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羅 紅
宮頸癌是女性生殖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是導致宮頸病變和宮頸癌的元兇,感染HPV的女性中約有1%會發展為宮頸癌。
不過,讓人倍感振奮的是,隨著宮頸癌篩查和治療技術的發展,未來宮頸癌的發病率會越來越低。

為什么要關注宮頸癌前病變呢?如果已經發展為宮頸癌,只能保命第一。但如果在癌前病變階段及時發現,結果就會大不一樣。因為,宮頸癌與宮頸癌前病變的結局大不相同。
育齡女性的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篩查,一般是定期(通常每年)進行宮頸細胞學檢查(宮頸刮片或液基細胞學檢查)和HPV檢測。對結果異常者,醫生會建議再進行陰道鏡檢查與病變組織活檢,即“宮頸細胞學+ HPV、陰道鏡、組織病理學”三階梯式篩查。
需要說明的是,在宮頸細胞學篩查中,20世紀40年代開始的宮頸刮片技術,即巴氏涂片法,在隨后的半個多世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種方法靈敏度一般,近二十年來已逐漸被液基細胞學技術所替代。液基細胞學技術在保持了宮頸涂片技術高特異性的同時,靈敏度得到了大大改善,明顯提高了宮頸異常細胞的檢出率。
進入21世紀,人們認識到高危型HPV與宮頸癌的關系,并開始進行HPV的DNA的檢測,以篩查出宮頸癌的高危人群。
研究發現,遺傳免疫和致癌因子在宮頸癌的發病中至關重要,易感患者的基因普遍存在HPV整合及脆性位點。如果我們使用臨床預測試劑盒和進行靶向分子治療,就能夠早期發現潛在的宮頸癌及癌前病變患者,利用“分子剪刀”,也就是用特異的酶查找到基因中的相關位點,把癌基因剪下來并修復,從而有望實現“分子錐切術”。這樣,病變就不會進一步發展,宮頸病變惡性轉化將會得到逆轉,最終阻斷宮頸癌的發生。雖然為實現此目標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但希望這美好的愿望能早日實現。
分子剪刀 1968年,沃納·阿爾伯博士、丹尼爾·內森斯博士和漢密爾·史密斯博士第一次從大腸桿菌中提取出限制性內切酶,它們能夠在DNA上尋找特定的“切點”,認準后將DNA分子的雙鏈交錯地切斷。人們把這種限制性內切酶稱為“分子剪刀”。這種“分子剪刀”可以完整地切下個別基因。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們已經分離提取了400多種“分子剪刀”,其中許多“分子剪刀”的特定識別切點已被弄清。有了形形色色的“分子剪刀”,人們就可以隨心所欲地進行DNA分子長鏈的切割了。由于限制性內切酶的發現,阿爾伯、內森斯和史密斯共享197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靶向治療 靶向治療是在細胞分子水平上,針對已經明確的致癌位點,設計相應的治療藥物,藥物進入體內會選擇致癌位點并與之相結合發生作用,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而不會波及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細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療又被稱為“生物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