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自海
[摘要]鄭和下西洋是我國古代絲綢之路上超前軼后的壯舉。鄭和成為震驚世界的海上巨人。在鄭和七次下西洋,先后長達28年的航海過程中,發生許多重大事件,其中,永樂十五年(1417)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答刺訪華,不幸病卒于德州便是其一。成為中國與菲律賓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在紀念蘇祿國王訪華600周年之際,撰寫此文,分別從五個方面闡述觀點,為的是讓更多讀者去了解這段歷史。也為現今“一帶一路”戰略服務有著現實意義。
[關鍵詞]蘇祿國;蘇祿王訪華;中菲關系史
蘇祿國是古代菲律賓蘇祿群島上的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酋長國,政治體制為政教合一的丹麥制,掌握國家主要權利的是三家王侯,分別為東王、西王和峒王。在明初鄭和下西洋期間,永樂十五年(1417)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答刺、西王麻刺葛刺麻丁、峒王叭都葛巴刺卜率領眷屬、陪臣340余人,組成龐大的友好使團,梯山航海,萬里來朝,受到永樂皇帝的隆重接待,成為中外關系史上一件盛事。
中菲兩國關系史的研究很早就納入鄭和研究的內容范疇,在2005年出版的《百年鄭和研究資料索引》一書中,就辟出專欄收錄了蘇祿王研究十篇文章。1994年德州市政協編著《蘇祿王在中國》一書。2013年王守棟著《蘇祿王后裔家族文化研究》一書,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集中體現目前國內研究蘇祿國的成果。筆者曾先后三次訪問德州,并與蘇祿國王后裔家譜即《安氏族譜》編寫者馬云魁先生多年來保持書信來往,其編著的《和者神圣》一書(內部發行)收藏至今。2016年5月27日,為研究大運河文化筆者隨南京市伊斯蘭教協會文史委員會到德州考察訪問,德州市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安金明先生熱情接待,并全程陪同考察德州伊斯蘭運河文化。在蘇祿王墓我們還拜訪墓地所在的西營村委書記馬東晨,得知當地政府將籌建蘇祿王墓博物館。盡管當時,中菲兩國關系還一度緊張,但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的情結不會斷,蘇祿國王墓正是兩國友好交流的歷史見證。
2016年10月2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到訪的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進行了會談,習主席指名道姓提到一個人,他就是蘇祿王。中方建議兩國在菲律賓蘇祿王首次赴華600周年(2017年),開展一系列紀念活動,并于2017年7月13日在德州隆重舉行紀念活動達成協議。
2017年是蘇祿國國王訪華600周年(1417~2017)。本文就蘇祿王研究幾個熱點問題,闡述研究觀點。
一 、菲律賓國名帶有殖民主義的色彩
菲律賓位于西太平洋,是東南亞一個多民族的島國,面積約29.97萬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島嶼7000多個,目前人口約1億100萬人。
據考證,菲律賓人的先祖最早來自亞洲大陸的移民,在明代初年還沒有菲律賓國。這一地區由呂宋、蘇祿、合貓里、沙瑤、吶嗶啴,古麻刺朗,麻逸中三島等若干個部落小國組成。在明丘浚等《寰宇通志》中明確記載,蘇祿國、呂宋國的歷史沿革前代無考。多以土著部落形式存在。早在唐宋時期,我國就與該地區民間往來密切。明永樂十五年(1417),蘇祿國三王率領眷屬陪臣340余人,組成龐大的友好使團,梯山航海,萬里來朝訪問,受到永樂皇帝的隆重接待,并欽封巴都葛叭答刺為東王,麻哈利叱葛利麻丁為西王,叭都葛巴利卜為峒王,成為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期的重要事件。公元1521年,麥哲倫探險隊首次抵達該地區,1565年,西班牙殖民者用武力占領宿霧島,并用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的名字命名菲律賓。在西班牙統治菲律賓300多年期間,菲律賓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并多次組織起來抗爭。公元1749年,蘇祿國班迭拉發動政變,推翻西班牙傀儡政權。1751年,又打敗西班牙軍。好景不長,1898年,又被美國占領,1942年,被日本占領,抗戰勝利后一度又淪為美國的殖民地。在長達近400年的殖民統治期間,菲律賓形成以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為主的三大宗教。最早進入的伊斯蘭教最終沒有成為國教。至今,日本、美國一直想插手菲律賓政治、經濟。就是不忘失去他們曾經的“天堂”。雖然菲律賓早已獨立,但代表被殖民的恥辱象征的國名一直未改,其殖民色彩至今在菲律賓人民心中難以忘卻。縱觀明代鄭和代表明朝政府為東南亞人民帶去歡聲笑語。而隨后西方殖民侵略者對該地區的殖民與剝削,形成鮮明對照。
二、鄭和航海圖沒有標注蘇祿國
鄭和航海圖本名“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原載明人茅之儀所輯《武備志》卷240,學者們公認其為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航海圖,奇怪的是仔細研究該圖,沒有發現蘇祿國,我們常見的七次下西洋航線圖中也沒有鄭和船隊到達蘇祿國的地圖。那么蘇祿國在這一期間是如何與中國交往航行呢?
