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景隆
(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17)
淺談P2P網貸行業內部風險
蘇景隆
(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17)
作為民間個體借貸行為的創新產品,P2P網貸在一定程度為個體經營和大眾投資帶來了便利,也是現有銀行借貸的有益補充。[1]但隨著其規模的不斷擴大,隨之而來的風險也是層出不窮,本文根據當前P2P行業大多數網貸公司的平臺運營模式及其平臺的風險影響結果,對平臺內部風險進行分類,最后提出相應對策,以期改善P2P網貸行業發展。
(一)法律缺失的風險
由于目前我國關于金融方面的法律都是以傳統金融為基礎而制定的,所以P2P網貸的界定尚不明確。法律的缺失給各平臺的運營帶來了違約和跑路的風險。[2]由于其沒有正規的法律地位,又是高收益的買賣,民眾糊涂時萌生不道德的行為也是不可避免的。針對網絡借貸,目前我國較為適用的法律法規主要是《貸款通則》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但關于個人借貸的規定均未完善,并且民間借貸中介的條令更是空白,從而導致目前P2P網貸行業監管缺失。正因為如此,不少人利用P2P網貸平臺從事高利貸和非法集資等違法活動,更是加劇了該行業的灰色處境。
(二)征信系統不完善風險
首先缺乏客戶的信用認證。P2P網貸屬于信用貸款途徑的一個分支,由于我國目前暫無一套完整的征信系統,使得國內各類平臺難以知悉借款人以往的信用記錄。[3]目前央行的征信數據沒有對網貸行業開放,所以網貸平臺只能依靠客戶通過網絡提供財產證明、工作信息和身份證明等有限的信用信息,然后利用平臺自身的評級系統進行信用評價,并據此為借款人提供借貸額度;其次是缺乏網站的平臺認證。由于P2P網貸行業的準入門檻只需幾萬元,不法分子經常注冊域名后違法經營,所以不乏詐騙平臺頻繁出現,使得很多出資人無辜蒙受資金損失。不少數據表明網貸平臺從2007年傳入中國以來,13年出現“跑路”現象的情況是最嚴重的,很多網貸平臺卷走巨款上演逃跑計劃。
(三)違約風險
違約風險是指借款人或交易一方由于某種原因無法履約導致交易對方、投資人遭受損失的可能性風險。現階段P2P網貸平臺所針對的服務對象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其主體自身的抗風險能力不強,容易出現逾期還款現象。而且目前我國暫未建立完善的信用記錄機制體系,借款人很容易出現逾期還款、不償還貸款行為,加上其違約成本低,這便增加了惡意貸款或逾期不償還貸款的風險。
(四)監管主體缺失風險
P2P網貸是作為一種小額信貸亦或是一種金融中介服務公司,暫無明確的定論。在有關影子銀行的監管文件中,就將一些新型網絡金融公司、暫無金融牌照或者完全無監管的信用中介機構等劃入影子銀行范疇,而P2P網貸平臺就屬于此類暫未明確監管的網絡金融主體。P2P網貸平臺目前暫無明確定義的法律身份,而只有剛剛形成的監管主體和體系,且該行業的行業標準、業務范圍等各方面做出的規范也不完整,因此就形成了行業監管混亂、不完善的境地。在我國金融環境下,P2P小額信貸合法化可能需要漫長的時間,這便可能導致企業錯過P2P小額信貸發展的黃金期,所以需盡快對P2P網貸行業加以規定并加強監管。
隨著大量新興平臺涌入市場,市場亂象叢生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的風險。對于P2P網貸平臺監管,一方面,監管部門應制定更明確的規章制度以劃出風險底線才能保護社會安全,另一方面,社會必須允許平臺試錯,讓其在改進中不斷完善和發展。如今中國國務院已發布有關指令,金融監管部門已開始著手關于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監管活動。市場管制改革是場艱巨的任務,正因如此,行業中的各個平臺應以更加積極、開放的思維和心態接受監管部門的督導。
根據上文對網貸平臺的內部風險分析,我們深刻了解到,促進P2P網貸平臺的健康發展已刻不容緩,本文就其提出監管對策。
(一)完善個人認證平臺系統。
當前平臺都是利用借貸雙方輸入的網絡信息和購物信息對個人的信用進行判斷的,這種方式的信息獲取存有一定的虛假性和不確定性。若線下開展客戶信用調查,平臺將承受很大的財力和物力成本?;ヂ摼W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們以往的生活方式,也許隨著科技的進步,網貸交易完全成為線上模式是很有可能的。2012年的時候曾出臺《征信業務管理條例》,根據《條例》,網貸行業可以制定信用等級標準,科學準確的判斷和追蹤信息。傳統銀行具有強的證信系統,卻未對網貸平臺開放,為促進平臺個人征信系統的完善,建議將平臺認證系統與銀行征信系統對接,當然,前提是要求平臺有健全嚴密的信息監管系統來保證客戶信息的絕對安全。另外平臺之間也要建立“黑名單”制能夠度,進行信息共享,對具有不良信譽記錄的客戶重點標記。對于P2P平臺來說,開發優質借款人,提升平臺信用評估能力,也是吸引投資人的重要因素之一。[4]
(二)推行第三方托管制度保證資金安全。
中間資金的存放關系著客戶資金的安全問題。為了確保無誤的保護借貸雙方的切身利益,本文建議平臺與銀行征信系統對接的同時應將銀行作為第三方托管。借貸雙方的資金交易均交給銀行辦理,網貸平臺不可直接控制或支配中間資金,防止平臺進行商業詐騙和非法集資。這種方式實則是回歸了網貸平臺的純中介機構的本質。另外平臺要尋找或自行成立擔保機構進行擔保,為資金安全提供進一步保障。
(三)加強技術風險管理。
上平臺在交易的過程中會有黑客入侵的風險,目前若要保護電子數據的完整和有效性,在后臺技術完善的基礎上,要求互聯網技術在操作時極其謹慎、細致,同時還要提高相關軟件設備和制造水準,加強業內機構的溝通與協調,制定出統一的技術準則,逐漸擺脫技術的制約。
[1]羅揚.我國P2P網絡借貸的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D].2014
[2]唐士亞.P2P網絡貸款模式的法律風險及其對策——以“穩盈-安e貸”為例[J].海南金融,2015,(2)
[3]王泱.陸金所:中國互聯網金融的創新者-訪平安集團陸金所董事長計葵生[J].國際人才交流,2014,(11)
[4]盧鑫.中國“P2P網貸”的業務模式與發展趨勢研究[D].2014
蘇景隆(1993.6-),男,漢族,在讀碩士,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西方經濟學專業,研究方向:宏觀經濟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