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讓黑龍江現代農業行穩致遠
本刊評論員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的歷史階段提出的農業農村工作主線,是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有力抓手。今年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作為農業大省,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我省提出的“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要求,緊緊抓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確保黑龍江現代農業行穩致遠。
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我省現代農業迎來大發展,特別是深入實施“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穩步推進,農業“三減”面積持續擴大,綠色食品產業蓬勃發展,畜牧業發展較快,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全省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5.9%,糧食總產量穩居全國第一。成績世人矚目,問題也不容忽視。應該看到,制約我省現代農業發展的一些體制性機制性因素依然存在,農業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爭當“排頭兵”任重道遠。
抓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就要做好“結構調整”這篇大文章。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攻方向在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只有供給體系得到優化、效率提高,供給質量才能得到根本提升。因此要調優生產結構,突出“優”;調好生產方式,突出“綠”;調順產業體系,突出“新”。對我省而言,種植業結構的調整不是簡單的作物數量增減,而是在堅持市場導向下,提高水稻和大豆競爭力,擴大果蔬、鮮食玉米、食用菌等高值高效經濟作物面積。提供高質量的供給就是要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拓展中高端供給,推動我省由大糧倉變成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
抓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還要牢牢扭住改革不能放。解決農業農村所有問題的關鍵還是要靠改革,改革的核心是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要完成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三大任務。我們要利用推進“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有利時機,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壯大職業農民隊伍,深化供銷社綜合改革,健全農業現代化服務體系,推進多種形式規模經營。統籌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農村金融、農業保險改革,穩步推進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分類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形成農民合理分享土地增值、產業發展收益的長效機制,持續推進農民增收。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非一時一計,乃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是一個長期過程。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協調好各方面利益,面臨許多重大考驗,需要我們拿出革故鼎新的勇氣和魄力,直面困難和挑戰,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勇于承受改革陣痛,盡力降低改革成本,積極防范改革風險,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守住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的底線,推動黑龍江現代農業發展邁出更大步伐,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