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顯有 常忠寶
黑龍江省藍莓產業發展研究
姜顯有 常忠寶
黑龍江省野生藍莓資源十分豐富,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伊春、黑河等自然生態條件較好、地理環境獨特的地區。全省野生藍莓面積超過270萬畝,常年蘊藏量30萬噸左右,約占全國總蘊藏量的90%。上世紀八十年代,依托豐富的野生藍莓資源,我省先后建成了一些野生藍莓加工企業,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藍莓產品走俏國內外市場,我省藍莓加工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僅大小興安嶺地區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8家,年加工量3萬噸以上,開發出10大系列產品。我省藍莓加工企業數量、規模、產值、產品種類,居全國首位,成為全國重要的藍莓生產加工基地。
一是林區生態環境好。大小興安嶺土肥地潔,大氣、土壤、水分各項指標符合環境監測標準,為發展有機藍莓奠定了良好基礎。目前,我省以野生藍莓為原料的32個產品已獲得有機食品認證,產業發展起點較高,市場競爭力較強。
二是可利用土地面積較大。大小興安嶺現有耕地面積近800萬畝,其中300多萬畝為森工多種經營用地,這些耕地歸林業部門管轄,租給職工耕種,地租相對較低,租期短,短期內可利用和調整的土地面積較多,適應大規模種植藍莓。
三是勞動力資源豐富。大小興安嶺已全面停止主伐,進行大面積封山育林,使大量林業職工閑置下來,可以成為發展藍莓生產需要的勞動力資源。
四是加工具備一定基礎。我省現有藍莓加工企業40多家,年加工能力4.5萬噸,加工的產品有普通果酒、果醬、果脯等,高檔產品有白蘭地、干酒、凍干果等,已具備一定的加工能力,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基礎。
五是科技支持有保證。東北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哈爾濱商業大學等從事藍莓科研人員較多,技術力量雄厚,在藍莓培育等方面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為產業發展奠定了較好的科技基礎。
(一)原料基地保護與建設亟待加強。目前我省藍莓加工企業不多,真正為現有大型加工企業服務的藍莓原料基地建設又很不到位,專業化、優質化的原料生產基地在數量、規模及產品質量方面,都不能滿足加工企業的生產要求。造成這一現象,一方面是企業與政府對基地建設的重視與支持不夠,資金與人力投入不足,保護不夠到位;另一方面是果農增收幅度小,制約了原料基地的培育與擴大。同時,由于銷售市場信息不對稱,往往只能被動接受市場價格,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果農從事藍莓生產的積極性。另外,由于野生藍莓分布較廣,而且采摘期較短,致使大部分成熟藍莓不能及時采摘,制約了藍莓產業規模化發展。大興安嶺地區野生藍莓年均采摘量只有0.6萬噸左右,伊春地區野生藍莓年均采摘量只有0.2萬噸左右。
(二)標準化服務體系亟待完善。藍莓產業發展涉及生產、加工、銷售、技術、環保、標準、認證、監測等諸多方面,目前尚未形成全面協調配套的格局,藍莓加工在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的全局中尚未達到精準定位。同時,很多加工企業一直處于自發零散狀況,對原料保鮮和拳頭產品開發等關鍵技術投入嚴重不足,技術不精,生產工藝不科學,憑經驗管理生產,從而頻繁出現產品質量問題。更主要的是缺乏高新技術支撐,生產乏力。研發資金與人力投入嚴重不足,從而致使藍莓新產品開發滯后,產品無新意,缺少高端產品,市場受阻。藍莓集中產區尚未形成“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的產業化經營模式。
(三)專業人才培養機制亟待創新。我省藍莓產業專業人才嚴重缺乏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有人才才能有高水平標準化生產基地,有人才才能有高端的名牌產品,有人才才能有企業的良好形象,有人才才能有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這也是推動“小藍莓”發展成為大產業的先決條件。要使我省藍莓產業生產加工達到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必須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培養不同層次的藍莓培育加工人才,特別是培養高級人才。擁有充足數量的高科技人才,才能有力提升藍莓種植加工水平,促進先進技術的普及與推廣,使“產、學、研”有機銜接起來,推動藍莓產業科學化發展。
我省藍莓作為一種特色優勢資源,理應盡快轉化為經濟優勢、市場優勢和產品優勢。推進藍莓產業大發展,要針對存在的問題有計劃、有步驟加以解決,激發內生動力,推動其發展成為優勢產業、支柱產業和富民產業。
