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東寧市委
讓省黨代會精神在東寧落地生根
■ 中共東寧市委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緊緊圍繞“一條新路子”“兩個全面”“四個堅持”的戰略目標任務,對全省今后五年工作進行謀劃部署。貫徹落實黨代會精神,必須堅持干字當頭、爭創一流,在我省全面振興發展中體現東寧的擔當、作出東寧的貢獻。
拓展對外開放新空間:積極推進綏芬河——東寧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改革創新,做大做強境外園區,暢通口岸通道,推動東寧在沿邊開發開放中走在全省前列。加快綏芬河——東寧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當好我省改革開放的試驗田。綏芬河——東寧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獲批建設一年多來,取得省政府在財政稅收、土地、產業貿易、公共服務、口岸通關與旅游管理、投融資和人才等七個方面35條優惠政策的支持;獲批進境食用水生動物指定口岸,開通我省進口俄羅斯鮮活水產品通道;綏芬河東寧機場征地、拆遷工作全面展開,年內將正式動工;互市貿易先導工程“六中心一基地”(入境監管中心、商品交易中心、結算中心、加工中心、倉儲配送中心、服務中心和互市貿易進口商品加工基地)加快建設,以互市貿易方式進口商品的種類由最初的十幾個擴大到三個大類32個小類。在省委“積極推進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改革創新”的有力支持下,我市將在推動金融、旅游、口岸等重點領域改革創新,形成一批領先全省的先行先試成果,努力為我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打好前站,為我省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并與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對接積累經驗。
加快境外園區提檔升級,打造我省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平臺。我市踐行“走出去”戰略,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先后在俄羅斯建設了烏蘇里斯克經貿合作區、華信中俄(濱海邊疆區)現代農業產業合作區2個國家級境外園區和俄濱海華宇經貿合作區、華洋境外綠色農業園區等境外園區,成為我省乃至全國對俄經貿合作的一大亮點,成為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的承接點。針對境外園區建設存在的一些瓶頸和不足,我市全力支持幫助境外園區暢通資金投入渠道,完善產業鏈鏈條,提升服務能力和吸引力,以幫助企業降低“走出去”的風險與成本,有效發揮企業“走出去”的平臺作用,加強跨境投資合作,打造跨境產業鏈,建設境內外聯動、上下游銜接的跨境產業合作基地。
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完善我省陸海聯運大通道。東寧口岸自1990年5月開通以來,累計實現過貨量300多萬噸,連續多年成為全省最大公路口岸。依托金伯利進程國際證書制度指定口岸、進境糧食指定口岸優勢,我市建成全省唯一的寶玉石產業基地,成為我國進口俄糧最大集散地。當前,我省已開通運營中俄韓“哈綏符釜”陸海聯運通道,俄羅斯開發建設“濱海1號”“濱海2號”國際交通走廊。作為聯結這兩個國際交通走廊的關鍵節點,我市加快推進沿邊鐵路建設,積極對接“濱海1號”“濱海2號”,努力為我省開辟新的跨境運輸通道。深化與華晟物流公司合作關系,積極吸引全省及俄遠東地區物流企業參加組建對俄物流產業聯盟,整合貨源,降低成本,提升陸海聯運通道的效率和效益。
爭當現代農業排頭兵:圍繞“兩區”建設(國家級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和境外農業合作示范區),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東寧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全省前列。大力推動黑木耳產業升級發展。2016年,全市黑木耳生產規模接近12億袋,產量達5.5萬噸,超過全國總產量的六分之一,黑木耳單項促進農民人均增收15290元,占全市農民人均年收入的80%,帶動我市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連續8年位居全省第一。在黑木耳產業升級發展中,我市積極探索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疊加模式,推動一二三次產業各環節增值,產生乘數效應,力爭到2020年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3萬元。加快推廣黑木耳棚室種植、小孔栽培等模式,使每萬袋收入由1萬元提高到1.5萬元;利用“對試驗區經過加工出口的符合規定的干木耳等農副產品,執行增值稅征收17%退15%的出口退稅政策”,推動潤鄉、宏福等加工企業新上符合標準的生產線,開發黑木耳系列產品,實現2倍增值;再發展采摘體驗、休閑旅游等,使農民獲得3倍效益;建立完善黑木耳電商平臺,實現產銷直接對接,減少流通環節,節約流通成本,增加農民收入。
