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軍
創新人才機制 增強人才活力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包軍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才工作方面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對人才強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特別是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工作時強調:“要加大人才培養和智力引進力度,完善人才激勵機制。要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吸引更多人才為振興發展服務。”同年7月,我省出臺了《貫徹落實〈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的實施意見》,對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創造創業積極性,為黑龍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走出全面振興發展新路子具有重要意義。東北農業大學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秉承“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理念,堅持“引育并舉、引培并重”,扎實推進“人才強校工程”,著力創新人才引進、培養、管理和使用機制,在破除高等學校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解放和增強人才活力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為加快匯聚一批大師級人才,東北農業大學以引進高端人才為抓手,通過完善引才機制、找準引才目標、創新引才方式等有效舉措,舉全校之力廣攬人才,開創了群賢樂至的良好局面。
一是深化制度改革,完善引才機制。為建立健全吸引人才的體制機制,學校出臺了優秀人才引進辦法,分五個層次設定引進人才優惠政策,提供相應條件待遇;開通了“綠色通道”,堅持“一人一議、一事一議、特事特辦”的原則,對引進的長江學者、“千人計劃”、國家杰出青年等高層次人才,在科研資助、職稱評定、年薪標準方面給予政策傾斜。近年來,學校成功引進了“千人計劃”入選者、美國佛蒙特大學教授,在基因組編輯領域取得國際重大突破的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研究員等海外高端人才10余人。
二是聚焦科技前沿,找準引才目標。為更好地履行農科院校服務農業大省的任務和使命,學校立足事業發展急需和現有資源條件,聚焦重點學科、優勢專業,鎖定東農杰出校友和農業領域高端人才,先后成功引進了在大豆育種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加拿大圭爾夫大學研究員1人,在治療II型糖尿病創新藥物取得重大突破的美國禮來公司高級生物學家1人,在生物信息學領域取得突出成績的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知名學者2人。這些引進人才在大豆育種、基因藥物、功能性食品等領域相繼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并指導培養了81名碩士、24名博士和11名博士后。
三是創新引才方式,突破政策局限。為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學校瞄準“長江學者”“千人計劃”等高層次人才,以合作研究、兼職教授、短期聘任等多種形式全職引進或柔性聘用,承接高端人才智力轉移。近年來,突破年齡限制,引進了1名國家科技獎和院士提名獲得者來校擔任學科帶頭人;突破身份編制限制,引進了全國首屆百篇優博獲得者、全國知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專家各1名來校擔任相關學院院長。成功引進了中科院院士、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等17位高層次人才來校兼職。
為打造一支高素質創新人才隊伍,東北農業大學高度重視人才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依托重大項目、東農學者計劃和農業生產實踐,培育了一批高層次領軍人才、中青年學術骨干和一線專家。
一是依托重大項目,培育高端領軍人才。為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學校依托國家“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等高層次平臺,通過設立專項經費、提供實驗室條件等多渠道,進行專項配套、重點支持,形成了一支人數較多、分布合理、能進入國際科技前沿的高層次領軍人才隊伍。同時,為充分發揮領軍人才聚集輻射的效應,按照“一個領軍人才凝聚一個學術團隊”建設思路,建成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培養了一大批中青年學術骨干。“十二五”以來,學校新增“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千人計劃”入選者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萬人計劃”入選者7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5人,“龍江學者”特聘教授5人,青年“龍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
二是依托東農學者計劃,培育青年學術骨干。為形成自有人才培養框架體系、人才工作品牌和科學金字塔式人才梯隊,學校通過政策傾斜、重點支持、逐步培養的方式,按照東農學者計劃中“首席教授、杰出學者、學術骨干和青年才俊”4個層次,逐級樹立標桿,明確人才定位,找準培育目標,形成內部競爭機制,先后聘任首席教授2名,杰出學者6名,學術骨干51名,青年才俊93名,累計資助科研基金2377萬元。經過兩年的培育,第一批青年才俊59人中,已有8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其中5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資助,3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資助。
三是依托農業生產實踐,培育一線專家隊伍。為鍛煉和培養一批能夠將科研和生產緊密結合的農業專家隊伍,圍繞我省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學校在全國率先啟動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建設。“十二五”以來,積極承擔各類重大農業科技生產示范項目74個,選派優秀中青年專家掛職科技副縣長和鄉鎮長145人次、科技特派員303人次,組織專家深入農業一線開展科技服務5000余人次。全省11位農業科技功勛獎獲得者有5位出自東北農業大學,全校有9人次獲得省長特別獎。
為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濃厚氛圍,東北農業大學深化內部管理體制改革,通過推進人才管理、激勵和保障機制建設,有效釋放人才活力,激發人才內生動力,優化人才成長環境,確保了學校人才發展的可持續性。
一是創新人才管理機制,釋放人才活力。為探索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深化校、院二級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學校修訂完善了大學章程,建立學科團隊負責人制度,賦予各學院和學科團隊在崗位設置、人員聘用、考核評價、津貼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權。“十二五”以來,學校新增省一級重點學科10個,省級重點學科群2個;新增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3個,專業學位碩士點2個;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個。另外,學校還推進了以教師聘用制為核心的全員聘用制改革,建立分類管理用人制度,逐步實現人員聘用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充分發揮了崗位資源配置在人才工作中的基礎作用。
二是健全人才激勵機制,激發人才內生動力。為調動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學校建立健全了績效工資總額宏觀調控機制,探索實行二級學院績效工資總額動態包干辦法,建立了崗位績效工資制與年薪制相結合、外部激勵與內部激勵相促進的薪酬分配體系;不斷深化科技經費管理和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改革,出臺了科技成果產權經營管理辦法,以“股權經營”的成果產業化新模式激勵科技創新人才。近年來,科研人才利用知識產權作價入股投資創建的股份制公司不斷涌現,學校研發的米爾貝肟等3個原料藥通過美國FDA認證,與某上市公司聯合申請注冊的3個原料藥和3個制劑,近三年實現利潤1.77億人民幣,創外匯0.48億美元。“東農三花豬”科技成果以20%的比例技術入股合作企業;脂糖素項目,技術轉讓費達5000萬元。
三是完善人才保障機制,優化人才成長環境。為穩定人才隊伍,建立了校領導聯系領軍人才制度,幫助解決學習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出臺了引進和穩定優秀高層次人才享受優惠待遇、教職工進修培訓管理、優秀青年學科(術)骨干選拔培養等規定辦法,使各級各類人才“成長有扶持、待遇有保障、做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先后選派65名優秀骨干教師到國外做訪問學者,79人進站做博士后研究,165人到國內知名大學做訪問學者或短期進修。“十二五”期間,學校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累計投入專項資金8900余萬元。
厚植人才發展沃土,方能構筑人才集聚高地。“十二五”以來,東北農業大學共承擔科研項目3686項,經費總額11.88億元,6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農業科學和植物學與動物學學科排名進入ESI世界前1%行列,獸醫學、畜牧學等專業位居全國前5位。展望未來,學校將按照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新要求,繼續創新政策、完善機制,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集聚和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素質突出、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人才隊伍,進一步夯實建設“雙一流”大學的人才基礎,為黑龍江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作者系東北農業大學校長)
責任編輯/張博zhangb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