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曼
[摘要]針對李劼人“大河三部曲”之《大波》中的“文獻體”敘事策略,有學者認為“文獻體”敘事對還原歷史本相固然可以起到強化歷史真實性的效果,但若將其視為手段不予以合理剪裁,反而會起到阻礙審美閱讀的反作用,削弱文本的審美效能。本文以《死水微瀾》為例,全引實錄的“白頭帖子”,與特定的環境、人物、主題相結合,既覆蓋了大量的歷史信息,增強了歷史的真實性,又使人物形象得以凸顯,展現人物形象的復雜性,還很好地詮釋了如何將政治事件作為淡遠的歷史背景,來展現時代歷史的變遷。它是小說的一道亮點。
[關鍵詞]“文獻體”;《死水微瀾》;“白頭帖子”
魯迅曾說:“即以前清末年而論,大事件不可謂不多了: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戊戍政變,義和拳變,八國聯軍,以至民元革命。然而我們沒有一部像樣的歷史的著作,更不必說文學作品了。”(《田軍作<八月的鄉村>序》,1935)李劼人“大河小說”的出現,正彌補了魯迅生前的缺憾。大河小說原是法國文學術語ROMAN-BLEUBE的日譯,是指反映時代的超長篇小說,1其特征是以多卷連續小說的形式表現時代歷史的社會生活全貌。2深受法國文學影響的李劼人正是憑借這種模式,創作了“大河小說”——《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三部曲,并獲高度評價。郭沫若曾在《中國左拉之待望》中稱贊三部曲是“小說的近代史,至少是小說的近代《華陽國志》”。為了更好地還原歷史本相,李劼人在“大河三部曲”中采取了原文全引實錄相關真實歷史文獻的“文獻體”敘事策略。針對“文獻體”敘事,陳思廣認為《大波》中“以文獻全文實錄的方式還原歷史本相固然可以起到強化歷史真實性的效果,但若將‘文獻體 視為手段不予以合理剪裁,反而會起到阻礙審美閱讀的反作用,削弱文本的審美效能。”3以《死水微瀾》為例,筆者認為文獻資料“白頭帖子”的原文全引實錄,在小說中不僅必不可少,而且恰到好處。
一、獨特的民間議政方式
白頭帖子,即不署姓名的通告,文言叫作匿名帖子,是其民間言論的一種形式。4李劼人解釋道:當時內地沒有印刷處所,更沒有報紙,凡有什么民間言論,便用白紙寫好了,貼在通衢大道的墻壁上,讓人謄抄流傳。5由此可見,白頭帖子是當時民間輿論走向、表情達意的一種獨特議政方式。它出現在《死水微瀾》第二部分第八節中。在第七節中,羅歪嘴與蔡大嫂的擺龍門陣中,二人不知因何由袍哥及官府被謊稱教民的糧戶戲謔的案子談到了洋人、洋教問題,此案引發了蔡大嫂對洋人、洋教及官府為何怕洋人的質疑,她問道:“教民也是我們這些人呀,為啥一吃了洋教,就連官府也害怕他們!洋教有好兇嗎?”羅歪嘴以他走官府,進衙門的經驗,說出了他對社會的深刻認識:“洋教并不兇,就只洋人兇,所以官府害怕他。”“因為他們槍炮厲害,連皇帝老官都害怕他們。”“百姓本不怕洋人的,都是被官府壓著,不能不怕。”而官府“自然也和百姓一樣,被朝廷壓著,不能不怕”。羅歪嘴本已道出了問題的實質,可蔡大嫂仍窮追不舍:“洋人既是才十幾二十個人,為啥子不齊心把他們除了?教堂既是那么要不得,為啥子不把它打了?”面對蔡大嫂的打破砂鍋問到底,羅歪嘴道:“想起昨天接到的那篇白頭帖子,說得很透徹,管她懂不懂,念一遍給她聽,免得再來啰嗦。”
其實“白頭帖子”中講的就是為何該打教堂、殺洋人的道理:首先,教堂是洋人傳教的場所,洋人傳教是虛,盜寶乃實,以至中國近來天干水澇,年成不好;其次,洋人醫病的藥是用中國小兒的器官煉成的,而教堂正是洋人煉藥的場所;最后,洋人采取誘民措施,入教的莠民可以憑借教民身份為非作歹。白頭帖子的用意,正是積極呼吁人們起來打教堂、殺洋人。那么,它出現在小說中有何作用呢?
