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盼盼
(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 河南 新鄉 453000)
當代中學生誠信教育體系建設研究
張盼盼
(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 河南 新鄉 453000)
古語有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這就說明,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誠信都是立身之本。青年學生就像清晨冉冉升起的太陽,不僅是每一個家庭的希望,更決定了我們祖國的未來。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當代中學生的誠信問題顯然十分重要。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當代中學生的誠信狀況每況愈下,改善當代中學生的誠信狀況,已經成為一項十分迫切而又必要的工作。就當前社會而言,實現對學生的誠信教育,是充分改變當前社會生活中突出存在的誠信缺失亂象、培養中華民族優秀下一代的重要一環。本文通過深入的研究,解構了當代中學生誠信現狀特點和誠信缺失的原因,對促進當代中學生誠信教育提出了幾點策略上的建議,對于當代全體學生群體的誠信教育問題也有一定程度的參考意義。
中學生;誠信缺失;誠信教育
對當今中國社會來說,,誠信不僅僅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沉淀下來的優秀文化傳統,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一個人沒有了誠信,可以說是寸步難行。對于教育體系來說,一個校園如果喪失了誠信,那后果將是極其嚴重的。當前,中學生的誠信狀況并不如人們想象中那么良好,諸如考試作彌、找人代考、為人替考、謊報家庭收入以獲取助學金等誠信缺失的現象層出不窮。中學時期的這幾年是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階段,因為他們不僅在這個時期接觸到各學科的基礎知識,而且會在中學期間逐漸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后者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異常重大的。通過悉心觀察,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中學生做事時已經有了主見,由于各自性格上的差異,談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也會大不相同。由于自身經歷太少、缺乏社會上的磨練,大部分中學生都還十分稚嫩青澀,很有可能因為一時的情緒做出不恰當的行為,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這些懵懂的中學生一時做出背離誠信的選擇也在十分普遍的。
平心而論,誠信缺失是一個十分普遍的問題,不光今天有,過去也有,甚至在可以預見到的未來,誠信缺失的現象都很難消失殆盡。我們應該認識到,社會、學校、家庭等等各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導致學生走上背離誠信的道路。尤其需要我們注意的一點是,當今社會一些歪風邪氣正在給青年學生帶來極壞的影響,使他們在耳濡目染之下沾染了一身不正之風。同時,當前的教育體系也應該為誠信缺失現象負相應的責任。我們的中心課堂,在學生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依然一味追求升學率,只填鴨式地教授給學生各自理論知識,卻忘記了對他們的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做出有效的指導。而學生家長以為把孩子交給學校就能萬事大吉,也忽視了對正處于成長關鍵時期的孩子的精神陪伴和引領。社會、家庭、學校都沒能在學生成長關鍵期做出有效的引導和教育,最終共同導致了當今青年學生誠信缺失現象泛濫的惡果。
(一)構建中學生誠信教育目標體系。建設一個完善的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是當今時代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必然要求,而大學生誠信教育目標體系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凡事總是先有了目標,有了明確的標準,才能更好地展開有力的行動。確定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目標,也就是確定了對他們進行誠信教育的方向和規劃。只有及時制定了中學生誠信教育目標,才能確保對中學生的誠信教育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確定中學生誠信教育目標的時候要做到全盤考慮社會需求和學生個人成長的需要,首先必須遵從教育部代表國家所制定的長遠的方針和政策,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目標制定中始終把樹立中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放在優先地位。另外,要注意結合青年學生自身的特點,制定出一套切合實際、可操作性強的誠信教育目標。
(二)完善學校教育的方式方法。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精神財富。”[1]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是,在學校教育中,必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教學中主動的一方,這樣才能收獲最大的教育成果。在誠信教育方面也是一樣的道理,必須讓學生成為誠信教育的主體,使他們掌握主動權,促進他們自發改變誠信缺失的現狀。需要注意的是,以學生為主體,并不意味著教師的參與就可有可無了。相反,教師同樣應該在誠信教育的環節中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通過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可以有效提高全體學生參與誠信教育的積極性。通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觀察,可以及時了解到每一位學生對誠信教育的接受情況。
加強中學誠信師風建設。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可以說,在學生階段,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有時候會比家族的作用更大。優秀的教師能夠通過自己的言行給學生帶來積極的影響,推動學生養成誠信的好習慣。這就需要教師切實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真正把每一個學生都當作自己的子女來細心呵護。同時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于無聲處給學生樹立一個出色的榜樣。
(三)構建并完善社會誠信機制。社會是一個整體,社會環境的優劣極大地影響著中學生的誠信狀況。社會上的歪風邪氣不斷地侵襲著廣大中學生的誠信和道德,譬如高考移民就是一個典型的不誠信的投機現象,至于其他的考試作弊、成績造假、花錢買證書等情況更不鮮見。凡此種種,都與整個社會的誠信狀況息息相關。只要全社會的誠信水平大大提高,那么中學生的誠信狀況也必然有所改善。由此可知,中學生誠信教育體系的構建必然要在廣闊的社會生活中進行,是構建社會誠信體系的一部分。完善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的同時,國家和社會方面必須加強社會誠信體系的構建,為中學生誠信體系的建設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與社會基礎。積極構建中學生誠信教育體系,應該著力培養公民的誠信道德意識,健全誠信保障機制,完善誠信法律機制和強化輿論引導機制,努力搭建一個完整的社會誠信機制體系,為大學生誠信教育營造一個健康良好的社會大環境。
(四)構建大學生誠信教育保障體系。偉大的設計師鄧小平曾經指出:“制度建設是根本,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2]只有學校和社會的努力,以及學生的自我控制,并不能確保對中學生進行的誠信教育可以取得成功。只有清晰明確的制度,才能真正為中學生誠信教育保駕護航。
加大中學誠信教育力度,改革誠信教育的方法和途徑,在思想道德教育中重點強調誠信道德教育,把誠信教育滲透到各門學科的教學當中去,并且在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都著重強調誠信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也用誠信標準來規范學生的行為。要結合如今的時代背景和當前實際,讓誠信教育與時俱進,將誠信教育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結合,讓中學生增強市場意識,使他們認識到誠信并不是空洞的理論概念,而是社會正常運行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
誠信是人們的立身之本,它對于每一個社會成員來說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中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對他們進行誠信教育,不僅能夠使他們個人終身受益不盡,同時也為正在培養的優秀人才把好了誠信大關,為祖國的未來描畫了光明的前景。社會、學校、家庭和個人都要在黨和國家的指引下,努力對中學生進行誠信教育,促使他們身心健康成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1]朱堅強,張穎香:《大學生誠信教育概論》,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12年版,第121頁。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張盼盼(1994-),女,漢族,河南周口人,大學本科,現就讀于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