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貴
打造中國最北高緯寒地水稻產業基地的實踐路徑
李忠貴
打造中國最北高緯寒地水稻產業基地是一次歷史性變革。嫩江縣聯興鄉哈什太村地處第四和第五積溫帶之間,“哈什太”是達斡爾語,意為“柴草淤積的地方”。2003年,被黑龍江省民委命名為“鄂倫春和達斡爾較少民族村”稱號。旱改水,就是要釋放嫩江的潛力,激發科洛河的活力,發揮土地的實力,提升合作社的能力。
改變生產關系。過去,土地是農民的生產資料,農民是土地的經營者,旱田是農民的生產對象。將農民從旱田中徹底解放出來,確實難度大。通過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最大化,算水旱經濟賬,組織村民到嫩江縣嘉田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實地參觀,轉變他們的思想。改變生產力。旱改水,解放生產力,解放勞動力,更解放經濟利益。335年的發展歷史,村民完成從漁獵向農耕轉變,從游牧向定居轉變,從網船弓箭獵槍向現代化轉變。一直以來,靠天吃飯,老守田園是村民心中的理想狀態。將生產資料整體轉交到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對村民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改變利益。旱改水,成則互利雙贏,敗則吃不了兜著走,兜都兜不起。哈什太村,歷史久遠,文化燦爛。但底子薄、基礎差、欠賬多,我們從項目謀劃、論證、實施,每個環節都科學精準。旱改水,涉及改革,觸及利益,難度大、矛盾多。在利益再調整,再分配過程中,我們按照市場化運作,堅持“三個尊重”,即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尊重人民的選擇,尊重利益導向。改變經營。動農民土地,就是在挑戰生產力極限,就是在搬動農民錢袋子,就是在動農民命根子。旱改水,將一家一戶小打小鬧轉變到規模經營,集中耕種,難度可想而知。規模經營,有節約生產資料,節省勞動力,集約勞動成本的好處。過去習慣種旱田的村民,有的考慮旱改水不成,無法種植旱田。有的考慮承包方是否可靠,耕種成本收回后不履約。有的養殖戶認為種植大豆可用豆皮子飼養牛羊,改種水田后飼料沒有保證。有的認為能改水田的土地流轉方要,改不了的尤其是壩外的土地面積小,不值得去耕種。針對群眾的想法,從政策的、思想的、感情的、法律的、經濟的手段逐一破題,強力跟進,確保土地實現順利流轉。哈什太村后屯160戶,512口人,簽訂流轉合同158份,流轉土地8550畝。
改革生產結構。旱改水,改是動力,旱田是本,水田是目標。村民多年一直以旱田耕種為主。旱田是村民賴以生存的根。哈什太村處在嫩江沖積平原上,土地以沙壤土為主。土層自上而下分別是黑土、黃土、黃泥土,可避免漏水。村后屯處在江河交匯處,具備發展水稻產業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優勢。依托嫩江干流和科洛河天然肥水澆灌水稻,可生產出中國最北富含豐富硒元素的大米。改革市場結構。哈什太村,歷史上有養黃牛、栽黃煙、種黃米的習慣,史稱“三黃”。該村處于麥豆主產區,2015年曾種植過玉米,但屬于低產區。在有糧食保護價收購前提下,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得到充分保護,農民收入可觀。在國家退出大豆、玉米保護價收購后,受國際期貨貿易沖擊和自然災害影響,種植大豆和玉米讓農民收益甚微。小麥雖然有保護價,但十年九不收。水稻與之相比,具有產量高,價格好,有保護價,是賣方市場的優勢。改革產業結構。產業決定出路。打造中國最北高緯寒地水稻產業基地是一次空前的產業革命。種植業、養殖業、漁業是哈什太村看家的“三大產業”。改革產業結構,必須著眼發展戰略,從根上改,從利上改,從益上改。黑龍江省和浙江省有“兩江”合作戰略。浙江省在黑龍江實施300萬畝糧食生產基地戰略。嫩江縣委、縣政府抓住浙農發集團在黑龍江注冊黑龍江綠色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的難得機遇,積極爭取該公司在嫩江縣一期建設10萬畝水稻產業生產基地,二期將建設30萬畝水稻產業生產基地。改革種植結構。哈什太村歷史上就曾種植過水稻,導致未能長期堅持水稻種植的主因有以下幾點:一是技術不成熟;二是產能落后;三是市場疲軟;四是米質較差。2015年和2016年,哈什太村黨支部書記徐忠波大膽探索,大膽嘗試,經兩年試種取得成功,龍粳27每公頃產量達到8.5噸。試種經驗說明,改革種植結構是哈什太村摘掉窮帽子的根本出路。實施旱改水戰略,是哈什太村的唯一出路。資源配置市場最大化,才是強村富民的正確戰略抉擇。只有改革種植結構,才能實現由產加銷轉向銷加產,由種得好轉向賣得好,由親自種轉向別人種。
