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慶國
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學院
中國古典思想在阿拉伯世界的傳播和接受
薛慶國
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學院
今天,我的發(fā)言將包括三方面的內容。首先,對中國古典思想在阿拉伯世界的傳播歷史做簡要的回顧。其次,談一談中國古典思想,尤其是道家思想,在阿拉伯世界產生的影響。最后,說一下中國文化在阿拉伯世界傳播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
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友誼歷史悠久,阿拉伯人對中國也有非常正面的印象。但是從古代到近代,雙方的交往其實更多體現(xiàn)在器物層面上,阿拉伯世界對中國思想層面、精神層面的文化不甚了解,一直存在一種生疏感。直到1936年,阿拉伯世界才出現(xiàn)了第一部完整譯成阿拉伯語的中國文化經典:《論語》。譯者是后來在北京大學擔任阿拉伯語言文化教授的馬堅先生,當時他只有28歲。他在“譯者序言”里寫道:“我是穆斯林,又是中國人,肩負宗教的和國民的雙重義務,我決意同時履行這兩種義務,既要盡力幫助不懂中文的教友了解中國的哲學和文化,也要全力在中國傳播穆罕默德的一神教義,使我國國民都能了解伊斯蘭教的真諦。”他的整部譯作準確達意,通順流暢,富于文采。無論就譯作問世的時間,還是達到的水平,馬堅先生都堪稱用阿拉伯語譯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典的第一人。難能可貴的是,馬堅先生雖然是虔誠的穆斯林學者,但對中國的儒道思想非常尊重,并未因為儒家或道家不屬于“天啟”的伊斯蘭教范疇而狹隘地予以貶低,這說明他思想開明,心胸開闊。
下面,我給大家讀一些介紹、研究中國思想著作的阿拉伯學者在所撰著作的序言里的文字,以便大家對阿拉伯人怎么看待中國思想有一定了解。《孔子:中國先知》(1956年出版)的作者哈桑·蘇阿凡是這么說的:“1952年革命之后,埃及努力加強與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及阿拉伯各國的合作,筆者撰寫此書,也旨在為這些努力添磚加瓦。筆者希望,在本書之后,還有更多探討東方國家文化、文明的著作問世,以讓埃及和阿拉伯各國的弟兄們能了解東方各國歷代的文明與文化現(xiàn)象,從而增進雙方的政治、經濟與思想合作。”穆罕默德·西伯爾的《中國智慧》(1968年出版)被許多阿拉伯學者列為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參考書,作者對中國哲學是這樣評價的:“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忽視像中國這樣偉大國家的思想風格。……西方學者在談論黑暗中世紀的文化如何衰落到極點的時候,卻忘了中國在這個時候(即唐朝)正在經歷文明的啟蒙,文化的昌盛達到了頂點。”書中對儒家和道家思想進行了有趣的評價,還表達了對中國哲學思想“內圣外王”的理解。最后作者說,“雖然從表面來看,中國哲學缺少西方哲學的方法論,但從實際內容來看,中國哲學的方法論是強大而別致的,并不比西方哲學遜色。”
