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琴
深化農村改革 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董文琴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指出:積極推進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方正縣充分借助優越的生態資源、領先的生產技術和良好的產業基礎,堅持改革先行,突出科技引領,立足產業發展,實施品牌戰略,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著力做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兩篇大文章,有力地推動了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國際化良性發展。
改革是促進發展的強大動力。近年來,方正縣通過推進土地確權、股份權能改革等一系列國家和省、市改革試點工作,有效地解決了一些體制機制問題,為農業健康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我縣在完成土地確權的基礎上,按照“鼓勵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重點扶持合作社與農業企業”的工作思路,加快推進經營主體創新工作,并選擇運行機制完善、標準化水平高、地域特色鮮明、具有代表性的專業合作社作為典型,在政策、項目、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全力支持,引導全縣按標準進行打造。全縣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474個、種糧大戶331個、家庭農場107個、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0家。全縣90%以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了標準化生產,38個農業企業擁有注冊商標,駿豐等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榮獲省級示范社。通過創新經營主體,促進了土地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同時還催生了新型農民和職業農民,逐漸替代了傳統型農民,成為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力軍。
通過股份權能改革,解決了農村集體資產產權虛置、分配不公的問題。自2015年被確定為全國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縣以來,我們在國家農業部、省市農業行政部門的領導和支持下,按照“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的目標要求,確定了“先行先試、流程操作、壓茬進行、梯次跟進”的改革思路,抓實關鍵重點,注重還權賦能,通過清產核資、成員界定、折股量化,盤活了全縣67個村的資源資產資金,全部組建了股份經濟合作組織,明晰了農民股份權能,真正實現了產權到人、按份共有、按股分紅。
通過社會化服務體系改革,解決了服務效果不優的問題。針對涉農服務領域存在的不及時、不對稱、不集中、不便捷等問題,突出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線上服務與線下服務相連接,在打造了縣有中心、鄉有站、村有點的“1心8站67點”產權交易管理服務平臺的基礎上,建成方正縣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按照“一個平臺、兩種方式、三個來源、四個層面、八個體系”的建設模式,進一步整合農業、農機、林業、水務、國土、商糧、氣象、金融等涉農服務單位,完善細化服務功能,采取職能部門一站式辦公、縣鄉村屯四級聯動、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等措施,為“三農”提供了全方位的優質高效服務。同時,積極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制定了《方正縣試點鄉村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貸款管理試行辦法》,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哈爾濱銀行、郵儲銀行、信用聯社已經開辦了“土地經營權+股權”“股權+N”的抵押擔保業務。2016年以來,全縣累計發放股權抵押貸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3.55億元。通過創新社會化服務體系,有效解決了農業生產要素不足、涉農服務質量不優等問題,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方正縣作為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術發源地,不斷加強科技創新,提高稻米品質,加快功能型農業發展步伐。方正縣是中國富硒大米之鄉、中國方正大米之鄉,我們充分發揮這一比較優勢,緊緊抓住國家實施“大健康”戰略的契機,以提高有效供給為目標,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按照“調大規模、調優品質”的要求,引導合作社與農民擴大綠色、有機、富硒等功能型水稻種植面積,推動由傳統型農業向功能型農業的轉變。今年全縣綠色、有機、富硒水稻面積將分別達到50萬畝、10萬畝和30萬畝,平均每畝可增收400元。