改去自然風險。旱改水,是自然的挑戰,也是資源的挑戰,更是趨利避害的挑戰。傳統麥豆產業受制于自然,風險大,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弱,抵御自然風險能力差,農民苦不堪言。即使有農業保險作為保障,可一旦受災也容易出現村民因災返貧、因害致貧、因難成貧的問題。水田,抗低溫,抵御風災、雹災、旱災、早霜的能力強。旱改水,將這些風險降低到最小化。改去市場風險。建設中國最北高緯寒地水稻種植基地是農業的挑戰,是利益的挑戰,更是市場的挑戰。傳統農產品一直是買方市場,投入產出比低。種什么能有市場,怎么種,種什么能掙錢一直困擾著農民。如何解決農產品市場風險是當前一個嶄新課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農民做出了答案,旱改水是抗拒市場風險的正確選擇。改去民生風險。旱改水,上關資源、中關市場、下關民生。當下,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80%需要貸款來支持。百姓從事農業生產,不但要抗拒自然風險,還要化解市場風險,更要承擔金融風險。一旦“三種風險”發生,就會導致民生風險。群眾生活無保障、無依靠、無來源。旱改水,將一切風險化整為零,農民零風險輕裝上陣,實現凈收益。改去經濟風險。旱改水,改是動力,效益是關鍵。旱改水,是解決農業落后產能的捷徑。黑龍江綠農瑞豐農業服務有限公司和黑龍江省綏化農墾振寰水利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中標,由國家和項目方承擔起經濟風險。借助黑龍江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該公司在哈什太村實施旱改水項目。省里相關部門投資2600萬元,其中土建2178萬元,設備投資478萬元,黑龍江綠農瑞豐農業服務有限公司匹配600萬元進行項目建設。
改活集體收益。旱改水,是改革之舉,是開放之措,更是富村之策。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目前,項目區建設泵站1座,地埋供水管線1920延長米,一支渠2200延長米,二支渠3800延長米,4米寬白色路面7380延長米,5米寬砂石路面1290延長米,斗渠12000延長米,方涵、圓涵62座,斗門12座,主排水渠12000延長米等都作為資產增加村集體收益。哈什太村前后兩個屯共有二輪土地1.2萬畝,旱改水后新增土地0.3萬畝。將新增土地按國有耕地進行規范化管理,村集體年新增收入12萬元。村里將2016年省民委投資33萬元建成的10棟果蔬大棚租賃給黑龍江綠農服務公司育秧,僅35天就獲利2萬元。兩項增加村集體收入14萬元。改活合作社收益。旱改水,既可富民強村,又可增加合作社收益。引入的黑龍江省慶安縣富有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資金500萬元,裝備插秧機13臺、筑埂器3臺、農用車8臺、3316水稻收割機1臺、沃德收割機3臺,哈什太村民將土地交給這樣有市場、有品牌、有實力、有信譽、有技術、有設備、有資金的公司和合作社放心。2017年,合作社共流轉出哈什太村后屯土地8550畝。其中,水田3405畝、旱田5145畝,種植馬鈴薯1500畝,麻籽450畝,大豆和蕓豆3195畝。改活三產收益。一業帶動百業,一業興百業旺,一業活百業盛。旱改水,改革了動力,改出了希望,改活了三產。旱改水,將土地整體交給合作社,有的農戶舉家南遷,外出務工增收。合作社到哈什太村經種土地,租賃閑置房屋7戶,7戶獲益2.1萬元。46棟占地27600平方米大棚,完成育秧后,種植木耳、蘑菇等食用菌,還可種植反季蔬菜。雇用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剩余勞動力,每天收入150元左右。全村和附近村110名勞動力年可增收300多萬元。
(作者系中共嫩江縣聯興鄉委員會書記)
責任編輯/賈程秀男jiachengxiunan@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