我們再轉向伊拉克思想家哈迪·阿萊維(1932—1998)。阿萊維是一位在阿拉伯世界有一定影響力的思想家,曾于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兩度來到中國,并于在華期間學習過漢語。他在《中國拾珍》(1994年出版)一書的序言里寫道:“我寫作本書并非為了討好中國,盡管中國在我不為阿拉伯祖國所容時賜予我安寧的生活。本書針對的讀者是阿拉伯人,他們癡迷于西方,已經丟失了人性的根基,尤其需要找到智慧的源泉。本書哲學部分所占篇幅最大,因為我在其中發(fā)現(xiàn)了西方有些開明之士希望找到卻又難覓的東方智慧。”他的這種觀點在阿拉伯世界很多研究中國的學者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又說:“中國哲學以辯證法見長,這尤其體現(xiàn)在道家思想中。”他還談到中國哲學對人的關注勝過對自然的關注,這與伊斯蘭世界的蘇菲思想有異曲同工之處。
黎巴嫩大學教授阿卜杜勒·哈義在《古代中國的哲學與政治思想》(1999年出版)一書中認為:“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吸收、消化乃至同化外來思想與文化的能力;在古代,這種能力尤其體現(xiàn)在佛教的中國化,在現(xiàn)當代,體現(xiàn)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2011年,沙特學者納賽爾·舍赫拉尼博士出版了《儒家:歷史、現(xiàn)狀及伊斯蘭對其立場》,這本書也有一定代表性,跟之前幾個學者不同,它代表的是伊斯蘭宗教色彩比較濃厚的一類阿拉伯學者。他們往往用伊斯蘭教的概念和術語去附會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比如把“圣人”譯成“先知”,認為中國的儒家思想是宗教,是“人為宗教”,即人造出來的,而不是伊斯蘭教這樣的“天啟宗教”,所以伊斯蘭教不接受“儒教”。
關于中國古代哲學著作譯介的情況,早期除馬堅先生的《論語》之外,大多數(shù)中國著作都是從西方文字轉譯的。新世紀以來,阿拉伯漢學家直接從中文翻譯這類著作。近一二十年來,這樣的翻譯主要依靠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等高校中文系培養(yǎng)的第一代、第二代漢學家,人數(shù)共有一二十人,他們翻譯了不少中國古今的經典著作。同時,我國的《大中華文庫》也推出了十幾種新譯或舊譯中國古代思想經典的阿拉伯語譯著。
第二,我介紹一下老子的思想在阿拉伯世界產生的影響,尤其是對一些著名阿拉伯文學家、思想家的影響。首先是黎巴嫩作家米哈伊勒·努埃曼(1889—1988)。1932年,他發(fā)表了一篇題為《老子的面孔》的長文,其中闡述了他對《老子》的理解。當時還沒有阿拉伯文版本的《老子》,他應該是從英文或者其他語言讀到的。文中寫到,他想在《老子》里面尋找在西方文明中找不到的那種“龐大的、遙遠的、模糊的東西”。他說:“自從我了解了老子,我對所有的‘狂人’便肅然起敬。……他是狂人中的狂人,和平的天使,安詳?shù)氖拐撸赖碌氖ネ剑愕牡浞叮f靈之靈,——‘道’的傳播者老子!”努埃曼在對老子表示敬仰的同時,也對阿拉伯世界盛行的宗教觀表示揶揄和批評。他說:“我多么喜愛這個‘母親’(即‘道’):她擁有一切卻不以君王自居,恩澤普惠卻不以美德自詡,蓄養(yǎng)萬物卻不加以主宰。而人世間卻不乏這樣的‘造物主’:他創(chuàng)造生靈只為取悅自己,因其受難而心安,因其屈辱而榮光,因其疲弱而獲得力量!這個‘母親’生育萬物,因為生育是她的天性;她不會這樣警示自己的子嗣:‘我是你母親,你需要贊頌我;若你不將我頌揚,不遵循我的意旨,我將把你打入地獄。’”努埃曼還創(chuàng)作了一部長篇小說《米爾達德》,有學者指出:“小說《米爾達德》主人公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就像這位中國的師尊、哲學家的故事。努埃曼構思小說《米爾達德》的源頭無疑就是老子的故事。努埃曼頌揚了老子的思想,并且與他進行了癡迷的、富有成效的對話。”
