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清華中學 宋文琳
聽力教學
關于語境視角下高中英語聽力提升的實踐研究
貴州省清華中學 宋文琳
隨著新課改的教育發展要求,英語已經成為學生學習中必須掌握的一門重要學科,而語言的學習理解需要有一個相對良好的語言環境。因此,為了對高中學生英語聽力學習有所幫助,本文從語境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獲取語境線索進一步提高英語聽力水平進行了探討,旨在讓學生在實際學習中有所提高。
語境;英語聽力;話語因素
語境,指語言環境,是語言交際的基石。它是人們在語言交際中理解和運用語言所依賴的各種表現為言辭的上下文或不表現為言辭的主觀因素。時間、空間、情景、對象、話語前提等都屬于語境因素。
波蘭人類學家馬林洛斯基于1923年最早提出語境概念,并將其區分為兩大類:一是“情景語境”即“語言性語境”;二是“文化語境”即“非語言性語境”。
還有一些語言學家將語境分為狹義和廣義兩方面去解釋。我國學者對語境的研究和歸納也具有相當高的水平。何兆熊教授將語境分為語言的知識和語言外的知識;朱曉農教授將其分為語言環境和非語言環境。
“脫離了語境,就脫離了知識”,眾所周知,語境在語用學界一直是人們十分感興趣的話題,要想理解學習語言詞義,就是要看與之結伴的語境關系,即不能脫離語境。因為話語有自己的力量,它會產生某種行為,達到某種目的。在實際運用中它有著特殊的環境,只有通過感知語言特定的背景,才能更加準確、全面地理解與學習。
在語言學習中,語境的分析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客觀性,只有對語境影響有準確的掌握,才能真正地做到言語分析高度精準與契合,無論是書面還是口頭用語,都有它內在的邏輯性和系統性,每一個詞句,每一段話語,都有內在的聯系。
從語言學角度來看,掌握好語境的功用性,一是可以幫助我們在接收話語的時候能夠根據具體環境選擇合適的話語;二是可以幫助我們能夠根據具體情況正確理解講話人的真正意圖。
在英語學習中,英語聽力水平是衡量外語學習者總體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在英語聽力的提高上,語境分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占據一定的地位。在實際英語聽力中,總是會要求學生完成一定的任務,這些任務包括對時間、地點、場合話題、交際者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際目的、交際方式、交際內容等各種話語結構的分析。對這些主客觀因素的分析,必須依賴特定的語境,必須根據上下文、前言后語才能分析其特定意義。因此,把握英語教學中語境的分析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交際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英語聽力水平。
良好的語言環境是英語學習的有利條件,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得到的聽覺輸入相對于視覺輸入來說要少得多。這一點,由于在國內缺乏良好的語言環境,所以聽力學習成了學生學習英語的一個“瓶頸”。
在英語聽力教學中,學生遇到最突出的、最普遍的問題是收聽后往往只獲得只言片語,無法利用這些支離破碎的語素來合成完整的想要獲取的答案;或者不知如何解讀組合所得的信息,完全陷入一種“混沌”狀態,這些都嚴重局限了學生聽力理解的廣度和深度,以致聽力水平得不到良好的提升。過去,我們習慣于將問題的根源歸咎于“聽得少,語感不強”或“背景知識匱乏”等等。不可否認,這些因素是其中原因的一部分,但是從認知心理學與教學的實踐來看,另一個主要原因乃是學習者不善于在收聽過程中發現語境因素,不善于將自己已知的信息和錄音中的新信息結合起來。因此,這就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能只是機械式地對詞義進行講解,而要創建語境、話題、背景來讓學生能夠從多方面去感知、去體會、去發現語境在英語聽力學習中的實際意義。只有在平時多積累語境線索的獲取方式方法,才能夠在實際聽力測試中做出快速的反應。能夠利用語境去分析收聽內容是非常重要的。
例(1):
Mother:What are you doing?
Son: I’m watching TV.
Mother: It’s nine o’clock.
Son: Oh.
“It’s nine o’clock.”一般是“What time is it?”的回答語。然而在這里這句話內涵顯然并不只是說明時間,而是通過母親與兒子的一問一答中創設出一個語境,即母親強調說已經九點了,兒子還在看電視,言外之意是提醒兒子該做功課了或者是該上床睡覺了。這種旁敲側擊以示提醒、催促的作用正是語境賦予的感情意義。
例(2):
W: Mr Watson, I wonder if it is possible for me to take a vacation early next week?
M: Did you fi ll out a request form?
A. teacher and student B. doctor and patient
C. manager and of fi ce worker D. travel agent and customer
本題推斷說話者之間的關系,從女士委婉請求下個星期的假期到男士回答“你填過申請表了嗎?”可以推斷兩人之間的關系,這就是通過言語語境透露給聽者的信息。
例(3):
M: What can I do for you?
W: I want to buy a book.
A. at a gas station B. in a park
C. in a book store D. at a garage
本題主要是通過情景的展現讓聽者來推斷場景發生的地點,根據“What can I do for you?”的出現就可以知道這是一個服務與被服務的場景,再通過對話中“我想要買一本書”,可知場景應該是發生在書店里面。
例(4):
Traveler:Return,please.
Clerk: 30 dollars.
“30 dollars”離開具體語境,我們無從知道它的意義,但是在此語境下,我們可以知道,這是售票員與旅游者的對話,是想要購買一張返程票。
例(5):
W: Can you speak German?
M: Oh, no. It’s all Greek to me.
“It’s all Greek to me.”出自莎士比亞,據說他只懂一點拉丁語,而對希臘文全然不懂。這里“Greek”不是希臘語的意思,而是“foreign,difficult”的意思。這就是應試者要對背景文化有一定的積累,才能夠通過背景情景得出答案。
例(6):
A: How about going there by boat?
B: Sorry, I’m a bad sailor.
這段對話看似簡單,但 “bad sailor”翻譯成“壞水手”就不對了,實際上這個詞組是“容易暈船的人”。因此,缺乏背景知識,就不能創建背景語境,從而導致不正確的聽力。
由上可知,語境和語言是相伴隨的,對于在教學中的實踐,要充分注意到語境因素在理解語言中的作用,要善于捕捉相關語境的信息,學習和掌握西方的文化知識,從而消除文化障礙,才能提高聽力水平。
江麗湘. 2016. “厭學”或“樂學”——農村小學英語厭學情緒淺析[J]. 新課程(上)(2):146.
梁璐瑤. 2013. 農村留守兒童英語學習的狀況與對策[J]. 學園:學者的精神家園(24):117.
章靜. 2015. 農村留守兒童的英語教學現狀分析和對策[J]. 金田(5):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