加快推進林果產業提質增效。多年來,我市大力實施退耕還林、插柳護岸、侵蝕溝治理、禁牧圈養四大生態工程,森林覆蓋率達85.3%,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林地達70余萬畝。通過引導民營企業開發林地、成立專業合作社,我市林果產業初具規模,已發展紅松兼果林33萬畝、大榛子2萬畝、以玉竹、芍藥為主的北藥1.5萬畝;種植葡萄6500畝(其中釀酒葡萄5000畝),建成全省最大的冰紅酒酒莊;種植果樹3.95萬畝,是全省最大的果樹生產基地。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我市堅持走生態路、打生態牌,著力構建綠色生態產業體系和空間格局。擴大鑫源、鷹鹿等松子加工項目規模,推進大榛子、特產水果、北藥等深加工等項目,壯大林果產品精深加工產業,不斷提升產品附加值。依托葡萄酒莊,大力發展觀光種植、產品加工、展示銷售及旅游休閑“四位一體”的現代葡萄酒莊園經濟,建設生態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
積極拓寬境外農業合作領域。我市對俄農業合作開發面積達340萬畝,開發耕地占全省對俄總耕種面積的46.3%,已經拓展到俄羅斯6個州25個區,從俄濱海邊疆區、哈巴羅夫斯克等遠東地區延伸到葉卡捷琳堡、車里雅賓斯克等中部地區,最遠已經到達莫斯科東南部的本薩州地區。在國家農業部組織開展“兩區”建設試點的有利形勢下,我市依托現有境外農業園區和走出去企業,積極拓寬對俄農業合作領域,爭創“兩區”試點。加快從傳統勞務輸出、種植業和養殖業向農產品加工、農產品批發零售等方面擴展。深入開展土地資源、作物栽培技術、農林牧品種等領域區域性合作,建設面向俄羅斯市場的綠色有機果蔬生產出口基地,打造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農業合作綜合體。
錘煉擔當有為好作風:東寧市委將坦誠面對問題,下大力氣整治,突出抓好黨員干部“五個好作風”建設,錘煉一支信念堅定、敢于爭先、擔當有為的好隊伍。始終把講政治作為黨員干部自身建設的標準。東寧市委每次在大型會議中都強調,要把講黨性作為黨員干部講政治的基礎,把重團結作為講政治的保障,把敢擔當作為講政治的具體實踐,要求全市各級黨員干部牢固樹立“四種意識”,愛黨、信黨、護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將民心民智凝聚到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凝聚到助力“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大力發展我市“五大主導產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中心工作上,激發發展活力,凝聚發展合力,增添發展動力,在加快建設實力、活力、進步、魅力、幸福的新東寧具體實踐中,永葆共產黨人忠誠、盡責、擔當的政治本色。
始終把抓基層作為黨員干部施展才華的舞臺。東寧市委始終把選好干部、配強班子、建好隊伍作為基層組織建設的核心,堅持領導來自基層、干部出于一線的導向。在鄉鎮換屆選舉中,13名能力強、經驗多、群眾認可的鄉鎮干部、大學生村官、機關后備干部走上領導崗位。聚焦村級黨組織這個前沿堡壘,創新推行村干部輪流坐班制,開展領辦代辦服務,得到群眾點贊,7名村支部書記榮獲省委、牡丹江市委表彰獎勵。有計劃地從招商、發改、財政等重要部門,選派28名優秀后備干部到信訪、拆遷、扶貧等環境艱苦、情況復雜、矛盾突出的基層一線任職鍛煉、重點培養,在發展產業項目、解決問題矛盾、推進精準扶貧等工作中錘煉意志、激發作為。
始終把強服務作為黨員干部自覺踐行的宗旨。東寧市委始終秉持黨建為民思想,以勤勉進取、務實高效的作風,把群眾關注點作為工作著力點,涌現出東寧檢察院、李長順等一批全國先進集體和個人,一批惠民利民富民項目落地見效。東寧市委組織全市萬余名黨員干部深入基層一線開展“大走訪、解民憂、惠民生”活動,傾聽群眾呼聲,解決實際困難,查驗決策得失,以常態長效聯系服務,引導廣大群眾一心一意跟黨走。從嚴抓好基層組織建設,小處著手、立足規范、責任到支部,突出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書記,多途徑、多層面發力,確保每一個“黨的細胞”都有旺盛生命力。
始終把立制度作為黨員干部從嚴管理的保障。東寧市委始終把常委班子這個“關鍵少數”作為標桿工程來建設,堅決執行民主集中制,帶頭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帶頭加強黨內監督,帶頭履行“一崗雙責”。始終從嚴管理“關鍵少數”,從請銷假到個人事項報告,從日常巡視到重大事項決策,建立健全從嚴管理制度體系,用剛性制度的嚴格執行規范領導干部的從政行為。全面加大巡視工作力度,分批次全覆蓋對直屬部門駐點巡視,大問題、小毛病一起治,用紀律管住大多數、警誡大多數。持續深化“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學常新、時學時改,警惕變異“四風”,將作風整頓工作深入下去,提振廣大黨員干部精氣神,在全市上下形成廉潔自律、奮勇爭先、謀事興業的好風氣。
責任編輯/胡蕊hurui@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