二、見證所處歷史的眾生相
“白頭帖子”是可以看得見讀得出的,它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代,行行醒目大字則將當時的社會政治情勢顯露無遺,同時表現了國民的政治態度、精神風貌、文化素質和知識水準。
“……洋鬼子者,中國以外之蠻夷番人也!尤怪者,是他懂我們的話,我們不懂他的話。穿戴也奇,行為也奇,又不作揖磕頭,又不嚴分男女,每每不近人情,近乎鬼祟,故名之為洋鬼子,賤之也……我們中國自有我們之教,讀書人有儒教,和尚有道教,治病的有醫,打鬼的有巫,看陰陽五行的有風水先生,全了,關于人生禍福趨避,都全了;還要你番邦的什么天主教,耶穌教做啥……我們中國,奉教者出錢,謂之布施。偏那洋教,反出錢招人去奉……凡傳教與賣圣書的,大都不要臉,受得氣,你不睬他,他偏要鉆頭覓縫來親近你,你就罵他,他仍笑而受之,你害了病,不待你請,他可以來給你診治不要錢,還連帶施藥……你問他為何行善?他只說應該。再問他為何應該?也只能說耶穌吩咐要愛人。耶穌是什么?是上帝之子。上帝,天也。那嗎,耶穌是天子了;天子者,皇帝也,耶穌難道是皇帝嗎?古人說過,天無二日,民無二王。普天之下,哪有兩個皇帝之理?是真胡說八道,而太不近人情了!”
透過“白頭貼子”痛斥洋人、洋教的字里行間,我們看到了一種充滿愚昧、狹隘、迷信色彩的文化,一種脫胎于農耕經濟的迂腐、閉塞、落后的封建文化。如袍哥們認為洋人是來盜寶的,鄉壩里的“長年”認為洋鬼子就是鬼,城里的官紳認為洋人的東西雖好,但不過是一些雕蟲小技,不足以安邦興國,不值得效法。不同階層的人們對洋人的認識都在“白頭貼子”的水準上得到了統一。面對當時西方物質文明的沖擊時,國民們的心態是矛盾的。國民們一方面展現了作為一個自強不息的古老民族反對侵略時所表現的無畏與自尊,他們積極呼吁人們起來打教堂、殺洋人;但另一方面,從對洋人、洋教的可笑注解上,又散發出封建文化的霉味,也很容易發現腐朽落后的封建文化的短處。當他們高舉著這發了霉的真理去抵御外來十字架時,其結果就是留下了一段至今令人感到屈辱的歷史和痛定思痛的歷史反思。
三、典型人物的個性呈現
小說《死水微瀾》圍繞蔡大嫂與蔡興順、羅歪嘴、顧天成這三個男人的故事展開,但是羅歪嘴和顧天成形象卻是李劼人所要著重塑造的對象,因為李劼人要通過他們表現地方上兩股惡勢力(袍哥和教民)的消長。
說他們是惡勢力,是因為就階級屬性而論,他們是“本是同根生”的“難兄難弟”。羅歪嘴雖然沒有正當的社會職業,但他依附于封建主義而抓拿騙吃,以至能手上流過的銀錢上千,顧天成則繼承封建主義衣缽,靠坐擁田產剝削為生。如果說,“袍哥”羅歪嘴是封建社會沒落時期的“浪蕩子”,那么,起初是“糧戶”爾后又加上“教民”身份的顧天成,便是它的“不肖子”了。他們都是寄生于腐朽沒落的封建地主階級的畸形產物,在壓迫和剝削勞動人民方面都是一致的,并沒有什么根本的利害沖突。但是,“白頭帖子”的出現,對塑造二人形象卻發揮了截然不同的作用。
說羅歪嘴是“浪蕩子”,是因為身為袍哥頭領,他曾暗通官府、串通“碼頭”、魚肉鄉民,過著嫖娼設賭、露占人妻的糜爛生活,但這個“浪蕩子”卻有著反帝反封建的一面,而反帝思想主要通過反教會體現出來。他對白頭帖子所表現出來的興趣,及當北京義和團運動爆發的消息傳到成都,傳到天回鎮時,曾躍躍欲試、興高采烈地想去打教堂,正是其反帝思想的具體體現。