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圍繞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新戰略,全面加強與東北農業大學、省市農科院等農業院校、科研院所的技術合作,加快農業新技術和互聯網的應用,實現標準化生產,不斷提升稻米品質。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嚴格實行“八化標準”,水稻生產實現了“統一品種優質化、浸種催芽智能化、大棚育苗工廠化、測土施肥科學化、插秧規格合理化、節水灌溉程序化、綠色植保無害化、生產全程機械化”。同時,依托智慧農業信息平臺,應用東北農大的“空天地一體化”信息技術,強化信息預警、航化作業,科學精準用肥用藥,實現了降低成本、抗災防災和食品安全、品質提升。
產業化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我縣堅持走“一產接二連三”,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業化道路,不斷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實現轉化增值,加快推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一是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依托良好的資源環境和產業基礎,引進培育大型龍頭企業,提升牽動能力。東方、中糧、世糧、北大荒、益海嘉里等知名企業落戶方正,培育了秋然、新龍等10家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有22家企業獲得綠色、有機食品加工認證資格,全縣稻米加工能力達到240萬噸,稻米精加工率達到100%。以此為基礎,我們鼓勵支持合作社、大戶與龍頭企業合作,通過建立聯合社,形成了“龍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運行新模式。二是通過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重點圍繞延長產業鏈、變廢為寶、提高產品附加值做文章,在嚴把質量關、進行稻米初加工的基礎上,精深開發優質糙米、全脂穩定米糠、米糠油、紙面稻草板、生物質燃料等系列產品,不斷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三是開發功能食品。依托東方集團、益海嘉里等大型龍頭企業,深度開發富硒米、營養造粒米、萌芽玄米、米硒粉等功能食品,促進了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推動了方正從大宗食品輸出縣向功能食品基地縣轉變。
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目標,要想由“種得好”到“賣得好”,離不開品牌和營銷。多年來,我們堅持全方位、多角度宣傳推介“方正大米”,取得了良好的市場營銷業績。一方面,狠抓品牌戰略。一是抓品質、鑄品牌。充分發揚工匠精神,在糧食種植、精深加工、包裝銷售各個環節,精益求精,嚴格標準,憑借過硬的品質,鑄就優秀的品牌。方正富硒大米被評為“國際食品質量之星”和“質量信得過食品”。二是抓營銷、樹品牌。持續加大方正大米宣傳推介力度,不斷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2005年,方正大米通過國家質檢總局審查,成為全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08年,“方正大米”原產地證明商標正式獲得了國家工商總局核準注冊;2014年,國家工商總局授予“方正大米”中國馳名商標。在中國城市品牌大會暨影響力品牌公益評選中,方正縣被評為唯一農產品類的“中國方正大米之鄉”。“方正大米”現已躋身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0強,品牌價值達百億元。三是抓監管、護品牌。建立了稻米全程追溯系統,規范方正大米“中國馳名商標”的使用,嚴厲打擊制假售假行為,切實維護了良好的品牌信譽。另一方面,創新市場營銷。在拓寬傳統營銷渠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營銷手段。一是搭建了新平臺。2016年底,方正同《生活報》聯辦了首屆“龍江大米節”,并組織全國36家媒體參加了“好米源基地行活動”。目前,9家全國知名媒體與企業合作賣方正大米,為企業搭建了長效性宣傳、銷售新平臺。二是打造了新模式。以創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為契機,利用“互聯網+”,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的新興業態,重點加強與蘇寧易購合作,實現了“線上”“線下”產品營銷的有機融合。自2016年1月份運營以來,已經鋪設村級服務站網點91個,實現67個行政村全覆蓋;方正特色館成為蘇寧易購平臺A級地方館,入駐企業13家,商品93種;蘇寧易購電子商務平臺注冊105家,新增網店160家,新增微店、微商2000余家,實現創業就業623人。截至2017年3月份,完成工業品下行交易額7031萬元,農產品上行交易額2128.3萬元。組織召開水稻競買會,實行競價拍賣,石家村2000噸富硒水稻被深圳自然元素公司以每公斤8元的價格拍走。實行訂單直銷,促進農超對接,減少中間環節,真正實現了由“賣得出”向“賣得好”轉變。三是開拓了新市場。強化市場導向作用,讓市場的信號在產品源頭得到反映,實現了供給與需求無縫對接、良性互動,通過“賣得好”倒逼帶動“種得好”。目前,方正大米銷往全國30個省、237個地市區和440多個縣份;去年,我們與加拿大安大略省簽訂了跨國水稻生產銷售合作協議,首批1000噸方正大米即將出口加拿大。
(作者系中共方正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徐朝xuzha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