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楠
(廣西大學商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0)
海上貿易與維護海洋權益:研究綜述與展望
王海楠
(廣西大學商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0)
本文首先明確了海上貿易的定義和特點,總結了國外發展海上貿易三大理論,同時從中國海上貿易的歷史與現狀入手,分析了中國從古至今的海上貿易發展歷程和得與失,并從辯證的角度分析了我國發展海上貿易的條件和意義。最后,本文從海洋權益戰略規劃體系和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框架下如何構建中國海洋戰略提出相關的看法。
海上貿易;海洋戰略;世界貿易組織;貿易歷史
貿易即商業活動。依據貿易的內容,可以把貿易分為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依據貿易的地域,可以把貿易分為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國際貿易則是泛指世界各國或地區之間所進行的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活動。對外貿易是特指國際貿易活動中的一國或地區同其他國家或地區所進行的商品、勞務和技術的交換活動。我們把通過海洋運輸進行的貿易稱作海上貿易。
海上貿易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海上貿易的成本較低。第二,海上貿易的時間較長。第三,海上貿易的運量較大。第四,海上貿易的范圍較廣。第五,海上貿易的風險較大。
海上貿易擁有許多自身的優勢條件,吸引了眾多學者對其加以研究。其中,馬漢、戈爾什科夫和萊曼的研究成果對后世產生了最為重要的影響。
(一)馬漢關于發展海上貿易的理論
馬漢被稱為海權論的鼻祖,曾任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海軍顧問。他認為,影響一個國家海上實力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六個方面:地理位置,天然生產力與氣候,領土范圍,人口數量,民眾特征和國家機構。馬漢強調了發展海上貿易必須加強船隊建設和港口建設。指出了海上貿易相對于陸上貿易所具有的巨大優勢,進而從發展海上貿易的角度闡述了加強船隊建設和港口建設的必要性。
(二)戈爾什科夫關于發展海上貿易的理論
戈爾什科夫是蘇聯海軍元帥,被西方稱為現代的馬漢。戈爾什科夫一方面闡述了海洋從整體上對于人類社會的價值,另一方面又特別指出了廣闊的海洋對于發展海上貿易所具有的航運價值。他認為完成海上貿易的海運船隊的建設應該是國家海上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維護國家的經濟和政治安全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戈爾什科夫進一步分析了造船的趨勢,指出了集裝箱運輸的巨大潛力,這些都為促進海上貿易的發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萊曼關于發展海上貿易的理論
萊曼是繼馬漢之后美國又一位重要的海權理論家。一方面他強調海軍的戰略意義,指出“美國軍事力量向世界各個地區的延伸所依靠的主要力量首先是美國海軍。”另一方面又特別強調海軍保護海上貿易發展的必要性,美國國家經濟的對外戰略格局決定了美國海洋戰略必須提供強有力的保證,必須維持一支強大的海軍以保衛美國在海外的利益。
(一)中國古代的海上貿易
海上貿易是對外貿易的一部分。所謂海上絲綢之路系指古代東西方海上交通貿易線路。由于唐代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吸引了周圍各國前來進行貿易,使得唐代海上貿易比前朝有了較大的發展。在海路方面,海上絲綢之路溝通了東西方的海上貿易,廣州港因之迅速發展成為中國南部沿海的中心城市。由明政府組織,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在1405-1433年的28年間,七下西洋,足跡遍布東南亞、南洋諸島、阿拉伯半島和東非一帶,同個國家保持和發展了貿易和外交關系。由于鄭和下西洋的巨大影響,許多國家紛紛加入了同中國貿易的行列,使我國成為當時最大的海上貿易強國。總體上而言,中國古代海上貿易的開展,對以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為主要特征的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的僅僅是一種輔助性的推動作用,處于從屬地位。
(二)中國近代以來的海上貿易
鴉片戰爭前,在正常的貿易活動中,中國一直處于出超地位,茶、絲、大黃等都擁有廣闊的國際市場。鴉片戰爭打開了國家的大門,中國被動地結束了閉關鎖國的局面。沒有獨立統一的國家作為堅強的后盾,我國的海上貿易始終處于風雨飄搖的狀態。從此,在列強的控制和壓迫下,中國海上貿易一直處于被動狀態。總之,從鴉片戰爭中國的門戶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到南京國民政府依附美國發動內戰,從清王朝喪失海關關稅自主權到中華民國《實業計劃》擱淺,我國的海上貿易可謂命運多蚌。沒有獨立統一的國家作為堅強的后盾,我國的海上貿易始終處于風雨飄搖的狀態。與鴉片戰爭以前相比,盡管當時的海上貿易處于從屬地位,但其性質還是主動的,而鴉片戰爭之后的海上貿易已經由從屬地位退落到被動地位。
(三)新中國建國后的海上貿易
從整體上而言,新中國海上貿易政策的發展歷程主要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計劃管制的海上貿易政策時期(1949-1978)。從建國以后到年近三十年的時間里,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我國執行的是都是國家管制型的保護貿易政策,這種內向型的保護貿易政策對于粉碎“禁運”、“封鎖”,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起過積極作用。同時,國家政府對國內企業保護過度,造成中國企業效率不高,國際競爭能力低下不能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外貿事業發展緩慢。第二階段是市場放活的海上貿易政策時期(1978年至今)。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對內搞活、對外開放的政策,確立了改革開放國策。海上貿易政策逐漸從過去的計劃管制的范疇中走出來,逐步放活市場,充分利用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強調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從容應對和化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所面臨的挑戰和風險,促進貿易結構不斷優化。從1978年至今短短的三十多年里,己經達到227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對外的貿易額比重也不斷上升。
(一)中國發展海上貿易的條件
