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世佳
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 劉世佳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把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作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全面振興發展的堅實基礎,提出“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資源產業與非資源產業、城區與礦區、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資源型城市一般均依托于傳統產業,以資源而興、因資源而建,曾經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過巨大貢獻。在進入資源衰退乃至枯竭時期后,經濟實力、科技成果、接續替代產業儲備不足,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型發展中面臨著諸多問題。黑龍江省13個市(地)中有7個資源型城市,如何使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是黑龍江全面振興發展的重頭戲。
資源型產業隨著資源開發的進程,由興起到鼎盛再到衰落是不可逆轉的客觀規律。由于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單一,城市的發展嚴重依賴已有的資源,城市的興衰與資源蘊藏量的多寡、市場需求的變化密切相關,其轉型必然受到資源型產業的牽制。隨著資源開采進入衰退期、產業結構單元期,如果不克服“資源依賴癥”,就難以應對市場風險的沖擊。
要跳出資源看市場。一個地方有資源固然有發展的優勢條件,但資源是有限的,不可能用之不竭。現代市場經濟構成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院墻式、隔斷式、籬笆式、封閉式的經濟理念、經濟業態、經濟模式被打破,資源會在全域經濟流動,沒有資源可以獲取資源。例如,昆山市沒有木材資源,卻有著全國最大的膠合板市場。市場是創造出來的,不是天然形成的,它是生產要素集聚的產物,生產要素集聚得越多、越大,市場就越大。我省資源型城市在產業轉型過程中,應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升級,大力發展多元經濟,把新經濟理念、新經濟業態、新經濟模式貫穿轉型發展的全過程,在發展接續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實現轉型的同時,著力發展替代產業。具體來說,就是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優勢,把資源產業做大做強做精,通過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和資源轉化動能,為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發展替代產業提供相對充裕的時間和資金,增強替代產業發展的后勁,由傳統資源型產業向新興科技型和替代產業發展。
要向創新發展要動能。資源型城市發展替代產業在體制上應注意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應堅持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使之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先導產業。以科技園區為載體,以科技資源的開發和整合為支撐,以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利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為手段,以科技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提升產業競爭力為核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挖掘新增長潛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級和產業整體競爭力,發展技術含量較高的替代產業,從而使資源型城市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當前資源型城市實現產業轉型,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和多元化過程中,應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促進城市的再工業化,不能單純把轉型的重點放在農業和第三產業方面。大慶作為油城在轉型發展中建成投產并出口了沃爾沃高檔轎車,就是有說服力的一條新路徑。
要支持替代產業發展。資源型城市應充分利用國家提供的財政、智力、環境、科技等方面政策,加快替代產業發展。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為契機,以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為主線,以發展接替產業為主攻方向,以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使產業由資源導向型向市場導向型、由一元化結構向多元化結構轉變,走出一條具有鮮明自身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要深化國有資源管理體制、國有企業產權制度等重大改革,推進政企分開,活化企業內部機制。企業辦社會是我省資源型城市在體制上、機制上存在的通病。建議徹底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并給予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
要加大循環經濟發展的科技開發與資金投入。發展循環經濟是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重要課題。結合投資體制改革,應調整和落實投資政策,加大對循環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政府投資的重點領域。重點支持涉及循環經濟技術開發和技術改造項目,推動科研機構、企業進行循環經濟的科技開發。各級財政應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專項基金,通過直接投資、資金補助或貸款貼息等多種形式推動共性瓶頸技術和重點技術的研發和推廣。
要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資源開發補償機制是指在資源開發過程中,為保護和恢復地質環境、自然生態,支持礦產資源勘探開發,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而進行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安排。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是世界各國進行資源開發的通行做法。資源持續利用所要求的關鍵是如何補償問題。及時補償要求資源的耗竭過程與資源的補償過程在時間上實現動態平衡,包括資源耗竭給資源型城市發展能力帶來的損失和環境損失。通過對資源耗竭給予及時和足額的補償,使資源型城市有足夠的能力或“替代資源”在既定的時間內來實現其經濟轉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其實質是資源型城市在資源開采過程中所付出的資源代價和環境代價以及基礎設施歷史欠賬得到應有的補償,一般以國家為實施主體,主要政策框架應包括建立健全涉及資源開發補償的法律法規、建立資源開發歷史補償制度、建立國家資源開發補償基金、建立地方資源開發補償專項資金、制定土地資源補償辦法、實施生態環境治理工程補償等等。
要建立衰退產業援助機制。產業援助機制是指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針對產業衰退或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升級緩慢帶來的問題,通過財稅扶持、資金和項目支持以及減輕企業負擔等方式,促進產業發展而進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建立產業援助機制是世界各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通行做法,它構成產業政策的重要內容。產業援助的覆蓋面較大,一切有利于遏制產業衰退或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活動都在產業援助的范圍之內。產業援助機制應以國家實施為主體,涉及以下內容:一是建立接續替代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二是在產業布局和項目規劃上向資源型城市傾斜;三是形成有利于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體系;四是理順各項管理體制。
要利用地域優勢擴大對外經貿合作,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應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加強對外經貿和科技合作。中俄兩國在商品、技術、勞動力、資源、產業結構等方面有互補性,中俄貿易潛力巨大。資源型城市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發揮自身優勢,加強與俄遠東地區友好合作,加快中俄經貿科技文化發展,不斷推進中俄經貿科技合作戰略升級。開辟多元化市場,實施“走出去”戰略。鞏固和擴大俄羅斯、日本、韓國、美國等傳統市場,不斷開拓東南亞、北美、中東、歐洲等新興市場。扶持民營外貿企業發展,支持生產企業自營出口。鼓勵對外投資,帶動商品和勞務出口,加大境外工業園區建設,使我省資源型城市具有優勢的產品和人力資本等“走出去”,在礦產資源開發等方面建立海外生產體系、銷售網絡和融資渠道,開展跨國經營。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加強與周邊國家與地區的經濟合作,吸引社會資本以并購、參股等多種方式參與資源型城市國企改制和不良資產處置。
要整合資源發揮動能。加快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要對煤炭實施深加工,在抓好“煤頭化尾”“煤頭電尾”的同時,加快非煤產業整合,促進接續替代產業發展,延長產業鏈。一是整合熱電產業。鞏固和發展以熱電廠為核心的煤電產業,籌建具有一定規模的煤矸石熱電廠。二是整合建材產業。規劃建設好現有水泥廠的生產規模,研發水泥下游產品;發展無堿玻纖,發展矸石空心磚、陶粒、陶粒切塊、粉煤灰砌塊等新型墻體材料。三是整合特色農林業。抓住黑龍江省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有利時機,四個煤炭城市應依托土地和林地資源,構建種植業、養殖業、蔬菜生產和深加工四大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四是整合旅游業。我省資源型城市旅游資源豐富,應加以整合,形成點、面、線互相聯動發展的協調機制,把資源型城市的旅游產業做大做強。
把林區木材生長量納入價值考核指標體系。國有林區實施“天保工程”、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以后,主要任務是營林管護,保護生態環境,蓄積木材生長量。過去采伐木材進行經濟核算,計算投入產出。實施“天保工程”后,通過管護經營再生長木材,雖然轉變了勞動方向,但勞動的價值仍然存在。木材伐下來計算價值和價格,那么,讓木材長起來也應該計算價值和價格。應按照木材生長量給林業職工計量報酬、按勞分配,在“天保工程”資金之外,按木材生長量給林業職工增加收入,進一步調動職工的積極性,把林區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的木材儲備基地。
(作者系省科顧委常務副主任、宏觀經濟專家組組長)
責任編輯/杜金瑩dujinying@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