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江吟社》詠茶詩詞賞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劉 麗
茶詩指“專寫茶的詩”或“詩中寫有茶”的詩。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也是最早發現和飲用茶的國家,《詩經》中的“荼”這種苦菜就是茶,《詩經·大雅·綿》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的詩句,《詩經·邶風·谷風》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許慎《說文》認為:荼、茶同為一物。由此觀之,茶與詩的結合由來已久。詩歌史上吟詠茶事的詩詞有幾千首之多,其中以唐宋時期最為突出,唐宋時期很多名詩人都吟詠有茶詩,黃庭堅的《阮郎歸》與《煎茶賦》還寫了遵義務川的都濡高株茶,“黔中桃李可尋芳,摘茶人自忙。月團犀胯斗園方,研膏人焙香;青箬裹,繹紗囊,品高聞外江。酒闌傳碗舞紅裳,都濡春味長。”
茶的核心是茶道,茶道是由茶引發的思想和審美境界。陸羽的《茶經》認為“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將飲茶與德行相提并論,唐代劉貞亮則在《茶十德》一詩中將茶德推廣為“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意、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賞味、以茶修身、以茶雅心、以茶行道”。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認為“此物清高世莫知”指出了茶超凡脫俗的高尚品格。宋代,產生了宋徽宗的《大觀茶論》、蔡襄的《茶錄》、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等專著,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僧人劉元甫開設的茶禪道場,確立了“和、靜、清、寂”的茶堂清規,將茶的品質定位于內在的人格品性,他的思想直接影響到日本茶道。從此以后,茶的“精行儉德”與茶的“致清導和,韻高致靜”,就成為中國茶道的精髓所在。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后,經過兩年半的時間,浙大終于在顛沛流離中找到了一個相對安定的落腳點——遵義、湄潭。并成立了“湄江吟社”,定期聚集,以抒發他們憂國懷鄉之情,表現其在國事艱難時期吃苦耐勞、積極樂觀、堅守不渝的人格。“記存一段文字因緣,藉為他日雪泥之證”。其中湄江吟社的第四次集會時間,正是茶葉的豐收時節,時任中央農業實驗所湄潭茶場場長的劉淦芝教授邀請浙大教授品評新茶,以助詩興,于是就有了以詠新茶為題的十六首詩和四首詞。這些詠茶詩,深深地滲透茶的“德”“品”,不僅有“和、靜、清、寂”,更有“精行儉德”。在品茶論道中,我們讀到的是“高節伴靈筠”“竹窗一幾話松筠。”具有屈原一樣的節操與品行,松竹一樣的氣節,這是浙大教授的“德”;“若余猶得清中味,香細了無佛室塵”這是浙大教授的“清”“寂”,“亂世山居無異珍,聊將雀舌獻嘉賓。”“茶德”與“茶品”絲絲相扣,既是詠茶,又是明志,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一脈相承。
湄江吟社詠茶詩的第一首是王季梁的《試新茶得“人”字》,詩一開始,將受劉淦芝先生邀請喝新茶的心情展露無遺,“急折柬”“凈掃小閣”“盡羅列”“呼童汲水”,忙得不亦樂乎,原因是“許分清品勝龍井”,湄江的茶是否也和西湖龍井一樣?清冽的泉水,玉一般碧綠的茶色,煮沸時的香氣,使飲者通體清新,一種飄飄欲仙之感油然而生。
如果說王季梁的詩從茶品堅定人品,江問漁則在品茶中表達了“倦游”他鄉的豁達。戰亂之中難得的閑情,在一個“驚”和“惜”字中,被打亂了,匆匆春又歸去,客居他鄉之痛,在清澀新茶的之中得到化解,在試新茶中,詩人領悟到,大自然用他的規律證明:萬山之綠不會因詩人之痛而黯淡而是用翠綠給我們打扮出一個綠茵茵的世界,讓你不得不由衷贊美。
祝廉先在品味湄江新茶時,興致最高,一連寫下了五首詩歌,表達了品茶的快意和惡劣環境下人格的堅守。“曾聞佳茗與佳人”,從視覺、嗅覺到味覺,將詩人品茶不可言傳的感受,轉化為具體可感、美妙動人的形象,傳達出品茶的審美愉悅,接著用辯才和尚及惠遠的典故,寫出詩人們無拘無束、任意而為、自然率性的追求及對社會平和的期望。“佳境每從清苦得,芳甘原屬歲寒身。”品茶如同品人生,苦后方知甜,經歷戰亂后寄居湄潭,才更深地體會到能安寧的快樂。寄身湄潭,品茗作詩,彈琴戲水,把酒斗茶,清心寡欲,自得自在。清新的湄江茶,流動的活水,充滿生機以活力,洗掉了詩人身心的煙塵,使詩人在自然天地之中,任性而為,愜意可心。然而,“勞薪慎勿餉勞人”的重字和典故運用,使我們看到詩人隱藏于心的感傷,國破家亡,狐兔縱橫,冉冉老邁,何時返鄉?
