age of 22~48 years old,during treatment were pu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the fasting day,every two a day,three times per day 100ml,clinical observation of patients.ResultsAfter treatment,53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effective in 20 case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1.25%.ConclusionIn addition to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with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eukorrheal patients significantly,can strengthe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Leukorrhagia;Gynecological diseases;Therapy;Clinical effect
R27
A
1004-6569(2017)01(b)-0012-02
2016-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