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然
(云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我國紡織品出口面臨的技術壁壘與對策
張怡然
(云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紡織品產業是我國出口創匯的重要產業之一。入世后,一些發達國家運用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措施越來越頻繁,導致紡織品準入門檻提高,進一步加劇了國際貿易摩擦,技術性貿易壁壘已成為限制我國紡織品出口貿易的絆腳石。以我國所面臨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問題為研究對象,從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含義、分類、特點入手,對我國紡織品面臨技術壁壘現狀、原因及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紡織品產業發展的影響進行分析,并提出以下對策:政府與行業應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建立紡織業技術性貿易措施預警系統,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及時掌握國外TBT得有關情況;推動企業科技創新,加大研究力度,不斷提升產品質量與檔次,在市場中搶占先機。
紡織品出口;技術性貿易壁壘;應對策略
紡織業是我國最早開放進入國際市場的產業,也是我國在國際市場上成長最快、增長最快、發展最完善的產業。加入WTO后,我國簽訂了《紡織品與服裝協議》,并逐步取消了配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紡織品出口,價格優勢進一步削弱,但紡織品出口額仍然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紡織品出口面臨得機遇與挑戰并存。隨著我國逐步取消紡織品出口配額,技術性貿易壁壘開始成為繼配額、許可證、原產地之后限制我國紡織品出口的主要障礙。一些發達國家正在不斷調整和提升技術門檻,一方面說明其技術水平、環保意識的持續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應其利用技術貿易壁壘保護本國產業。國外技術壁壘操作復雜、隱蔽性強、擴散效應大、影響面廣,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出口發展的絆腳石。本文分析了我國紡織品出口面臨的技術壁壘,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關對策。
技術性貿易壁壘(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簡稱TBT)是指一國或一個區域組織以維護國家或區域基本安全、保證人類健康和安全、保護動植物健康和安全、保護環境、防止欺詐行為、保證產品質量等為而采取的一些強制性或自愿性的技術性措施。這些措施對其他國家或區域組織的商品、服務和投資進入該國市場產生影響。
從20世紀90年代,技術壁壘已經成為阻礙我國紡織品出口的主要障礙之一。近年來,我國紡織品出口遭遇技術壁壘的狀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受到的損失額增速快
據資料統計,我國紡織品出口因技術性貿易壁壘造成的損失,已經從20世紀中后期每年4億~5億美元上升到21世紀初的每年10億美元左右。2012年,我國有86.1%的出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響,全年出口貿易直接損失805.42億美元,而2002年,只有37.6%的出口企業遭受損失,伴隨著中國紡織品出口的快速增長,技術性貿易壁壘所造成的損失也在進一步擴大,成為除匯率之外企業在出口中遇到的主要障礙。
(二)受限集中在主要的目標市場國
目前我國紡織品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日本,但是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和科技水平較高,技術標準和檢測標準更為苛刻,也是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主要發起者。因此,我國紡織品不得不面臨更多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威脅,發達國家更是愛借助WTO針對技術性貿易壁壘設定的漏洞,限制我國紡織品的出口。
(三)受限的產品比較集中
目前,我國紡織業在行業結構、產品結構上還不能完全適應國內外市場的需求。我國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紡織品主要集中在紡織紗線、織物以及制品及服裝。棉紗線和針織服裝是受限最多的產品。這些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創匯水平低,容易受到出口限制,而且受限原因多為醛含量超標。而進口產品手感、質地、色澤與舒適度都比國內產品好。
(四)受限的內容涉及面廣
受限內容涉及到了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和合格評定各個方面。主要是:1、紡織品服裝甲醛含量超標。2、織物和面料中使用了偶氮染料。3、紡織品服裝上砷、鎘、鈷銅、鉛、汞、鎳殘留量超標。4、建筑和家用紡織品及服裝阻燃性能達不到法規規定的標準。5、紡織品的標志或標簽不符合進口國的法律規定。6、紡織品包裝不符合環保和綠色包裝要求。7、紡織品不符合進出口合同。
