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克
(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重慶 400715)
重慶市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機制探索
李威克
(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重慶 400715)
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人才強農、科技興農的根本舉措。目前我國農村建設的關鍵點是經濟建設,而農民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體,實踐證明,沒有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普遍提升,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及裝備就無法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本文對重慶市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現狀及問題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探索重慶市人才培養機制,從各方面形成合力。
實用人才;人才培養;經濟發展
(一)人才培養機制。人才培養機制是指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協調,共同促進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運行方式。人才培養機制應該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并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機制。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機制是指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后,為實現一定的目標而采取的運行管理方式。培養機制是一個系統工程,其內涵是指系統的運行主體及其相互關系。
重慶作為西部唯一直轄市,是典型的“大城市”帶“大農村”,目前38個區縣中農村人口占比仍達一半左右,其中4個少數民族縣的扶貧脫貧任務十分繁重。[1]在剛過去十二五規劃實施的五年中,盡管重慶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很大的成效,五大戰略功能區呈現良好發展勢頭,但對重慶這樣“城鄉二元結構極其突出”的特殊市情的城市而言,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仍任重而道遠。構建完善的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機制,是建設高質量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的首要條件,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重要前提。
從調研結果和掌握的有關數據來看,近年來在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方面,重慶市給予一定重視,取得了較好的工作實效。然而,就目前重慶市農村實用人才發展規模來說,尚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對農村實用人才日益增長的需求,主要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實用人才培養體制不健全
第一,缺乏完善的協調領導機制。為保證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工作順利有序進行,雖然有關政府部門設立了領導小組,統籌協調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工作,但因部門之間缺乏協調,溝通信息不暢,利益不同,各自為政,導致問題頻繁出現,部門責任分散、推諉扯皮的現象時有發生。
第二,缺乏財政保障機制。目前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的主要形式是培訓機構開展的免費培訓,其培訓經費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撥款。由于缺乏相應的配套政策作為指導,第三方資本無法進入以政府為主導的培訓項目中來,加之大部分農民無力承擔培訓費用。所以在沒有專項資金保障的前提下,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工作難以廣泛、深入、持續開展。
第三,缺乏合理有效的獎勵機制。因地區發展不平衡和農民自身文化素質差異等主客觀因素,實用人才的概念在大部分農村地區沒有得到正確認識,主管部門對農村實用人才的選拔評定缺乏科學統一的標準,同時相應的人才優惠政策還未完全實施。因此對于已有的農村實用人才在就業,生活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沒有顯現,不能充分調動已有農村實用人才的積極性,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二)相應配套措施缺位,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工作進展緩慢。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各行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呈現出規模化發展趨勢,現代農業也不例外,必然向提高勞動生產率,規模化經營發展轉變。規模化生產需要投入較多的成本,而農村實用人才雖有專業技能,卻缺乏資金支持,當地政府缺乏相關的配套政策給予在土地、信貸方面的優惠措施。農村實用人才致富困難,農村建設發展緩慢,影響實用人才參加培養的積極性。即使農民被納入實用人才培養計劃中,參加了培訓,但沒有政策支持的成長條件,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預期目標難以達到。
(三)人才評價標準模糊,缺乏人才培養氛圍。就重慶市農村實用人才評價體系來說,主要還是通過職稱評定及技能考核等方式對農村實用人才進行評定,尚未根據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建立起科學合理的農村實用人才的認證體系,又因農村地區與城市區域發展差別,農村大部分地區缺乏對實用人才概念的正確理解。然而,農村地區相對保守,大部分農民思想陳舊,加之文化素質較低,主動吸收學習新技術的積極性較低,農村實用人才在農民心中得不到重視。[2]對于政府開展的人才培訓工作缺乏理解與支持,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不高,必然缺乏人才培養的氛圍。
(一)完善農村實用人才培養保障法規。當前,重慶市農村實用人才培養保障工作多依據高度集中統一的行政指揮,常采用一致性的行政手段及相關政策組織實施,缺乏法制化的剛性支撐。為適應依法行政的要求,必須加強相關法制建設,給農村實用人才培養保障工提供有效實施的基礎和保證。制定農村社會保障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并結合重慶市農村農民實際,制定地方性法規和實施細則。[3]最終形成較完備的農村社會保障法律體系,使農村社會保障工作有法可依,逐步走向規范化。
(二)健全農村實用人才培養保障激勵機制
第一,搭建實用人才培養激勵平臺。建議適當提高農村實用人才在農村行政部門等的相關人事比例,給予其更多的參政議政、表達訴求的平臺和機會;對其中確實優秀又有意愿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的可以考慮通過考核引進等形式,錄用為事業人員;各黨團組織應加強對優質實用人才的吸納和栽培;為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農村實用人才提高相應的補貼和優惠政策;調動實用人才充分發揮其創造性,對于其做出的成績應給予相應的物質或精神獎勵,不同層次的獎評制度應充分體現實用人才的訴求。
第二,建議建立優質實用人才保障配套制度。可以考慮財政優惠政策修建更多公租房,以解決使用優質實用人才在住房方面存在的問題;在制定公租房相關分配辦法時,可優先考慮對優質實用人才優先配備;成立幼兒園和小學,以解決實用人才子女接受教育的問題,定額分配名額,優質人才子女優先入學;可考慮由財政扶持出資修繕農村基礎設施、購買公共服務產品的形式修建更多養老院,以解決實用人才家庭父母養老的問題。
(三)拓寬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資金的籌集渠道。進一步完善的農村實用人才培養保障制度,首先要有一個完善的人才培養保障資金籌措體系。穩定的資金籌集,滿足了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的基本保障的同時,要開源節流,完善資金的專項管理制度,執行收支兩條線,專款專用,嚴禁對其擠占挪用。優化農村實用人才培養保障基金投資方向和比例,確保資金的保值增值。
(四)夯實城鄉實用人才培養保障體系銜接。隨著重慶市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重慶市原有的農村實用人才培養保障政策己不能適應新的重慶農村形勢的發展要求,突出表現為重慶市范圍內跨地區農村流動實用人才培養保障關系接續難、城鄉實用人才培養保障銜接難等問題。為此,我們必須完善當前重慶市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的相關保障政策,夯實城鄉實用人才培養保障體系的銜接工作。取不同措施對農村實用人才進行培養,完善人才培養政策。不斷完善城鄉實用人才培養保障銜接方式,可以有效解決城鄉實用人才培養出現接續性問題,切實維護農村實用人才的切身利益,讓廣大農村實用人才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1]焦凌佳,吳紅梅.江蘇省農村實用人才需求預測[J].科技管理研究,2011(2):12-21.
[2]張小梅.中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3]劉靜:墾利縣農村實用人才開發問題研究[D],山東:中國石油大學
李威克(1992.6-),男,苗族,貴州銅仁人,碩士研究生在讀,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方向:城市與社區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