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 力

男孩胡子拉碴地坐在我對面,低垂著頭。
他25歲,從醫院出來,拿著一摞片子。他說,在醫院里轉了一圈才知道,如今人們的患病年齡越來越小了,高血壓、心臟病、各種癌癥,年輕人都會得。
其實他沒得啥大病,卻一下子覺得死亡離自己那么近,不由得像氣球癟了氣一樣。
我曾經有幸旁聽近十位老醫生聊天。他們說起當醫生沒法吃老本,又要工作又要學習,又要下病房又要出門診。但多數醫生都比較長壽,其共同點是:該吃飯的時候吃飯,手術時間很長,下了手術趕緊補充能量;該睡覺的時候睡覺,夜班很辛苦,生活也沒規律,所以要抓緊一切時間休息;投入地干工作,但干完了趕緊放下,別老想著。
有追求的醫生,也許是工作壓力最大的人群之一:經常半夜被叫醒,跑去搶救渾身是血的患者;做心臟手術,需要在幾分鐘內將心臟還納回胸腔。
沒想到,他們介紹的長壽秘訣,竟然是像個正常人一樣生活。
叛逆是年輕人的特點,激素、多巴胺分泌旺盛,什么病啊、痛啊,能自我修復的都修復了,能隱藏的也都隱藏了。
中年了,還想獨自去攀珠穆朗瑪峰、去蹦極,或者仍想去做流浪歌手的人少了。慣性卻還在,成功“軟著陸”也不是別人勸導幾句就可以達成的。
我在孩子一兩歲、自己還要玩命工作的那兩年抑郁了:生活一地雞毛,上有老下有小,離亂的中年。
有一天,我病倒了,對自己的身體徹底絕望。媽媽在我床邊坐下,說:“你所有的生活習慣,都是跟長壽相抵觸的;有了孩子是好事,你必須做很多事,必須融入日常生活,讓孩子磨磨你就好了。”
我當時欲哭無淚,難道長壽是混亂的俗物磨出來的嗎?老子也好,彭祖也好,都是超凡脫俗的。
媽媽說:“你還沒干過俗事,談什么脫俗?”說完,就站起來走了。
一次去拜訪一位98歲的老紅軍。當時他耳朵不聾,反應靈敏。
臨走時,老人很正式地跟我握手,說:“吃喝拉撒睡都正常,就別瞎操心了。”
這位老紅軍是苦孩子出身,父母早逝,應該沒啥長壽基因;年輕時過雪山草地,活下來已屬不易,經常忍饑挨餓,更別提什么營養均衡了。
那么問題來了,一個先天不足、后天虧損的人,怎么就變身老壽星了呢?
他的下屬評價他:待人有長者之慈,任何事都不掛心。
因此,許多年輕人甚至中年人的問題是,要么愛跟著大道理跑,要么習慣于放任自己的情緒,而不去了解自己。有時候,俗世的磨煉是一劑良藥。

生活感悟 漫畫/于昌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