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玉 李 茜
(山西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學校管理權與學生受教育權的沖突與制衡
朱 玉 李 茜
(山西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自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案開始涉及高校是否可訴及受教育權問題以來,近幾年,許多高等學校紛紛開始作為被告,接受來自學生的質問。訴訟案件包括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涉及到高等學校的招生、對學生的懲戒、頒發學歷和學位證書等。高校開始深感不安,管理學生是國家賦予學校的權力,學校對違反紀律的學生進行懲戒是為了維護學校正常的秩序。如果法院不支持校方,學校如何正常行駛自己管理學生的權利。事實上,這關乎到了高校管理權力的運作問題,而其所反映的是作為權力的高校管理權與作為權利的學生受教育權的沖突與制衡問題。
高校管理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只要與高校的組織管理活動,無論是國家立法機關、國家行政機關還是各種社會力量或利益集團只要參與了高校的管理活動行使了一定的管理權力,都屬于高校的自主管理權的范疇。狹義的高校管理權,僅指高校的自我管理權我國高等教育法第11條規定:“高等學校應當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行民主管理。”所謂依法自主辦學,就是高等學校依據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及規章關于學校職責的規定、在法定職權范圍內,為實現其辦學宗旨,自主管理學校內部事務,自主確定學校發展計劃,自主開展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建立起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良性運行機制。(張靜.論高校對學生的管理權與學生受教育權的沖突與平衡,2003)
廣義上的受教育權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的接受文化知識教育、勞動技術教育及其他方面教育的權利,狹義上來說,受教育權是指公民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權利。
(一)學校管理權與學生受教育權的關系
在分析學校管理權與學生受教育權沖突之前,我們可以先探究權力與權利之間的關系。權力與權利之間存在著相互關系,但有時候卻無法找到一個比較明確的界限。權力與權利在產生及行使機制上具有不同特點使二者之間極易形成沖突。之所以賦予社會以組織權力,是因為它需要進行統一的行動,以達到維護內部秩序、調節內部成員關系的預期目的。同理,法律之所以賦予高校自主管理權,原因也就在于只有它擁有管理甚至處罰的權利才能維護學生正常教學秩序,使受教育者在校方統一管理下從事相關活動。但是,權力客觀上存在易腐性、擴張性以及對權利的侵犯性。產生這一傾向的前提是,法律有時無法對權力內容范圍及其操作過程細化至涇謂分明。另一方面,在實際運作中,權力延伸的范圍也并不僅僅取決于法定的權力界限,同時也取決于權力者與權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即只要權利者接受影響,權力者就證明自己的行為有效,就占據這部分權力;權利者對于權力能接受到何種程度,權力者就將權力運作到什么程度,直到權利者奮起抵制或者其他強大力量干預阻止權力擴張為止,這一傾向被稱作“權力的可接受原則”。因此,通過受教育權的主張,可以抵制高校管理權的擴張(姜國平.高校管理權與學生受教育權的沖突與平衡,2005)。反映在現實生活中,法律的不健全,使得管理權力過度擴張,受教育權的主張很難做到抵制管理的權利的這種擴張。
(二)學校管理權與學生受教育權沖突的表現
每年被學校取消學位資格和學籍的學生很多,其中也有的學生是因為輕微的違紀行為,被學校予以重罰。能夠通過訴訟的形式要求學校公正、依法進行處罰行為的學生只是少數。目前我國的訴訟體系中,我國法院對于高校侵犯學生受教育權的行為是否具有審查權限仍然存在爭議。而目前高校與學生的有關訴訟中,其爭議的焦點是高校處分學生所依據的的校紀、校規等校內規定是否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等,尤其是實體內容是否合法、處分程序是否正當。學校處分違紀學生,主觀目的是想以此來換取良好的教育教學秩序、優化管理的目的,但客觀上有可能犧牲高校學生的受教育權利。高校也應嚴格按照法定程序決定處分,不能簡單采取一刀切的做法,開除了事。具體的表現有:一,學校的自主管理權缺位,使得學生受教育權遭到踐踏。無論是校園環境的缺乏相應的管理還是教師隊伍的疏于管理,都表現為一種缺位,無形中都會影響學生受教育權的行使。二,學校自主管理權的異變,是學生受教育權遭遇不公。學校開始盲目地甚至是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不可避免得干擾了學生對受教育的自由選擇權。三、學校自主管理權的濫用,直接侵害了學生的受教育權。
(一)高校管理權的行使應當合法
學校的管理權要想和學生受教育權實現互相的制衡,可以從兩方面考慮。一方面,學校的管理權的實施必須是合法的,具體來說就是學校要做出的剝奪高校學生受教育資格的理由應當是由立法機關作出的。我們所說的這種制衡并不是對學校管理權的否定,而是希望通過有效的監督和限制來規范學校對學生學籍的管理和處分行為,平衡學校管理權與學生受教育權的沖突。高校管理權作為一種準行政權,具有自由裁量性、主動性、廣泛性、優益性等性質和特點,再加上現階段高校管理權的獲得、行使存在很多問題,因此這種權利的行使,容易導致對行政相對方(學生)權益的侵害,必須依法行使(閆桂芳.高等學校管理權的行使與學生受教育權的法律保護,2006)。現實情況中高校管理權的現行法律制度已不適應法治建設的發展進程。我國現行有關高校的法律法規以及有關學校的規章制度已滯后于現實。
(二)學生合法受教育權的法律救濟
因此,從另一方面考慮,我們不能只從學校方面入手,要求學校管理權的實施控制在合法范圍內,有健全的法律來規范學校管理權的行使。這個不斷完善法律的期間,我們還應從學生方面考慮,尋求學生受教育權法律救濟的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利。依照《中華人民教育法》第42條關于受教育者享有的權利中規定:“對學校給予的處分不服,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訴,對學校、教師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提出申訴或者依法提起訴訟;《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82條的規定:“學生或家長對學生違紀處理不服,可向學校上級主管部門申訴,或依法向法院提起訴訟”。盡管文字表述不同,但基本意思是一致的,即學生對學校的處分不服,可以提起申訴,也可以提起訴訟論(張靜.論高校對學生的管理權與學生受教育權的沖突與平衡,2006)
總而言之,不論是從學校方面加強對其自治管理權的監督、限制,還是學生自身要增強法律意識,當自己正當權利受到侵犯時要學會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當務之急,我們要做的是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體系,也就是要逐步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教是我國依法治國方略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依法治教要求教育機構在進行教育管理時權力的來源應當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權力的行使要合法。法治精神要求在實現依法治教的進程中,既確認和保障教育機構管理權的實現,同時也對管理權在行使的過程中對相對方合法權利的沖突限制在社會能夠接受的范圍內。高等學校不是國家行政機關,高校與其學生的關系也不是行政法律關系,但高校與其學生之間的管理與被管理、非平等的關系,與行政法律關系是非常相似的,有的學者把高校與其學生的法律關系稱為“準行政法律關系”,也有的學者稱之為“特別權力關系”。無論名稱如何,法律平衡行政權力與公民基本權利的原則、精神在平衡高校管理權與學生受教育權的沖突方面同樣是適合的。
朱玉(1991-),女,漢族,山西陽泉人,研究生在讀,山西財經大學在讀研究生,工商管理學院,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李茜(1993-),女,漢族,山西人,碩士研究生在讀,山西財經大學在讀,工商管理學院,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