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3月23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Kimmel癌癥中心在《科學》雜志上發表的題為《干細胞分裂、體細胞突變、癌癥病因學和癌癥預防》(以下簡稱“論文”)的論文稱,近三分之二的癌癥基因突變可歸咎于健康細胞在分裂過程中發生的DNA復制隨機錯誤,即所謂的“壞運氣”,而不是遺傳基因或環境因素。這使得很多人相信大多數癌癥的發生其實是隨機的。

當癌癥“壞運氣”的說法被媒體廣泛傳播時,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放療科王健仰副主任醫師卻明確表示,媒體誤解了作者的意思。
“癌癥確實是由基因變異造成的,這些基因變異導致少數細胞成為身體里的極度危險分子,不僅無法履行它們的正常功能,而且不受控制地大量分裂繁殖,強占體內有限的營養和資源,最終形成奪人生命的腫瘤。”但王健仰也明確表示,并非所有的基因突變都來源于父母的遺傳和DNA復制過程的隨機錯誤,吸煙、病毒感染、化學物質、放射線等多種環境因素都可能使基因突變,從而導致癌癥的發生。
截至目前,人類認為這種隨機錯誤是機體固有的,是正常細胞每天新陳代謝中經常發生的事,而且每個人體內都會有少量細胞發生基因變異,但人們完全沒必要太過緊張。經過上萬年的進化,人的身體里有一套完善的防御體系,絕大多數情況下能夠檢測到異常并將其修復,或者直接清除這些變異細胞。而且也不是任何基因變異都能夠導致癌癥,且大多數癌癥的發生過程需要多個基因的變異參與。
王健仰表示,之所以說媒體誤解了作者的意思,是因為“原文作者其實只是想驗證自己的理論,做了一個數學模型,而并非揭示癌癥的病因,而且媒體在解讀時混淆了兩個重要概念”。
一是干細胞中基因隨機突變與癌癥發生的數學相關性并不等同于因果關系。針對“66%是在DNA復制過程中發生了隨機錯誤而引發細胞變異所致”這一說法,王健仰表示,這只是顯示干細胞越多,DNA復制的次數越多,基因隨機突變也越多,這與癌癥的高發存在關聯,但不等于66%的癌癥由基因隨機突變造成。
二是混淆了基因突變與癌癥發生的關系。因為,目前我們知道單個基因突變一般是不會導致癌癥發生的,從腫瘤生物學來講,必須兩個或兩個以上驅動基因發生突變,才能導致癌癥的發生。而且需要足夠數量的突變細胞才能形成癌癥,有的研究認為至少需要106個變異細胞才能逐漸生長成腫瘤。
王健仰表示,通過分析發現,那些與DNA隨機復制錯誤強相關的癌癥大多是與外界接觸較少的癌癥,如肉瘤、骨瘤、腦瘤等;而與外界接觸較多、容易受到“污染”的癌癥,如肺癌、結直腸癌、食管癌、皮膚癌以及鼻咽癌等,它們的發生與環境的關系更加密切。
另外,誘發癌癥最關鍵的原因是生活方式。如果對致癌原因做一個細分,第一位的就是生活方式,已經有確切的研究數據顯示,75%的癌癥與生活方式相關。從我們國家目前癌癥發病情況來看,排前十位的癌癥,如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食管癌、胰腺癌等,都是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
假設66%的癌癥的罹患確實是因運氣不佳,但是這也不能說明癌癥就不能預防,更不能說明你就可以隨便喝酒、抽煙、熬夜。王健仰強調,與吸煙者比不吸煙者患肺癌的概率要高是一樣的道理,想要遠離癌癥,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
《2015年中國癌癥統計》指出,肥胖、缺乏鍛煉、攝入過量酒精均是癌癥發病的風險因素。如果注意這些小節,30%的癌癥是可以預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