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敏 劉亞杰 劉彩萍
(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91)
中國留守兒童犯罪問題研究綜述
于曉敏 劉亞杰 劉彩萍
(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91)
留守兒童是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家庭監管缺失、學校教育不足以及社會關注不夠等原因導致一些未成年犯罪問題在這一群體中發生。因此,對于留守兒童犯罪問題的研究更有必要性和價值性。本文通過查詢中國知網等方式收集了一些有關留守兒童犯罪問題的研究,并試做一簡要綜述。
留守兒童;犯罪問題;綜述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大量農村務工人員涌入城市,隨之而來的是大量孩子被留守家鄉遠離父母,繼而出現了留守兒童這個名詞。近年來,隨著社會各方面對留守兒童的關注,留守兒童的概念界定已經達到了一定的共識。
葉敬忠、潘璐[1]綜合關于留守兒童的學術研究,認為留守兒童概念界定需要把握四個要點:父母外出、父母外出時間每年在外務工時間累計6個月及以上、兒童居住在戶口所在地的兒童和兒童年齡低于14周歲。
《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規定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
還有一些其他的定義,但都大同小異,從這些概念界定中可以看出農村留守兒童主要是指年齡比較小,一般在16周歲以下,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由年齡較大的祖父母撫養或由其他血緣不是很親近的親屬監護撫養農村戶籍未成年人。
根據教育部長袁貴仁2016年答記者問時提出,我國目前有超過6000萬的留守兒童,約占全國兒童數量的20%。與龐大的留守兒童數量相對應的,是一路飆升的留守兒童犯罪量。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有85.7%的參與者有留守經歷,留守兒童犯罪量約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這不僅是許多農村家庭的噩夢,也為社會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對此,不少學者和媒體也加大了對留守兒童的關注,政府部門也相應出臺了一些關于保護和關愛留守兒童的政策。
近年來的研究總結了留守兒童犯罪主要呈現如下特點: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會長郭翔教授指出,12—15周歲是青少年初次違法犯罪的高發年齡段,較80年代初提前了一到兩周歲;齊慧玲(指出,我國留守兒童犯罪多為財務犯罪,主要原因是我國的農村經濟相對落后,在外務工人員無法滿足兒童對物質的需求,且農村留守兒童犯罪多以團伙的形式進行。留守兒童的教育同樣得不到學校的重視,在“成績第一”的指引下,老師以分數衡量學生,容易使留守兒童受到排擠,導致留守兒童更愿意與年齡相仿或有留守經歷的同伴在一起,他們三五成群、拉幫結派,一旦被他人稍加引誘,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王玉瓊等根據其對河南魯山、葉縣4個鄉鎮4所學校500名學生的調查發現,由于網絡游戲成為廣大青少年熱捧和追逐的對象,留守兒童容易模仿其中殘忍、血腥的視頻和游戲場景,留守兒童犯罪現象日趨殘忍化;農村留守兒童的犯罪具有反復性,再犯罪的可能性大。從留守兒童犯罪問題的源頭看,若監護結構、教育和社會環境沒有發生徹底改變,由于缺乏父母的正確引導和管教,犯罪的留守兒童在重返社會后往往無法抵制他人的誘導,更容易走上再次犯罪的道路。
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統計表明,留守兒童犯罪率約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并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農村留守兒童缺乏有效的教育和管理,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得不到及時和適當的糾正,極易實施違法犯罪行為。
吳寧[2]在《對農村留守兒童犯罪原因的探析》中提出,農村留守兒童犯罪的原因有以下三點:父母的缺位使得家庭聯系弱化,情感依戀程度降低;無力的學校教育削弱了孩子對傳統活動的奉獻和卷入;社會化的缺陷導致道德、法制意識淡漠,自我控制乏力。
王道春[3]認為留守兒童犯罪的原因主要由于以下六點:監護人重“養”而不重“教”;親子聯系缺乏,父母放任不管或關愛膚淺;留守兒童中家庭破碎的比例較高;留守兒童中雙差生(學業成績差和學習紀律、行為表現差)較多;留守兒童不良交往機會增多;農村社區組織疏管,就業門路窄。
根據近些年各界對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總結發現,造成留守兒童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家庭監護結構的影響。留守兒童多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護隔代監護,與父母溝交流機會很少,親子關系疏遠,從小就容易自卑敏焦慮狂躁等情緒;2、學校教育的力量不足。我國農村教育存在經費缺乏、教學設備不足及教育資源短缺等問題突出,教師普遍重成績忽德育,不能從小培養留守兒童正確的價值觀,留守兒童缺乏法律意識,易于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和誘惑,從而逐漸走上犯罪的道路。3、社會關注度不夠。一些地區不接收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入學,即便一些地方允許務工子女就讀,也必須繳納一筆高額的借讀費、插班費,無疑增加了城市務工人員的負擔,另一方面,城鄉間存在較大的收入落差,受社會中拜金風氣的影響,少年兒童自我判斷能力的不足,務工子女容易脫離正常的生活軌道。
留守兒童犯罪現象增多最直接的因素在于父母外出務工導致缺乏關愛和監護的家庭原因,以及國家關注的不足和農村社區組織的疏于管教的社會原因。
王道春[4]認為控制留守兒童犯罪應該要做到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距;建立農民舉家進城的機制;父母要切實負起責任,給“留守兒童”更多關愛;積極發揮學校功能;建立農村社區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加深社會力量幫助和參與程度;實行有效的司法預防。
閆衛華[5]認為要做到預防和控制留守兒童犯罪首先應該強化家庭關愛以及其影響的作用。其次,應該強化學校監管以及教育的作用,尤其要注重學校法制教育作用的發揮。最后,加強社會的法制保護和監管。
留守兒童犯罪問題的預防和控制需要長時間的國家、社會、學校以及家庭的共同努力。國家應制定相應的關愛留守兒童的經濟和社會政策,使留守兒童可以不再“留守”。社會要構建預防體系,構建積極的農村留守兒童社會保障體制,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法律保護力度。學校要發揮基礎教育作用,嚴格控制農村留守兒童輟學,加強法制教育。發揮家庭監護和教育的功效,營造父母密切與留守兒童的交流家庭教育環境。
要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消除城鄉差距。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消除城鄉差距是解決留守兒童的一系列問題的根本途徑。進行戶籍制度改革,推動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取消農民工子女入學限制和高額借讀費,給予農民工平等的待遇。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法制教育,要加強對其道德特別是法律的教育。另外學校也必須糾正重智育、輕德育,淡化法紀教育的錯誤思想,要完善教學設施,提高教師的素質。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家長要積極與子女進行溝通,在一些有條件的地區,可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及進行心理咨詢,及時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建立對留守兒童的長期監測體系,時刻全面、及時掌握留守兒童的動態,及時預防留守兒童的犯罪。
留守兒童犯罪問題對于農村來說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不利于農村社會秩序的穩定,也不利于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國家、社會、學校以及家庭應該各負其責、各司其職,一同努力改善我國留守兒童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局面。
[1]葉敬忠,潘璐.別樣童年:中國農村留守兒童[M].北京:社會科學獻出版社,2008:47.
[2]吳寧.對農村留守兒童犯罪原因的探析[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3][4]王道春.農村“留守兒童”犯罪原因及預防對策芻議[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