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港
(湘潭大學 湖南 湘潭 411105)
我國村民自治制度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黃 港
(湘潭大學 湖南 湘潭 411105)
村民自治,即廣大農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辦理自己的事情,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一項基本社會政治制度。加強村民自治制度建設,實現基層管理民主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客觀要求,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有力保障。隨著實踐的推移,村民自治制度日漸成熟。但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例如村兩委矛盾、宗族勢力過大、村干部隊伍建設有待提高等。所以在村民自治制度建設過程中,我們要通過探索兩委治村新模式、遏制宗族勢力的不利影響、加強村干部隊伍建設和理順村委會與鄉鎮黨委政府的關系等來解決上述問題。
村民自治;基層民主;制度建設
(一)村委矛盾激發,村兩委即村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前者是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后者是村民自治組織。兩委矛盾目前表現為兩種:①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實行互不交叉的兩種管理模式,使得兩委的領導作用完全處于對立的位置。②村委會與村黨委兩套班子一路人的“二合一”模式現象普遍存在。即借助某些操作,讓村支書當選村委員會主任,或者相反以達到兩委合一的目的。其后果就是村民自治制度建設的效果大大削減了。
(二)宗族勢力影響過大。盡管現在人口流動頻繁,但是相對封閉的農村地區來說,宗族勢力影響仍然很大,并對農村自治制度建設造成相當程度的危害。
(三)村干部隊伍建設有待提高。村干部是村民自治制度建設能否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保障。作為村級組織的組成部分,村干部在村民自治制度建設過程中義不容辭的承擔著主心骨的責任,也是村級事業發展中堅強的后盾。村干部的所作所為直接影響著基層自治制度建設的全面貫徹和執行,但是目前村干部隊伍建設面臨的現狀是,村干部自身素質普遍不高、村干部薪酬待遇及考核機制很不完善。
(四)鄉鎮黨委政府對村級事務干預過多。鄉鎮黨委政府與村民自治之間相互關系由來已久,鄉鎮是國家農村的基層政權,村委會至村民自治組織。通常情況下前者是依法行政,后者是依法自治,本應該能相互容納的,但是考量兩者天然的聯系,如果無具體制度的制約,很難消除鄉鎮黨委政府對村民自治權利的干預。村委會與鄉鎮人民政府的關系根據我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2條、第4條的規定,可以看出村民委員會并不是享有行政權的國家行政機關。而實際上有些鄉鎮政府通過干預操縱村民選舉,非法干涉村委會人事權。
以上問題的產生基于以下幾個原因:
(一)村黨支部與村委員會之間的權力有沖突,導致兩委全力無法達到平衡。主要表現為:國家行政權與基層自治權沖突、鄉鎮政府更傾向依靠黨支部來行使行政管理權、國家利益與局部利益之間存在矛盾。
(二)農村經濟發展落后,教育水平不高,導致傳統的宗族觀念深入人心,這樣就容易致使宗族勢力在農村根深蒂固。同時由于民治制度中的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因此為宗族控制和操縱選舉打下了堅固的基礎。
(三)相關法律對村干部準入條件限制過于寬松導致一些不合格的干部混入領導隊伍之中,同時村干部經濟來源不穩定(村委會收入不確定性)、地位不確定性(村干部并非公職人員)導致村干部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四)村級工作主導性被鄉鎮控制、隸屬關系難以界定、村及鄉鎮存在依賴心理,導致鄉鎮政府對村級事務干涉過多,濃厚的行政文化傾向弱化了村民自治制度建設的開展,這與國家推行的村民自治的本意相悖。
(一)化解兩委矛盾:首先是保證村級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在保證黨指揮領導農村工作的同時,合理區分村黨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的權力范圍,著重注意黨組織有責任和義務對村民自治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障”,并且將履行責任義務的方式明確化、規范化,保證村黨組織和村名自治組織在制度化和操作性上的規范運作。其次是,充分保障村委會的自治權。在集體事務中讓村民的決策權和監督權落到實處。建立健全村級工作規則和鄉俗民約,明確相關責任到人和集體的權責,規范辦事流程,使村級事務有序進展。做到議事環節民主開放,村級日常工作有序開展,明卻村委會依法行使職權;及時有效實現民主監督,注重權力制衡,對待村務公開公正,堅決維護每一位村民的權益。再者是,調整村治結構。規范村民代表大會職責,調整村民自治環境下的村民管理結構,通過由全體村民研究決定的村民代表會議章程,賦予村民代表代替行使全體村民會議的權利,對于相關村內事宜可代表村民會議行使決策權,時期泉路實體化、責任化。
(二)遏制宗族勢力的不利影響:首先是,應該加速農村經濟及文化的發展,讓農村從貧困中脫離出來,以此脫離宗族勢力的經濟限制。要堅持農村發展主導地位,不斷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要改變簡單的資金補助模式,以市場機制為先導,多渠道開辟農業金融投資,增強市場競爭優勢,促進農村經濟走向開放型、外向型、商品型、集約型結構。重視教育,加大農村文化教育事業投入,提高村民綜合素質,培育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新型農民。其次是,加快建設農村自治組織。逐漸消除村民因社會變遷而產生的無力感和對宗族勢力的依賴心理,及時為村民提供利益保護,排解村民生活困境,從而阻斷宗族勢力對村民自治進程的不良影響。使村干部能夠掌握現代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為村民自治制度建立打下堅實基礎、提供內在推動力。
(三)加強村干部隊伍建設:首先是,嚴格落實村干部任免程序。目前,村委會干部是通過村民選舉直接產生,可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基層民主權利有限,對候選者不能一一詳細了解,可能會出現賄選、要挾等現象。這就要求我們要重視對村干部選拔工作進行監督,嚴把關口。其次是,健全村干部激勵保障機制。給予村干部合理的物質報酬,實行合理的激勵政策,對村干部進行科學的民主評議。再次是,培育基層政治精英。鼓勵各地采取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大學畢業生、選派機關干部到村任職等方法,使村級保持在精英治理的水平上,建立高質量高素質的農村基層干部隊伍。
(四)理順村委會有鄉鎮黨委政府的關系:首先是,明晰村委會與鄉鎮黨委政府各自的職責。村但支部是黨的基層組織,聽從上級黨組織的領導,負責對村民進行思想上、政治上的領導。按照法律法規,為村民開展自制活動以及行使民主權利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其次是,保證村級組織的獨立性。要求通過組織培訓和選拔有能力的村干部,加強村級組織隊伍建設,培養村級的獨立意識和自信心,以此提高村委會和村民自身的管理能力;另外,通過法律條例規范鄉鎮政府對村級事務的管理,使其對村級事務的管理控制職責范圍內。再次是,推進鄉鎮管理體制改革。消除村民自治“附屬行政化”傾向的重要手段就是大力推進鄉鎮現行管理體制改革。使得行政管理體制與民主政治、市場經濟及法制管理的發展趨勢相適應。按照精兵簡政的方針,推進政、事、企的改革和分離,明確規范鄉鎮黨委政府所具備的基本功能和職責,形成符合當地自身管理特點的體制。
[1]孔宥文.試論村民自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的意義和要求[J].時代金融,2011(17):90.
[2]佟德志,村民自治的復合結構及其戰略選擇[J].探索與爭鳴,2011(8):73.
[3]于建波.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問題研究[D].沈陽農業大學,2012:85.
[4]郭愛英.村民自治中鄉鎮政府的定位及作用分析[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1:121.
[5]戴雯翠.村民自治需要怎樣的村莊公共組織[D].浙江大學,2010:44.
黃港(1989-),女,漢族,湖南湘潭人,湘潭大學公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