(一)加強基地建設,推進藍莓生產規模化、標準化。目前,我省藍莓加工主要以野生藍莓為主。野生藍莓資源目前處于粗放經營狀態,產收靠天,產量受豐歉年影響波動較大,群眾在果實成熟時自發入山采收,對植株、產量影響很大。由于氣候變暖和人為活動加劇等諸多因素影響,藍莓分布北移速度加快,種群分布面積逐漸縮小,品質有所退化,所以加強保護和堅持可持續利用刻不容緩。要始終堅持“科學保護、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特別是要圍繞生態功能區建設,保護與培育有限的野生藍莓資源,防止野生藍莓資源的透支使用,保持野生藍莓資源永續開發利用。在保護的前提下,建立野生藍莓產業區利益補償制度和生態補償政策,以人工種植為補充,來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大力開展集約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產,生產優質產品。當地政府要在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基礎上,根據自然特點和植物區系組成,在山區建設小型野生藍莓原生態恢復和相似地資源恢復示范區。同時,采取更優惠政策,調動果農撫育、栽培藍莓的積極性。引導藍莓龍頭企業因地制宜建設藍莓原料基地,積極穩妥發展規模化藍莓生產栽培,不斷優化藍莓種植結構,形成區域性優勢產業帶,擴大輻射面,為藍莓加工提供優質、充足的原料。
(二)加強企業建設,推進藍莓加工集團化、高端化。加工企業建設是發展藍莓產業化經營的重點,開發出具有特色的功能性和保健性藍莓產品,是我省藍莓加工企業面臨的重要課題。由于藍莓加工業隨著科技發展而迅速發展,藍莓加工業與相關的食品工業、醫藥工業又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相互交融,這為藍莓產品開發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天地。目前我省藍莓產品種類還不豐富,且多數是傳統的低端產品,創新的高端產品數量較少。要積極支持我省企業進行制度創新和技術改造,促進具有一定規模的藍莓加工企業擴張升級,使其逐步發展成為國家級龍頭加工企業。同時,政府應進一步實行層次化發展的原則,按照多元化的政策發展,重點扶持龍頭企業進行前沿技術研發,破解生產難題,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產業發展層次,促進我省藍莓精深加工的發展,打造一批現代企業,徹底改變藍莓加工“小、粗、低”的狀況,生產出更多高、精、尖產品。
(三)加強市場建設,推進藍莓產品銷售品牌化、網絡化。利用我省地標原料有機、綠色等特點,依托企業高超的經營策略、科學的管理方法、先進的技術裝備和杰出的員工隊伍,實施品牌戰略,打造藍莓知名品牌。全力豐富品牌的內涵,借助宣傳擴大品牌影響。實行嚴格市場準入制度,對不符合某一品牌產品要求的,取消其以該品牌身份進入市場的資格,嚴格按照國家標準,統一品牌質量,并制定強有力的質量監管措施。適應國際化大趨勢要求,藍莓產品營銷應該更具有全球性眼光,應該拓寬更廣的渠道,采取更多的方法。要運用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網絡營銷手段,結合到藍莓產品的營銷環節中,進行虛擬市場開發。進行藍莓產品市場的差異化開發,對不同需求的消費者提供不同的產品,為用戶提供量身定做的差異化服務。進行藍莓產品市場的定位開發,從省內出發,在把藍莓產品做成黑龍江支柱產業后逐步通過一流的設備、設施,推動其走向全國,同時以國際市場的質量體系為標準,通過研發的深化,最終占領并擴大國際市場。
(四)加強環境建設,推進藍莓產業扶持政策精準化、最優化。推進藍莓產業化經營,是一項復雜、耗資巨大的系統工程。無論是基地建設、龍頭企業規模的擴大,還是產品技術的開發及市場的開拓,都需要巨額資金,單憑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的龍頭企業和農戶是無法承擔的,政府有必要和義務對藍莓產業加以扶持和推動。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政策和生態功能區建設機遇,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各種專項資金要向藍莓產業傾斜,壯大我省藍莓產業發展扶持專項資金規模,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大興安嶺、伊春屬經濟欠發達地區,加之在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財政部門在推進財源建設項目時,應充分考慮其特殊性,降低準入門檻,給予藍莓加工企業特殊支持。建議出臺更多優惠政策,對林區發展林下經濟享受與農區同樣各項農業政策。當地政府有針對性制定優惠政策,調動企業及農戶發展藍莓生產的積極性,建立建好種苗基地,控制苗木價格,降低農戶和生產基地生產成本。改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與國有資本直接投資藍莓產業化經營。
(作者姜顯有系黑龍江省農發辦產業化項目處處長,常忠寶系黑龍江省農發辦產業化項目處主任科員)
責任編輯/賈程秀男jiachengxiunan@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