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宛詩平
“失敗博物館”是一次成功實踐
■ 宛詩平
瑞典隆德大學一位研究員日常工作主要是研究與創造力、創新相關的課題,他對于市面上諸多成功學鼓吹的言論甚為反感,于是,去年年底獨辟蹊徑地創立了一所“失敗博物館”。剛一問世,即風靡四方,他接到無數的世界巡展邀請和眾多的媒體采訪,目前展覽日程已排到了2018年。
曾經何時,“成功學”在中國大行其道。課堂上、媒體上、人們的談話間,人們對成功者的追捧無以復加,卻鮮有人探究過成功者背后所經歷的失敗。相比之下,這所別出心裁的“失敗博物館”卻是為了說明一個理念:“創新是一門高風險的生意”。創立“失敗博物館”的目的是想說明,創新需要失敗。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我們都得更好地學習和研究失敗,而非刻意忽視它們,然后假裝什么都沒發生。
我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可在實際生活當中,我們卻往往對失敗失之寬容,這就使得我們把過多的目光投向于成功的一剎那,而忽略了成功者的艱辛和成功者曾經的失敗。難怪曾有記者采訪一位年輕的科研工作者時,從屠呦呦獲獎說到“錢學森三問”,不料這個年輕人冷不丁一句話讓記者印象深刻:千頭萬緒,咱還是先學會寬容失敗吧。
今日之中國,創新已經成為引導發展的第一理念,創新創業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鮮明印記,創新創業引發的天使投資風潮,大有愈演愈烈之勢。然而,當創新扎堆,投資滿天飛,當成功創業案例“亂花漸欲迷人眼”,創業者們更容易丟掉“失敗學”這一課。據不完全統計,創業企業的失敗率高達70%,即便是有著廣泛社會關系和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創業過程也是相當艱辛。大學生創業更難,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了很多鼓勵政策,但數據顯示,其創業成功率僅為2%~3%。
無疑,“失敗博物館”是一次成功實踐。馬云說過,要少聽成功專家的講話,所有的創業者都應該多花點時間,去學習別人是怎么失敗的,因為成功的原因有千千萬萬,失敗的原因就一兩點。所以他的建議就是“少聽成功學講座,真正的成功學是用心感受的”。美國硅谷幾十年魅力不減,不斷產生著這個時代人類最好的“玩具”和最耀眼的企業,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始終堅持這樣的理念——失敗在那里不是被嘲笑,而是被諒解,甚至被重視被尊重。“失敗博物館”的意義也在于此,它告訴我們,失敗并非沒有意義和價值,暫時的失敗,不叫失敗,叫“在成功的路上”。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既要重視成功,更要寬容失敗,完善好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寬容失敗,其實是遵循了人才成長的基本規律。正如美國“硅谷精神”所揭示的,“失敗是我們最重要的產品”“寬容失敗比創造成功更為重要”。寬容失敗,既可以避免“成王敗寇”的邏輯,避免創業創新人才去制造“碩果盈枝”的虛假繁榮,又有利于更好地總結教訓,真正讓失敗成本轉化為成功資本。
直面現實,我們的社會也需要一座“失敗博物館”,或者說,每個人的內心都需要一座“失敗博物館”。失敗也是一種機會,管理學中的“比倫定律”告訴我們,若你在一年中不曾有過失敗的記載,你就未曾勇于嘗試各種應該把握的機會。鼓勵創新,寬容失敗,需要我們改變以往只講成功不講失敗、以成敗論英雄的思維方式,改變以往對創業者多錦上添花、少雪中送炭的關愛機制,注重過程管理,不僅將目光聚焦于創業成功的財富效應,更要將目光聚焦于其中蘊含的奮斗精神,培育與弘揚“寬容失敗”的良好社會氛圍。若能如此,整個社會的創造力定會充分迸發,創新創業活力也就有了更多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