面對湄潭新茶,蘇步青更是感概萬千,一口氣寫下了七首詩詞,從“客中何處可相親?”的尋覓,到“碧瓦樓臺綠水濱”的詩友相聚,碾茶、煮茶、茶香繚繞中的“鬢絲幾縷未歸人”,時間之快,感慨之濃,畫面感極強,好像時間被濃縮了,愁思染鬢的過程就在一瞬間完成。一松一緊,一張一弛,興亡之感在品茶的閑情之中得以強化。然而,終究是“翠色清香味可親,”靜寂、清淡、高雅的茶之味, 生機勃勃的大自然之味,讓人感受家的味道、和諧的喜悅。在茶清香氤氳的氣氛中,將雜念沉淀,將心中的陰霾掃走,讓心靈澄明,不再為羈旅他鄉所困,不為“何處可相親”所煩, 在曠達的人生中,靜下心來領略茶的萬種風情,品雅致,避炎熱,脫俗情,求寧靜。在日常品評中,隨緣自便,這就是茶的真味,也是浙大文人的人生態度。但畢竟湄江不是錢塘江,西南不是江南,“祁門龍井渺難親,”家鄉沉淪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家的滋味不是在禪中可以化解的,所以,在前一首詩中,看是平息了內心的思緒,不過是“強自寬心”。由此可見,亡國之痛之深切難已。“乳霧看凝金掌露,冰心好試玉壺春。”化用王昌齡“一片冰心在玉壺”的詩句,在如煙似夢的茶霧中,如看到象冰一樣晶瑩純凈高潔透明的心。人品高雅,人事和諧,滿屋生春。這三首詩組成一組,韻式完全相同,均為“濱、春、塵、人,”在整齊劃一中又顯靈動,在韻律上給人一種和諧的美。
在《南鄉子》這組詞中,起筆似乎不寫茶了,是在寫“夢”“殘燈”“夜雨”“漁火”“雞鳴”“秋風”等等,但是時時歸家夢,天天不得歸。歸家的急迫和不能歸家的無奈,夢中之歸與醒后的不能歸對比,將疼痛的傷口拉裂開來,清晰地展示了詩人的心理落差。而“殘燈”“夜雨”意象,讓人仿佛聽到李商隱在唱“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在春雨“滴答滴答”的旋律中,生命深處的感念油然而生:人生如夢,年華如輪,抓住現實,熱愛生命,收獲了一片沉淀蒼涼和感傷后的寧靜。“只怕秋風白鬢須”,擔心憂愁使人老,擔心時光催人老,擔心回家人已老。面對時局,詩人不再感傷,而是給世人的告誡:不要虛度人生,不要因為身處逆境就自甘墮落,而是要胸懷大志,堅信勝利。故鄉遙不可及,只能在回憶中再現,揮之不去的鄉愁,“合魂銷”的舊事,家事國事天下事,歷史現實未來,每件事都總叫人魂牽夢繞,每件事都讓人放不下心來。看到春雨砸墜了樹上的櫻花,仿佛聽到戀人哀切的古箏,心也如櫻花般地紛紛委地,“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沒有人給予安慰,沒有認可傾訴哀傷,沒有寄予思念的“錦書”,也沒有人給予問候的彩箋,思念的情感啊,寄放何處?
二十首詩詞中,胡哲敷還有兩首《試新茶》,贊美湄茶之好,抒發懷念故鄉之情。湄潭山青水秀,溪流縱橫,處處“活水”,雖無名泉但勝于名泉。因此用清澈的泉水煮高貴的“龍芽”,冒出“蟹眼”的初沸之水泡出的新茶,其飽滿秀麗,色澤碧嫩光滑,尤如國色天香之佳人,讓人深感作為“靈草”的無窮韻味,也讓人再次品味到兩腋清風生的飄然。品茶與喝茶不同,喝茶是滿足解渴的生理需求,品茶則是重于“品”,在細細品味中,體驗茶的獨特韻味,從而獲得一種精神上的美的享受,進入一種“臨風一吸心自省, 此意莫與他人傳”的美妙境界。
張鴻謨《試新茶》雖也寫了鄉思,但更多地是表達詩人與詩友們聚飲時歡愉的情態及其對湄潭“龍井”茶的喜愛,“露香幽寂”“花乳輕圓”,在視覺、味覺上都給人一種審美感受,劉淦芝對茶的精心培植,使湄茶列入“佳人”之列,在品評湄江茶的美好時刻,詩人想起了故鄉。
錢琢如《試新茶得人字》寫暮春品茶,茶香氤氳,在精細的煮茶過程中,修行寧靜,心中不悅也消失于專注之中。心平氣和的心態,是品味茶美的最佳心境。飲茶使人進入清澈明朗的境界,心境決定環境,茶讓人感到如清風撲面,滿城芬芳;滿目的春色使人心曠神怡。茶的清香來源于對茶的制作過程中細心和耐心的“揉焙”,正是這種“揉焙”的制茶技藝,讓人聯想到故鄉西湖,淪陷的故土,而今怎樣?心中的痛,一帶即出,讓人感到說不盡的悲愴。
劉淦芝是這次集會的發起人,也是試新茶活動的組織者與主角,他的《試新茶》起筆就交代了集會試新茶的時間地點,展現了詩人一種謙和的態度和待客之熱情。在亂世山居的環境中,能請來浙大師友,以茶資詩興,在主客相聚中高談闊論,是難得精神慰藉。
人們都說飲茶能寧神靜心,能讓紛亂的思緒平靜下來。在湄江吟社詩人們與茶對話中,大都是勾起對家鄉的無限情思,可見“家鄉”在他的心目中的位置,家鄉雖暫時沉淪,但每個詩人在品茶時,都能感受到故鄉滲透于心底的文化。就此而言,茶為他們提供自由的心靈空間,提供了才華施展的場所,在茶里他們盡情享受心靈的自由,享受詩意化的人生,讓文人理想與文人情懷落到實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