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燕
(上海大學 上海 200000)
中國P2P網絡信貸發展現狀與風險防范
方 燕
(上海大學 上海 200000)
P2P借貨是一種創新的金融組織形式,他實現了現有金融系統的部分功能,是對傳統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P2P增設了新穎的金融模式,借助網絡架構,布設了借貸必備的新平臺。市場劇烈競爭,偏小企業吸納融資是艱難的,與此同時,通貨膨脹顯出了偏高的傾向,資產不易保值。網絡架構下的借貸平臺側重化解這一疑難,迎合企業需要。但是近年來,作為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業務模式P2P由于面臨征信困境而出現多起風險事件。我國要從現有的征信數據基礎出發,設計出針對P2P行業的征信服務體系,助推P2P行業構建完善的風險防范體系。
P2P;互聯網金融;征信;防控建議
P2P(peer-to-peer lending),也就是個人對個人的網絡借貸。P2P網絡借貸主要有借款人、投資人和平臺方三大要素組成,其運作流程是:借助互聯網,借款人向P2P平臺提出借款申請,并按平臺要求提供自己的證明信息;P2P平臺,負責審核并發布該借款標的,收取傭金和手續費;投資者在平臺上自行選擇進行投標借出款項,到期獲取利息收益。
我國P2P行業在傳統模式的基礎上衍變出了多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商業模式,有的相對傳統模式甚至產生了很大程度的變異,這使得監管變得更加復雜。一直以來,我國監管當局對借貸這種創新的金融形式保持了較大的容忍:這一方面給予了P2P行業一定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也使得行業各種風險和問題充分地暴露出來。
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國P2P運營平臺猛增至2595家,歷史總成交量達1.36萬億元,投融資人數多達370萬,保持超過200%的高速增長。與此同時,由于行業門檻低、缺乏監管而問題頻發,騙貸、跑路屢禁不絕,截至2015年末,我國P2P問題平臺已高達1157個,近三分之一的平臺出現問題。
(一)保本保息的幌子。對P2P不甚了解又缺乏風險意識的投資者,在選擇平臺時,極易將投資信心建立在資金安全保障條款上。然而提供擔保最大的風險在于,如果有壞消息傳出,投資者便會失去信心,爭相提現收回本錢,從而產生擠兌現象。甚至為了繞開監管,逃避責任,許多魚目混珠的P2P平臺并沒有真的與投資人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擔保文件。
(二)許諾高收益,隱藏風險。一些P2P平臺收益顯示高達30%~40%,不成熟的投資者會產生錯誤的投資理念,盲目追求高收益,對潛在的風險視而不見,導致市場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P2P網貸并非高利貸,而是一種合法的投資理財方式,試圖靠它投機而一夜暴富的想法只會讓自己掉入陷阱。
(三)偽P2P網貸平臺。信息中介的利潤微薄,因此一些平臺不愿只做信息交換的中介,而是想要借助P2P網貸交易過程中的信用成為擔保平臺,甚至私募資金以賺利差,成為資金中介,進而扭曲了基本的信息交換職能,成為了沒有牌照的“影子銀行”。
同時,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也促使不少P2P平臺摸索線下模式來拓展客戶資源。巨大的線下開銷又不得不靠非法集資等違規業務來支撐。
我國的征信業起步較晚,征信體系尚不完善,各類信用數據尚未得到有效整合,獲取借款人全面信用信息的難度較大,因此在開展P2P業務時面臨著征信困境。
首先,我國的P2P平臺尚未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雖然部分P2P公司在開展業務時,可以要求借款人自行查詢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出具的信用報告作為參考,但是成本較大且存在信用報告被人為篡改的風險。其次是我國P2P平臺服務的對象多為游離于銀行服務體系邊緣的客戶,此類企業和個人的信用數據較為缺乏,而且P2P平臺之間尚未實現信息共享,難以防范借款人惡意欺詐、過度負債等信用風險。最后,我國的征信技術尚不發達,即使P2P平臺可以在電商網站和其他渠道獲取借款人的信用數據,局限于數據挖掘技術和信用評分的能力,識別和防范風險的難度也比較大。
P2P平臺要對借款人進行準確的風險識別和信用評分必須依托完善的征信服務體系掌握借款人全面真實的信用信息,并在此基礎上開發以評分系統為基礎的風險控制體系。首先,由行業協會牽頭P2P公司信貸信息的征集和共享工作,再為各P2P公司提供服務。其次,研究將P2P公司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實現P2P公司可以直接查詢借款人的信用報告,并按照要求報送P2P業務信息。再次,大力培育征信機構,鼓勵征信機構設計和開發專門針對P2P業務的特色服務和增值產品。在從以上三個渠道獲取信息的基礎上,P2P公司還
可以采取線下審核,并利用數據挖掘技術從已公開的政務信息、電子商務信息和社交網絡信息征集借款人的相關信息,準確評估借款人的信用狀況,從而有效地控制信用風險。
為解決現有征信難題,完善針對P2P行業的征信服務體系,就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有效滿足P2P行業日益增長的征信需求,要預測新的市場風險,進行嚴格的風險防范和有效監管。
(一)不斷完善征信數據體系。為控制P2P行業的信用風險,必須以完善的征信數據體系為基礎。一是建立覆蓋全國、整個P2P行業的征信系統。二是準許P2P公司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具體方式可以參照小額貸款公司和融資性擔保公司的接入方案,實現央行征信平臺和P2P征信系統的有效對接。三是按照法律法規有序公開相關的政務信息和行政管理信息,方便P2P公司快捷地獲取相關信息。
(二)穩步提升征信業的服務水平。引導和扶植征信機構的發展,有效滿足P2P行業的征信需求。一是推動央行征信中心不斷創新征信產品,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在為P2P公司提供基礎信用信息的基礎上,可以提供符合中國特色的評分模型、風險控制模型等高端產品。二是為新型征信機構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應該鼓勵類似阿里巴巴的互聯網企業創立征信機構,利用大數據、搜索引擎、社交網絡等手段為更多的P2P公司提供專業的征信服務。三是發展專門為P2P業務服務的征信機構,使得P2P公司可以便捷地購買到所需要的征信產品。
(三)加快健全和完善失信懲戒機制。綜合運用行政、市場、社會和司法等手段,通過出臺政策和建立制度健全和完善失信懲戒機制。一是由P2P行業協會牽頭建立違約借款人的黑名單制度和披露機制,形成市場性的懲戒機制。二是完善針對失信者的司法懲戒機制,依法追究失信者的法律責任,并建立失信懲戒的配套體系。三是利用各類媒體和網絡資源,弘揚誠實守信的美德,加強對失信行為的曝光,形成良好的輿論環境,提升整個社會的誠信水平。
(四)加強對P2P行業征信業務的監管。在P2P行業風險事件頻發的影響下,加強監管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因此應從設立準入條件、建立行業標準和指定監管機構等方面人手,為整個P2P行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信用是金融的核心,征信是提高信用水平的重要手段,征信業將成為互聯網金融長期穩健發展的基石和保障。目前,征信業發展的不足已經阻礙了我國P2P業務的穩健發展,甚至導致部分P2P公司偏離了正確的發展軌道,出現了大量的風險事件。因此,必須大力推動我國征信業的發展,降低P2P行業的經營成本,有效地控制信用風險,推動P2P公司逐步回歸金融信用信息服務中介的本質。
[1]田俊領.我國P2P網絡借貸發展現狀及其監管思考[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4,(12):15-19.
[2]武小娟.互聯網金融背景下P2P市場借貸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4.
[3]吳曉光,曹一.論加強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監管[J].南方金融,2011,(4):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