蘇祿國訪華航行路線,按照現代人的常規想法,他們一定是從蘇祿島向北到達馬尼達、沿呂宋島西岸,經臺灣海峽到達泉州港。然而明代的蘇祿國的航線實際是選擇經浡泥、龍牙門、真臘、占城到達泉州港。可以說整個航程是繞了一大圈才到達中國。這又是為什么呢?
原來古代帆船時代在大海中航行主要借助風力來推動前行。人們巧妙地應用太平洋季風(信風)和大陸上形成的東北季風完成航海。在宋朱彧《萍洲可談》卷2中就有“舶船去以十一月十二月,就北風;來以五月六月,就南風”的記載。福建漁民自古就有“北風航海,南風回”的諺語。鄭和船隊每次遠航都聚集福建長樂,就是等待北風的到來。明代人還專門出了一本書叫《順風相送》,列舉了幾十條海上航海路線。所以,蘇祿國使團航行選擇了從浡泥繞行的航海。
蘇祿國是浡泥國的鄰國。鄭和船隊早在永樂五年(1407)訪問浡泥國。以后又于永樂十五年(1417)訪問浡泥,永樂十七年(1419)航隊才返回中國,可以推斷蘇祿國訪問團除了十余人留華守墓,其余成員是順搭鄭和船隊回國的。蘇祿國使臣正是了解到中國對浡泥國的真誠熱情,還有豐厚的賞賜的信息后,主動帶領的親戚、朋友和商人來中國訪問,最初的目的就是想看看中國如何富有強大,其次也想同浡泥國王來華一樣,享受明代朝貢貿易的紅利。實際在蘇祿國訪問中國之前,蘇祿國與浡泥是有矛盾的。
早在洪武三年(1370)八月,張敬之與沈秩“奉旨往諭浡泥國”國王推托說:“最近,蘇祿國前來侵略,子女和玉帛等值錢的東西,都被他們搶掠一空。等三年以后,國事稍微寬舒一些的時候,再造船去朝貢。”阇婆國有人在浡泥,挑撥離間地說:“蘇祿國的兵來攻打你們,我們率領著精兵強將將其趕走。現在聽說你們要歸誠中國,心中還有我們呢?”這兩段話保存在《浡泥國入貢記》中,說明當時的蘇祿國還是比較強大的,是阇婆國幫助才趕走蘇祿國的侵略。鄭和大規模的下西洋期間的調停妥當,才使后來這一地區各國和平相處。
鄭和航海圖中為什么沒有蘇祿國,很少有學者注意到這一奇怪現象。中國有著悠久的航海歷史,在長期的航海中,總結出太平洋沿線多條東洋航線,印度洋多條西洋航線,并習慣將婆羅洲作為分界線,稱婆羅洲以東為“東洋”,婆羅洲以西為“西洋”。而蘇祿國正位于婆羅洲的東北,故蘇祿國不屬于西洋國家。鄭和七次下西洋,圖中就不會出現蘇祿國。盡管如此,鄭和船隊曾三次到訪菲律賓。(引自原中國駐菲律賓大使傅瑩在菲華各界聯合會歡迎宴會上講話)。
《福建省志·華僑志》第79頁載:“在菲律賓的東蘇祿發現了一座泉州白丕顯的墓。明永樂三年(1405)白氏隨鄭和到菲律賓,后應蘇祿居民之請求,擔任當時行政長官,被當地人稱為“本頭公。”這也是鄭和船隊曾到過菲律賓的有力佐證。
三、600年前首位外國女王訪問中國
中國歷史文獻中對蘇祿國峒王(未明確為女性)的記載如下:
沿革:前代無考。國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其國東王巴都葛叭答剌、巴王巴都葛叭蘇哩、峒王叭都葛巴刺卜,各率其妻子頭目來朝,并貢方物。
——明丘浚等《寰宇通志》卷118《蘇祿國》
蘇祿國與浡泥、瑣里相近,其國分東西,別有一洞,共三洞。王不相統屬,或云東王為尊,西洞、別洞二王副之。本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東國王巴都葛叭答刺,西國王巴都葛叭蘇哩,別洞王叭都葛巴刺卜各率其妻子酋王來朝,貢珍珠、玳瑁諸物。賜國主紗帽、金鑲玉帶、金蠎衣、念褥、器皿、鋪陳;賜王妃冠服、文綺、紗羅等物;王子女、姻戚、酋長、使女給賞有差。詔貨物俱給價,免抽分。
——明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卷9《蘇祿》
蘇祿,其國王有三,曰東王、西王、峒王,惟東王為尊。永樂十五年(1417年),三王各率其妻子、頭目朝貢。后東王歸次德州,卒。命有司營葬,為文立碑墓道,留其妃從十余人守墓,畢三年,還國。十九年(1421年),嗣王都麻含來朝,獻巨珠一顆,重七兩五錢,前古所罕見也。