說顧天成是“不肖子”,則就他的教民身份而言。李劼人寫顧天成這個角色就是為了引出教民這一特殊身份,以及教民背后隱藏的西方的意識形態。對應到白頭帖子中,主要體現在清末教民的入教動機上。“夫教民,本天子之良民也。只因為饑寒所迫,遂為洋鬼子小恩小惠,引誘以去……而多數則自甘暴棄,連祖先都不要了,倚仗洋勢,橫行市廛,至于近年,教民二字,竟成了護身之符,官吏不能治,王法不能加,作奸犯科,無所不用其極……”顧天成入教,雖是因報仇泄憤而起,但實質還不是出于世俗的功利、政治的利益。他對基督教這個西方現代文明的載體并沒有清晰的認識,教民的特殊權利才是他真正的需求,他無形之中成了洋人的走狗。
同為惡勢力,但他們在歷史前進道路上卻發揮了不同的作用,塑造好了袍哥和教民這兩個人物形象,才能更好的為表現主題服務,這正是引用“白頭帖子”所起到的一箭多雕作用。
四、時代歷史變遷的風向標
《死水微瀾》以出身鄉野的鄧幺姑三次身份的改變為基本敘事脈絡:她起初一直做著“成都夢”,破滅后退而求其次,與懦弱無能的掌柜蔡興順結婚;但她又不滿現狀,便與丈夫的表哥、袍哥頭目羅歪嘴公開偷情,得到了暫時的滿足;最后,她為了救丈夫、情人,又嫁給了投靠洋教有錢有勢的顧天成。小說通過鄧幺姑這個小人物思想意識和觀念的變化,以及天回鎮上袍哥與教民勢力的消長,表現了帝國主義入侵中國后,一潭死水似的現實如何掀起了微瀾,突現了封建主義與殖民主義兩者對于中國社會的鉗制。
而“白頭帖子”,是因洋人、洋教問題引出的。仔細探究,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蔡大嫂與羅、顧之間的感情糾葛,還是顧、羅之間的矛盾膠著,均與洋人、洋教有著莫大的關聯。
縱觀蔡大嫂的三次婚變,如果說蔡大嫂與蔡興順的婚姻是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話,那么她與羅歪嘴的婚外情,固然有劉三金在其中的撮合,但最重要的是二人之間有著共同的語言。他們的第一次交談,就洋人、洋教問題引出了“白頭帖子”致使一個是“心中不覺詫異,這女人倒看不出來,還有這樣的氣概”,另一個是“大老依,你是久跑江湖,見多識廣的人,總比我們那個行得多”。正是基于二者的互相欽慕和不守本分,不滿官府,仇恨教會洋人,敢說敢當,才使他們的心相互靠近了,才有了后面這段“發釅到了極點”的情愛。但是好景不長,導致二人最終勞燕分飛的直接導火索就是三道堰教案,因為郫縣打教堂失敗了,小至貧民百姓,大至官府均糟了殃,羅歪嘴只能選擇倉皇出逃以自保。由此可見,正因為先有“白頭帖子”中所呼吁的打教堂,才會有后面的郫縣教案、三道堰教案發生,人物命運走向及歷史發展趨勢,與它們息息相關。
至于蔡大嫂與顧天成的婚姻,洋人、洋教仍脫離不了干系。顧天成與羅歪嘴之間的矛盾因個人恩怨而起,土糧戶顧天成抵押了自己的部分田產,去省城捐官司,捐官司落了空,回家時帶著1000多兩銀子準備討小老婆,卻被羅歪嘴設計“燙了毛子”,這是顧、羅矛盾的開始。正月看花燈時,羅歪嘴帶著蔡大嫂等一行人與顧天成不期而遇,顧天成欲借他人之力,報仇雪恨,不想丟失了愛女招弟,還被痛打一頓。這是他們矛盾的再次升級,為了公報私仇,顧天成被逼上洋教。三道堰教案失敗,顧天成的命運才被扭轉乾坤,洋人在這次教案中大獲全勝,有著教民身份的顧天成終于揚眉吐氣了,他誣陷羅歪嘴參與郫縣打毀教堂的案子,四川總督派兵抓砸封興順號店鋪。