中國發展海上貿易的有利條件:第一,走向海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第二,不斷開放的政策環境。第三,中國擁有廣闊的可管轄海域與眾多優良海港。第四,海上貨物需求將持續增長。中國發展海上貿易的不利因素:第一,重陸輕海、重農抑商的傳統思維。這種傳統思維從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國人對海洋的探索,不利于中國海上貿易的發展。第二,海洋領土爭端尚未解決。由于歷史的和現實的原因,中國海洋權益面臨周邊國家的嚴重挑戰,存在著海域被分割、資源被掠奪、島礁被侵占的嚴重局面,這其中主要涉及東海和南海。第三,海運安全隱患較多。
(二)中國發展海上貿易的重要意義
第一,發展海上貿易有利于推動經濟發展;發展海上貿易對于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發展海上貿易有利于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其次,發展海上貿易有利于推進東部率先實現現代化,提高其經濟輻射力。發展海上貿易,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的海運通道,將有利于中國特別是沿海地區提高利用國際資源的效率,發揮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從而率先實現現代化。再次,發展海上貿易有利于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第二,發展海上貿易有利于維護國家安全;第三,發展海上貿易有利于促進文化交流。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交流,而發展海上貿易是促進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只有發展海上貿易,才能避免閉門造車,以貿易促交流,以交流促創新,以創新促貿易,形成良性循環。
(一)中國海洋戰略的規劃體系
近年來我國相關的海洋戰略規劃有以下幾類。第一,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第二,國家海洋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
第三,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戰略規劃,包括全國海洋功能區劃,全國海洋開發規劃和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第四,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戰略規劃,包括海水利用專項規劃和全國沿海港口布局規劃。第五,海洋環境保護戰略規劃,包括重點海域環境保護規劃和渤海環境保護總體規劃。中國現有的海洋戰略規劃體系為構建總體海洋戰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例如,各個規劃相對獨立,缺乏一個共同的、明確的、總體的目標。
(二)中國海洋戰略的基本設想
所謂戰略,一般是指重大的、帶有全局性的或決定全局的綜合性的判斷和謀劃。2002年,黨的十六大作出了“實施海洋開發”的戰略部署,年發表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發展海洋產業的要求,這充分肯定了海洋對于我國的經濟價值。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為在和平原則、發展原則和法治原則的指導下實現建設不稱霸海洋強國的中國海洋戰略目標,應該經由以下途徑完成妥善處理海洋領土爭端,適度發展海上力量。
(三)構建海洋戰略引領海上貿易發展
對于海洋戰略的構建而言,發展海上貿易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海上貿易的發展給構建海洋戰略帶來更多機遇。中國沿海經濟、外向型經濟和海洋產業的發展,為中國構建海洋戰略提供了更加強勁的動力。另一方面,海上貿易的發展給構建海洋戰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發展海上貿易面臨著許多挑戰,例如,海洋資源被掠奪、海上航線受制約、海洋權益遭侵蝕等等,既不利于中國海外利益的擴展,也不利于海洋戰略的構建。
我國的海洋戰略必須為海上貿易的健康發展、為中國經濟更好地融入世界經濟整體創造良好的條件。具體地說,必須保障我國海上交通的安全和航道的暢通。中國海洋戰略不僅必須確保與我國邊緣海相連的各大海上通道的暢通,而且必須確保所有直接關系到我國海上貿易的海上通道的安全與暢通,從而確保我國與國際市場緊密相連并融為一體。這就使得發展海上貿易成為構建海洋戰略的重要內容。
(四)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中國發展海上貿易的策略
作為世界貿易組織的一員,中國應該積極行動起來采取多種策略適應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以便更好地融入世界貿易組織。就發展海上貿易而言,中國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應該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大力推進世界航運中心建設。必須大力的推進我國海港和航運中心的建設,提高我國海上貿易的能力。第二,實行有條件的最惠國待遇原則。在國際貿易中一般表現為簽訂經濟貿易條約的締約一方在通商、航運、關稅等方面,給予另一方優惠、特權、豁免等,其他締約第三方都可以要求得到相同的待遇。中國作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必須要遵守該項原則。第三,遵循逐步自由化原則。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在開放市場、實現貿易自由化方面必須循序漸進。逐步實現服務貿易的自由化,是服務貿易總協定的基本原則之一。第四,著力提升法律法規透明度。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開放的市場經濟只有在法律制度下才能健康運行。發展對外貿易和海上貿易必須依靠不斷完善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國已經頒行了以《海商法》為龍頭的一系列法律和法規,已初步建立起國際法與國內法相結合的海上貿易法律體系。但是,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我國現行法律制度在許多方面仍然未能與市場經濟的要求相適應,其中缺乏透明度就是其中較為突出的一個問題。
[1]楊金森.海洋強國興衰史略.[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2]林堅.遠渡重洋中美貿易二百年.[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3]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課題組.中國海洋發展報告.[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王海楠(1989-),男,漢族,河南孟州人,國際貿易學碩士,廣西大學商學院,研究方向:國際貿易與電子商務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