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陳飛松
國家體育總局康復中心研究員 趙 鵬
老年人經常按摩這個穴位,不但能夠很好地預防中暑,還能夠改善頭暈、耳鳴等中暑的癥狀。經常頭痛、頭昏、視力模糊的人,每天堅持按壓天柱穴,以上癥狀可得到改善。
◆命名
天有兩個意思,一是指穴位內的物質為天部陽氣,二是指穴位內的氣血作用于
人的頭頸;柱,支柱的意思,比喻穴位內氣血飽滿堅實。“天柱”的意思是指膀胱經的氣血在此穴位呈堅實飽滿之狀。
◆部位
此穴屬足膀胱經經脈的穴道,位于后頭骨正下方凹陷處,后脖頸處一凸起的肌肉(斜方肌)外側凹處,后發(fā)際正中旁開1.3寸左右。
◆取穴技巧
正坐,雙手舉起,抬肘,掌心朝前,向著后頭部,指尖朝上,將拇指指腹置于后頭骨正下方凹處,即大筋外兩側凹陷處,則拇指指腹所在的位置即是該穴。(圖①)

◆祛病療疾
頸項僵硬、肩背疼痛、鼻塞、視力衰弱等。
◆自我按摩
以拇指指腹由下往上輕揉按,每次左右各揉按(或雙側同時揉按)1~3分鐘。
功效:清熱明目,強健筋骨。
這個穴位對由于飲食不潔、飲酒過度、嘔吐不止等導致的身體不適,具有良好的療效。經常按摩內關穴,還可以治療心腦血管和消化系統(tǒng)方面的疾病。
◆命名
內,內部;關,關卡。“內關”是指心包經的體表經水由此穴位注入體內。
◆部位
此穴屬手心包經經脈的穴道,在人體的前臂掌側,腕橫紋中點向上2寸。
◆取穴技巧
將右手三指并攏,無名指放在左手腕橫紋上,這時右手食指所按的手腕中心處,就是內關穴。(圖②)

◆祛病療疾
嘔吐、暈車、頭痛、眼睛充血、胃痛、腹瀉、痛經、心絞痛、手臂疼痛、落枕。
◆自我按摩
用拇指指尖或指甲尖垂直掐按穴位,有特別酸、脹及微痛的感覺。每天早晚,左右各掐按1~3分鐘,先左后右。
功效:寧心安神,理氣鎮(zhèn)痛,和胃降逆。
工作繁忙,尤其是整天都在辦公室里工作,眼睛長時間地盯著電腦屏幕的人,或者經常熬夜加班的人,經常遇到眼睛脹痛、眉棱骨痛的情況。對這些人士來說,只要能夠經常正確按壓攢竹穴,就可以改善以上癥狀。
◆命名
攢,聚集的意思;竹,指山林之竹。“攢竹”的意思是指膀胱經濕冷水氣由此吸熱上升。
◆部位
此穴屬足膀胱經經脈的穴道,在眉毛內側端,眼眶骨上凹陷處。
◆取穴技巧
正坐,輕閉雙眼,兩手肘撐在桌面,雙手手指指尖向上,將兩拇指指腹由下往上置于眉棱骨凹陷處,則拇指指腹所在的位置即是該穴。(圖③)

◆祛病療疾
急慢性結膜炎、淚液過多、眼瞼下垂、眼睛疼痛、頭昏頭痛、眉棱骨痛等。
◆自我按摩
兩手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按壓穴位,每次左右各揉按(或雙側同時揉按)1~3分鐘。
功效:清熱明目,祛風通絡。
《甲乙經》曰:“頭頂痛重,通天主之。”《銅人》曰:“治偏風口渴。”這些說的都是這個穴位的作用。在人體穴位中,這是一個重要的穴位,按摩它能夠治療多種疾病,如鼻塞、鼻瘡、虛脫、眩暈等。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上述這些情況,不妨按摩通天穴一試效果。
◆命名
通,通達的意思;天,指天部。“通天”的意思是指膀胱經氣血由此上行天部。
◆部位
這個穴位在人體的頭部,前發(fā)際正中直上4寸,旁開1.5寸處。
◆取穴技巧
左手五指并攏,將小指放于前發(fā)際正中處,找出拇指指尖所在位置,以此為基點,再把左手中指與食指并攏,中指指腹放于基點處,則食指指尖所在的位置即是該穴。依此法找出另一穴位。(圖④)

◆祛病療疾
頭痛、眩暈、虛脫、鼻竇炎、鼻出血、鼻淵等。
◆自我按摩
以食指指腹按壓穴位,每次左右各1~3分鐘。
功效:清熱除濕,通利鼻竅。
五處穴的功效與眉沖穴、曲差穴差不多,主治頭痛、目眩、目視不明等疾患。
◆命名
五,指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處,是處所的意思。“五處”的意思是指此處穴位的氣血來自頭上的各部位。
◆部位
這個穴位在人體的頭部,前發(fā)際正中直上1寸,旁開1.5寸處。
◆取穴技巧
一手中間三指并攏,其他兩指彎屈,掌心向顏面,無名指第一關節(jié)全入發(fā)際,放于發(fā)際上正中處,則食指指尖所在的位置即是穴位。依此法找出另一穴。(圖⑤)

◆祛病療疾
頭暈目眩、癲癇、小兒驚風。
◆自我按摩
用食指的指腹按壓穴位,左右兩穴位每次按壓1~3分鐘。
功效:清熱散風,明目鎮(zhèn)痙。
有些人胸悶有痰,整天都在咳嗽,且不容易咳出濃痰。平時堅持按摩豐隆穴,能夠使情況得到改善。
◆命名
豐隆穴是足胃經與足脾經的絡穴,因為足胃經谷氣(胃食五谷之氣)隆盛,至此豐溢,穴上肌肉豐滿而隆起,所以名為豐隆。
◆部位
此穴屬足胃經經脈的穴道,位于足外踝上8寸(大約在外膝眼與外踝尖的連線中點)處。
◆取穴技巧
正坐,屈膝,垂足,一手手指放于同側腿的側部,其中中指位于外膝眼到外踝尖連線的中點處,則中指所在位置即是該穴位。(圖⑥)

◆祛病療疾
頭痛、咳嗽、眩暈、下肢神經痙攣、便秘、支氣管炎。
◆自我按摩
用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腹按壓(中指用力)穴位,有酸痛感。每天早晚各按揉1次,每次1~3分鐘。
功效:和胃氣,化痰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