羅歪嘴逃跑了,蔡興順成了“替罪羊”,蔡大嫂為了救丈夫和情人,成了顧三奶奶。顧、羅的矛盾,表面看似是一群地痞流氓之間的你爭我奪,勾心斗角,實際上反映了袍哥會和教會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的矛盾,一個是代表貧苦下層大眾的反封建教會的民間組織,而另一個卻代表著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三道堰教案的失敗,顯示了帝國主義勢力在中國的增強和清政府的日益腐朽和軟弱,表現出深廣的社會內容。
總之,蔡、羅、顧的命運都是和歷史事件捆綁在一起的,而白頭帖子正是聯系這些人物及歷史事件所必不可少的元素,從而對表現主題,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
五、客觀寫實的小說風格
此外,文獻資料“白頭貼子”的引入,還增強了小說的客觀寫實風格。李劼人留法期間,曾經深入研究過法國自然主義小說,并自覺借鑒法國自然主義文學史詩性長篇小說模式以及科學寫實的創作精神以其對于社會歷史的精確復制、對世態人生的逼真描繪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大亮點。6
自然主義遵循科學寫實的原則,提倡“實地觀察”、“照實描寫”及“客觀而無動于衷”的創作態度,強調對于社會生活表現的科學性、準確性、原始性、完整性,為逼近歷史的本真狀態提供了現實的可能,因此深得李劼人認同。
在李劼人看來,歷史是一種具體客觀的無從更改的存在,要再現它只能依據其本來面目,任何不恰當的主觀侵入只能損害其真實性。李劼人認為,文學創作不是從某種既有的觀念出發去闡釋歷史,而是從歷史的自身邏輯出發去還原歷史。《死水微瀾》引入的文獻資料“白頭帖子”,正體現了李劼人“用事實本身去說明歷史發展過程,直接呈示歷史真相”的用意。
六、結語
綜上所述,《死水微瀾》中“白頭貼子”的引入是很有意義的。這看似漫不經心的一筆,實則是作者的精雕細琢之筆,它與特定的環境、人物、主題相結合,既覆蓋了大量的歷史信息,增強了歷史的真實性,又使人物形象得以凸顯,展現人物形象的復雜性,還很好地詮釋了如何將政治事件作為淡遠的歷史背景,來展現時代歷史的變遷。總之,少了“白頭帖子”的《死水微瀾》,是不完美的,是有缺陷的。正是有了這濃墨重彩的一筆,小說才顯得更加熠熠生輝,更具研究價值。
[注釋]
1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昭明出版社1976年版。
2熊依洪:《現代文學大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版。
3陳思廣:《歷史還原·文體選擇·審美接受—談李劼人<大波>辛亥書寫的得與失》,《當代文壇》,2011年。
45李劼人:《李劼人選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6張冠華、張鴻聲、樊洛平:《西方自然主義與中國20世紀文學》,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