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煒 曹石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謝煒 曹石
一、現代農業本質內涵。現代農業主要指二戰后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農業。其本質內涵就是以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標志的農業。廣義上說,現代農業相對傳統農業而言,是一個動態的歷史概念,是指在現代世界范圍內處于先進水平的農業形態。結合我國實際,有關方面領導和專家學者對我國現代農業進行了概括。集中起來,就是以保障農產品供給、推動農民持續增收、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為支撐,以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素質、效益、競爭力為途徑,在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綜合作用下,農工貿緊密銜接,產加銷融為一體,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
二、現代農業指標體系。衡量現代農業的標準,主要看四方面指標,就是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在80%以上,農產品商品率平均在95%以上,農業投入占當年農業總產值比重至少在40%以上,農業勞動力占全國勞動力總數的比重低于20%。對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指標體系,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提出了量化的階段性標準,共10項,包括社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農村人均純收入、農業就業占社會就業比重、科技進步貢獻率、農業機械化率、就業人員初中以上比重、農業勞均創造國內生產總值、農業勞均生產農產品數量、每公頃耕地創造國內生產總值、森林覆蓋率。
三、現代農業主要特征。綜合各方面觀點,可以概括為“三化六性”。三化:一是科技化。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加速改造傳統農業,提高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降低生產成本;二是商品化。農業主要為市場而生產,具有很高的商品率,建立完善的市場體系,通過市場來配置資源;三是國際化。擴大出口,生產、加工、品牌、銷售、科研等達到國際水平。六性:一是農業效益的綜合性。不僅經濟效益達到較高水平,而且取得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具備較高的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農業成為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產業;二是產業經營的一體性。集約化生產、規模化開發、產業化發展相配套,產加銷、貿工農、農科教一體化;三是管理方式的先進性。廣泛采用現代管理技術和管理手段,產前、產中、產后形成完整的有機銜接的產業鏈條,有高效率把分散農民組織起來的組織體系;四是長遠發展的可持續性。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廣泛采用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等生產技術和模式,實現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五是從業人員的專業性。專業人才密集,不僅管理人員具有較高學歷,而且科研力量雄厚。勞動力素質較高,成為新型農民;六是政府支持的高效性。高度重視,增加投入,建立相適應的宏觀調控機制,構建完善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包括法律體系和政策體系。
四、現代農業發達國家情況。在現代農業方面,一批發達國家走在世界前列,創造了可供借鑒的發展模式。一是以美國、加拿大等為代表的節約勞動型模式。這些國家耕地充足,農戶規模大,工業發達,勞動力缺乏,其大力發展機械化,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主要目標。美國機械化程度世界第一,平均每個農場耕種面積近4000英畝(1英畝相當我國6畝),直接從事農業生產人口僅占總人口的1.8%,是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加拿大農業人口僅占全國勞動力總數的2.7%左右,平均每個農場只有1.07人進行生產經營,每個農業經濟活動人口平均耕地高達181.4公頃。二是以日本、荷蘭等為代表的節約土地型模式。這些國家人多地少,耕地資源缺乏,其把科技進步放在首位,努力提高單位面積農產品產量,以提高土地產出率為主要目標。日本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強化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工作,舉全國之力保障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荷蘭人多地狹,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435人,其精耕細作,著力發展附加值高的溫室作物和園藝作物,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蔬菜花卉出口居世界第一位。三是以法國、德國等為代表的中間類型模式。這些國家土地、勞動力比較適中,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為主要目標,既重視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又重視科學技術推廣應用。法國農業經濟活動人口僅占總人口的1.7%,每萬畝耕地擁有大型農業機械50臺,農業和食品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6%-8%,是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是世界食品加工產品第一大出口國。德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農業教育科研和技術推廣體系,農業生產實現專業化、規模化、機械化,突出發展生態農業,其森林用地占農業用地的比重達到29%、牧場占22%、耕地占45%,是世界第四大農產品出口國。
五、現代農業實現途徑。從發達國家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農業生產物質條件和技術的現代化。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要素裝備農業,實現農業生產的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生物化、化學化。二是農業組織管理的現代化。實現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區域化、企業化。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加快發展我國現代農業,應注重解決三個矛盾,切實抓好八個環節。三個矛盾:一是資源短缺與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矛盾;二是農戶小規模生產與實現農業集約化經營的矛盾;三是農村勞動力大量富余與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矛盾。八個環節:一是牢固樹立現代農業的新理念;二是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三是保障糧食等農產品有效供給;四是切實轉變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方式;五是大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六是堅持城鄉統籌發展;七是實施以節省土地資源、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并重的技術路線;八是全面提升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
六、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從世界看,西方經濟學家高度關注現代農業發展趨勢,進行系統分析和深入研究。其主要觀點:一是農業生產日益科技化,高新技術成為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二是各國政府都把發展農業科技作為振興農業的一項重要事業來抓;三是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推動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四是農業正面臨著新技術革命的挑戰;五是農業日益走向商品化、市場化、國際化;六是農產品朝多品種、高品質、無公害方向發展;七是從專業化生產向農工商一體化發展;八是“高效、低耗、持續”低碳環保農業模式成為世界農業的潮流。從國內看,有關方面把脈預測,認為我國現代農業將朝著五個方向發展。一是從“平面式”向“立體式”發展;二是從純農業向綜合企業發展;三是從單純生產向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科研一體化發展;四是從機械化向電腦自控化、數字化方向發展;五是從土地向工廠、海洋、沙漠、太空發展。
七、黑龍江省現代農業發展情況。黑龍江省高度重視發展現代農業,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爭當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的意見》,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振興發展的重要內容,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持續增收為主基調,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過去五年,我省利用“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試的契機,積極主動推進創新農業經營體系、農村土地管理制度、農村金融保險服務、農業支持保護政策、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五大創新”,為農業發展釋放潛力、增添活力、激發內力、蓄積動力。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穩步推進,農業“三減”面積持續擴大,綠色食品產業蓬勃發展,畜牧業發展較快,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全省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5.9%,糧食總產量穩居全國第一。未來,我們仍要牢牢把握住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振興發展的重要內容,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堅持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抓手,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出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作者單位: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哈爾濱理工大學)
責任編輯/李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