我國紡織品出口屢遭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內因,又有外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中國外各種貿易保護主義行為是現階段我國出口商品遭遇技術壁壘的主要原因,但我們自身也存在許多問題。
(一)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外部原因
1、我國貿易方向過于集中。目前,美、日、歐盟是我國最大的三個貿易伙伴,據統計,包括經香港的轉口貿易在內,我國出口商品近75%銷往美、日、歐盟等國家或地區,而這三大經濟實體也是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積極倡導者,絕大多數技術性貿易壁壘發源于這三大經濟實體。產品出口的地理方向決定了我國將不得不直面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威脅。
2、發達國家消費者安全和健康意識以及環保意識的加強。發達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安全健康意識空前加強,這些國家的消費者越來越關心產品對身體健康和安全的影響。以致在國際貿易中,以健康、安全和衛生為主要內容,針對包括紡織品服裝在內的新貿易壁壘日益增多。同時人們越來越關注賴以生存的空間環境,要求國際貿易中的產品本身及其生產加工過程都不要以破壞環境或犧牲環境為代價,也要求不要以犧牲勞動者的健康為代價。一些國家紡織品服裝的生產和加工過程確有一定的污染,致使發達國家制定的過分嚴格和苛刻的技術性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等形成了貿易壁壘。
3、紡織品服裝市場傳統貿易壁壘受到約束。根據WTO的《紡織品服裝協議》,到2005年全球取消紡織品服裝配額,實現該領域的貿易自由化。特別對于我國,加入WTO后,一些專門針對我國的雙邊貿易限制,如每年討論最惠國待遇問題等不得不取消。傳統貿易壁壘受到約束,為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發展空間。
4、發達國家減少貿易逆差的需要。雖然入世后受到發達國家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阻礙,但從總體看我國紡織品服裝進出口貿易呈現增長的態勢。美國、日本和歐盟是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主要市場,在紡織品服裝進出口中均存在著巨額貿易逆差。進口紡織品服裝的日益增長已經使歐、美等國的紡織業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同時,對以日本、美國和歐洲為主要出口地的傳統紡織品服裝出口國而言,也正日益感受到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態勢。
5、進口國政府迫于多方面的壓力。發達國家及某些發展中國家,由于大量進口國外廉價紡織品服裝,本國紡織服裝業的失業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就業壓力加劇,政府往往受到來自本國紡織服裝業工會、廠商和行業協會的批評和指責,要求限制進口,保護本國民族工業。面對壓力,信奉自由貿易的政府領導人不得不采取隱蔽的,表面上不違背自由貿易規則的保護國內市場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措施。
(二)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內部原因
1、技術及生產設備落后,產品競爭力不強。我國紡織服裝業由于長期以來技術開發、技術創新及投入不足,企業的技術及生產設備落后,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較低,出口紡織品的現狀為“五多五少”,即大路貨多,名牌少;中低檔多,高檔少;粗加工多,精加工少;普通加工多,深度加工少;衣著用品多,裝飾、產業用品少,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不強。特別是眾多的中小紡織服裝企業,對發達國家提出的苛刻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和合格評定等一時難以適應,由此形成了技術性貿易壁壘。
2、企業環保意識淡薄。國外對我國出口紡織品的檢測不僅局限于本身,還進一步細化到跟蹤產品的生產過程,要求企業獲得15014000國際環保標準體系的認證,加貼環保標志。但是,我國大部分紡織服裝企業對技術性貿易壁壘及其影響范圍和影響程度認識不足,對生態紡織品的研究、生產和開發重視不夠,已取得這張“綠色通行證”的企業更是少數。積極開展1509000質量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等多種形式的認證,是企業提供質量和管理水平、提升產品檔次、突破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的有效措施。
3、檢驗技術落后,標準化工程滯后。我國紡織品服裝的檢驗長期以來習慣于對一些傳統項目的檢驗,檢測設備相對簡單,精度要求不高,缺乏與國外同行的技術交流與合作,紡織檢驗技術滯后于發達國家。常常是國外提出某項技術性貿易壁壘,我國產品出口被阻,有關部門才開始研究,著手建立相關標準。發達國家非常重視標準化工作,重視推廣和采用國際標準。此外我國現行的有些國家標準與國外標準相比有很大的差異,導致同一產品檢驗結果存在巨大差異。
(一)政府應采取的策略
1、完善我國紡織業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在現有標準體制基礎上,建立與國際標準接軌的紡織品出口體系,主動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修改與協調工作,不斷學習國外先進技術成果,按照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嚴格要求出口紡織企業。