老子思想還影響了一位名氣更大的阿拉伯作家——紀伯倫(1883—1931),他在題為《你們有你們的思想,我有我的思想》的散文里說:“你們的思想認為各民族的光榮是靠他們征討的英雄,像尼祿、尼布甲尼撒、拉美西斯、亞歷山大、愷撒、漢尼拔、拿破侖等,而我的思想認定的英雄則是孔子、老子、蘇格拉底、柏拉圖等。”由此可知,紀伯倫將孔子、老子置于人類偉大思想家的前列。突尼斯小說家麥斯阿迪(1911— )在短篇小說《旅行者》中,塑造了一個與中國文化中道家形象很類似的東方哲人形象。哲邁勒·黑托尼(1945—2015)是當代埃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長期擔任阿拉伯世界唯一的文學類報紙——《文學消息報》的主編,他一直鼓勵埃及漢學家翻譯中國的作品,這份報紙也曾多次連載中國的思想和文學作品。黑托尼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讀完中國文化經典《道德經》之后發(fā)現(xiàn),這部作品很像阿拉伯蘇菲派哲學的諸多名著,其核心都是尋找真理。無論是中國文化經典《道德經》,還是蘇非經典,它們都是我的靈魂之家。”和我合作翻譯過《道德經》的敘利亞著名文化學者菲拉斯·薩瓦赫說:“譯作《道德經》一問世就得到了廣泛的回應,讀者告訴我:‘讀了《道德經》,我覺得整個人都變了’,‘《道德經》改變了我的生活’。我堅信,面對諸多問題的現(xiàn)代文明,能夠從中國先賢的思想中得到諸多裨益。”
道家思想為什么在阿拉伯世界如此受歡迎呢?我想主要是因為道家思想與蘇菲思想的確有不少相似之處。兩者都強調通過非理性直接體悟的方式去把握世界,都主張擺脫繁文縟節(jié)、回歸自然、追求自由,都推崇含蓄神秘的審美情趣。我們可以從中得到這樣一個啟迪:中國文化和阿拉伯文化既相似又互補的獨特魅力,是兩個古老文化彼此吸引、彼此接近的根本原因。
最后,我簡單談一下中國文化在阿拉伯世界傳播中出現(xiàn)的問題,不僅僅是古代文化經典,還包括現(xiàn)代作品的傳播。最近幾年譯成阿拉伯文的各類中文作品不少,但是阿拉伯國家的書店里仍然很少見到譯成阿拉伯語的中國圖書,能在阿拉伯文化界、知識界產生重要影響的圖書更是鮮見。其中關鍵原因之一,是翻譯出版過程中粗制濫造現(xiàn)象比較普遍。現(xiàn)在我國資助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項目很多,但是有沒有那么多能勝任高質量翻譯工作的漢學家、翻譯家呢?這顯然是一個問題。據(jù)我所知,許多著作的阿拉伯語翻譯工作甚至是由阿拉伯國家學漢語的大學本科生在做,因而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比如,北京一位阿拉伯語專家竟然在一篇譯成阿拉伯語的中篇小說中找出了四千多個錯誤!此外,圖書出版方面也存在浮夸、造假現(xiàn)象,個別出版機構為了夸大譯介圖書在國外的影響,甚至捏造了中國某位作家獲得埃及、摩洛哥等國“最高文化獎”的虛假新聞,還子虛烏有地編造了授獎辭和答謝辭。這種造假行為,不僅嚴重損害了中國文學、中國文化在阿拉伯世界的聲譽,也給有關作家本人造成了很大的尷尬。實事求是而言,無論在阿拉伯國家,還是在我國,能夠將文學、學術作品高水平地譯成阿拉伯語的譯者是屈指可數(shù)的。所以,我認為中文圖書走向阿拉伯世界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粗制濫造會對中國圖書產生“砸牌子”式的傷害,而且會損害嚴肅認真的高水平譯者的積極性。
我認為,政府資助中國圖書“走出去”是一件好事,但制定規(guī)劃時不能求全求大,要更好地了解國外讀者的需求,尊重市場規(guī)律,發(fā)揮市場作用。此外,還亟需建立翻譯和發(fā)行的評價、監(jiān)督機制,杜絕劣質作品和造假行為。譯什么、如何譯,需要深思熟慮;出版、發(fā)行的方式,也有待改進。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