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芳

65歲的張先生在兩年前查出患有慢性腎病,后在醫生指導下病情控制得不錯。前不久,張先生因為胸口疼痛到醫院就診,醫生檢查后發現他有嚴重的心血管病——急性廣泛前壁心肌梗死,需要及時處理。
家屬聽完診斷意見,得知病情嚴重性后非常焦急。原來只是慢性腎病,平時嚴格按照醫囑來管控,怎么心臟又出問題了呢?
臨床上慢性腎病患者并發心血管病的病例比比皆是,且心血管疾病最終致死的比例遠高于尿毒癥。而大多數心血管病患者在終末期亦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腎病。
由此可見,心血管病和腎病是一對“難兄難弟”:心好,腎才好;腎不好,心難好。
腎臟的主要功能是維持體液正常的容量及穩定的成分,而這些也是心臟行使正常功能的前提。
慢性腎病患者的腎功能下降,在發病早期即會出現血流動力學和脂代謝酶代謝異常,腎臟因此積聚了大量的炎癥因子,這些炎癥因子將會攻擊心血管系統,造成心血管病變。
慢性腎病患者通常伴有脂代謝異常,因而容易導致動脈粥樣硬化。而血脂異常反過來加重腎臟的損傷,致使腎功能進一步下降,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需要強調的是,慢性腎病和心血管疾病有著共同的危險因素——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和肥胖等。這也使得心、腎健康更加能體現出“一體性”。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慢性腎病在我國的患病率高達12%。龐大的慢性腎病人群的心血管健康狀況同樣不樂觀。研究顯示,65歲以上的慢性腎病患者中,高血壓者有大半,有冠脈病變者近三成,充血性心力衰竭者相對較低,但也占8%。
不少腎病患者在后期往往需要透析治療,這類人群即使還在青壯年期,其發生嚴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與80歲的耄耋老人相差無幾,這從側面反映了在早期防治心血管危險因素的必要性!
過往的一系列大規模臨床試驗數據顯示,中重度慢性腎病患者是心血管病高危或極高危人群,治療重點除了積極治療基礎疾病外,還需使用他汀類藥物調節脂代謝,以顯著減少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近年來很多研究證實,他汀類藥物除能夠調節血脂之外,還具有多種特定的腎功能保護作用,如延緩腎功能不全的進展。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要慎用他汀類藥物,比如活動性肝病和嚴重肝功能異常的患者,一般不建議服用他汀類藥物。原先就有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如脂肪肝、慢性肝炎患者,服用他汀類藥物后常引起氨基轉氨酶升高。如果氨基轉氨酶明顯升高(超過正常值的3倍),則應減少他汀類藥物的劑量或停藥。如出現乏力、肌肉疼痛等癥狀時,要高度懷疑肌肉損害或橫紋肌溶解,要及時停藥,必要時還需行血液透析。
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往往需要同時應用多種藥物,此時藥物間的相互作用會影響各自的吸收代謝,同時也會減少其在腎臟的排泄,所以一般用藥需要減少劑量(必要時停用)。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任何一個臟器的損傷或病變,都可能引發另一個臟器功能的異常。因此,大家要注重體檢,如有任何不適,應及時就醫,并對其他潛在的危險因素進行綜合的防治,就像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要盡早應用他汀類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