2、建立紡織業技術性貿易措施預警系統。我國目前已經諸多技術壁壘預警系統投入使用,但無專門針對紡織品行業的技術壁壘。為此,我國應建立貿易預警系統,研究主要貿易國家可能采取的技術壁壘。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合格評定程序等手段合法保護國內市場和經濟安全,支持競爭,沖破技術性貿易壁壘防線。盡快建立起屬于我國自己的技術標準和法規體系,使企業能夠盡快地了解各市場技術壁壘得主要內容、變化,使其能夠及早應對,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3、發揮政府調控職能。政府應努力營造公平、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貿易環境,積極引導和幫助國內企業提高技術、服務和管理水平,針對不同性質的技術壁壘制定相應對策,借鑒和采用發達國家的技術標準,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系統研究我國應對發達國家的綠色貿易壁壘戰略。政府應協調對外開放和環境保護,,使對外貿易與環境保護互相促進、共同發展。政府還應加大對紡織優勢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如技改貼息、債轉股等。
(二)行業組織應采取的策略
1、啟動自律機制及規范同業競爭。紡織行業協會要充分發揮自律功能,規范同業競爭。抓好企業在質量、價格和服務水平三大關。避免同行業的惡性競爭,規范出口秩序,增加紡織品出口量。對違反規定的企業要進行嚴厲處罰,在企業間樹立良好的公共形象。
2、主動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行業組織應從國際貿易角度來開展標準化活動,使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與國際標準協調,并按照需要將這些國際標準引入我國或努力爭取將我國標準成為150或EIC標準。同時,應該廣泛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提高我國紡織服裝產品認證的水平,盡快與國際互認,增強我國紡織服裝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
3、發揮行業組織協調職能。為應對貿易技術性貿易壁壘,在提高企業競爭力與改善政府職能的同時,必須充分發揮專業性行業協會的作用與職能。立足于國際市場,針對各行業的一系列情況進行研究和對外交流,建立良好的貿易預警機制,及時向企業和有關政府部門提供國內外市場的動態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策略研究數據和分析報告,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提供決策依據,協助政府在WTO規則范圍內與其他成員協商解決各種貿易爭端。
(三)企業應采取的策略
1、完善企業管理制度并提高整體素質。企業要根據國內外市場的變化,正確制定企業發展戰略,針對當前企業管理中的薄弱環節,著重抓好成本管理、財務管理和質量管理。要廣泛采用現代管理方法和手段,注意不斷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企業管理經驗,使企業管理水平能盡快有一個較大的提高。
2、綠色生產,綠色管理。綠色消費已成為一種時尚,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關注產品對人類自身的健康與安全以及對環境所產生的影響,由于我國的紡織品服裝大多屬于中低檔產品,技術含量低,耗能多,同時國內企業缺乏對于綠色產品觀念的認識,導致許多產品無法達到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消費者的要求,這為發達國家對我國產品實施綠色貿易壁壘提供了可乘之機,這些都加大了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的難度。因此大力發展綠色、環保紡織品已經成為我國企業的重要任務。
3、不斷改進技術以提高國際競爭。首先,企業應該以科學發展觀統籌全局,必須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盡快形成中國自己的跨國公司,提升中國企業掌控跨國生產和營銷的網絡能力,擴大利潤空間。其次,產業鏈整合創新。產業鏈整合創新并不是單個企業創新能力的簡單疊加,而是更大范圍、更深層的社會協作分工。最后,要采用高新技術代替傳統的紡織行業,大幅提高研發投入,盡快創建自有品牌體系。
[1]繆琨.我國紡織品出口現狀、制約因素及對策建議[J].對外經貿.2014.
[2]董園園.中印紡織品出口競爭力比較研究[D].長春工業大學.2014.
[3]張婧.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紡織品出口貿易的影響及對策建議[J].對外經貿.2013.
[4]陳巧仙.我國紡織品檢測技術發展現狀[J].紡織科技進展.2013.
[5]陳瑩.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原因分析[D].貴州財經大學.2012.
[6]胡小宇.我國紡織品出口貿易遭受不公平待遇的研究[D].南京財經大學.2012.
張怡然(1992.10-),女,漢族,河南焦作人,研究生在讀,云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投資公司運作與資本運營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