——明羅曰絅《咸賓錄》卷6《蘇祿》
蘇祿,在東南海中。永樂十五年(1417年),其國東王巴都葛叭答刺、西王巴都葛叭蘇哩、峒王巴都葛叭刺卜,各率其妻子、酋目來朝,并貢方物。賜王冠服、金錢、錦幣、雜器,子女、姻戚、侍從賞賚有差。(《會典》曰:賜王紗帽、金箱玉帶、鈒花金帶、金蟒龍衣、金銀錢鈔、錦紵絲、紗羅、器皿等物;王妃冠服、銀紗紵絲等物,余冠帶、衣服諸物。)三王者,東王為長,西王亞之,峒王又亞之。空國來歸,鱗次闕下,亦向化之篤也。還次德州,東王以疾殂于驛亭。命有司營葬,更為文,樹碑墓道,留其姬妾、內侍十人守墳,滿三載,然后還國。遣使冊其子都麻合為蘇祿國東王。
——明張燮《東西洋考》卷5《東洋列國考·蘇祿》
蘇祿在東南海中,其國王有三,曰東王、西王、峒王三王,唯東王為尊。……我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東國王巴都葛叭答刺,西國王巴都葛叭蘇哩,峒王叭都葛巴刺卜各率其妻子頭上來朝貢,賜王冠服、玉帶蟒龍、金銀錢鈔、錦幣、器皿,及妃、子女、姻戚、頭目賞各有差。東王歸,至德州卒,命有司營葬,為樹碑,封其長子都麻合為蘇祿東王。十九年(1421年),遣使來貢獻巨珠一顆,重七兩五錢,蓋古所未有也。
——明揚一葵《裔乘》東南夷卷之5(蘇祿)
蘇祿國在東南海中,近浡泥、瑣里,其國分東、西、峒凡三王,各不相屬,東王為尊,西、峒二王次之。永樂十五年(1417),東國王巴都葛叭答刺,西王麻哈刺叱葛刺麻丁,峒王叭都葛巴刺卜,并率其屬三百余人,春金縷表來朝,貢珍珠、玳瑁諸物,賜王冠服、蠎玉金帶、鈔幣,各給印誥,即所部封為王。東王歸次德州,卒,命葬以王禮,謚曰恭定,賜祭,御制碑文,樹墓道,留其妃妾仆從十人守墓,令畢三年還國,敇封其長子都麻含為東王。
——明茅瑞徵《皇明象胥錄》卷4《蘇祿》
正因為在諸多的文獻中,介紹了三王各率其妻子頭目來朝貢,峒王為女王的真實面目被長期忽視。
中國歷史文獻中明確記載:有關峒王妻叭都葛巴刺卜被封為王(明確峒王為女性):
蘇祿,(編者按:在今蘇祿群島。)地近浡泥阇婆,洪武初,發兵侵浡泥,大獲,以阇婆援兵至,乃還。永樂十五年(1417年),其國東王巴都葛叭哈剌,西王麻哈刺叱葛刺麻丁,峒王妻叭都葛巴刺卜,并率其家屬頭目凡三百四十余人,浮海朝貢,進金鏤表文,獻珍珠、寶石、玳瑁諸物。禮之若滿刺加,尋并封為國王,賜印誥、襲衣、冠帶及鞍馬儀仗器物,其從者亦賜冠帶有差。
——清張延玉等《明史》卷325《蘇祿國傳》
國在東南海中。永樂十五年(1417年),蘇祿東國巴都葛叭答刺,西國麻哈剌葛刺麻丁,峒妻叭都葛巴刺卡,各率其屬三百余人,奉金鏤表朝貢。各賜印誥,封為其國王。三王者,東王為尊,西、峒二王副之。
——明申時行等重修《明會典》卷160《蘇祿國》
蘇祿(一名蘇羅國),東南海中,與浡泥、瑣里相近。……永樂十五年(1417年),其權東國者,曰巴都葛叭答刺,權西國者,曰麻哈刺葛麻丁,(或云巴都葛葛叭里)又構蘇祿峒者之妻,曰叭都葛巴刺卜,各率其屬頭目三百余人,表貢,封三人為蘇祿東王、西王、峒王,所以賜予良厚。歸次德州,東王病卒,命葬以王禮,謚曰恭定,為文碑之,留其妃妾仆從十人守墳,畢三年而后返。敕其子都麻合為東王。十九年(1941年),都麻合來朝,獻巨珠一顆,重七兩五錢,蓋其國有珠池云,入夜望之,光浮水面。
——明查繼佐《羅惟錄》傳36《蘇祿國》
蘇祿國在東南海中,與浡泥、瑣里相近。其國分東、西,別有一峒,并不相統攝。永樂十五年(1417年),權東國者曰巴都葛叭答刺,權西國者曰麻合刺葛刺麻丁,故權蘇祿峒者之妻曰叭都葛巴刺卜,各率其屬及隨從頭目三百余人,奉表來朝。獻珍珠、寶石、玳瑁等物。即至,封巴都葛叭答刺為東王,麻哈刺葛刺麻丁為西王,叭都葛巴刺卜為峒王;東王為尊,西、峒副之,所以賜予良厚。即辭歸,至德州,東王病卒。命葬以王禮,上為文碑之。留其妃妾仆從十人守墳,畢三年而后返。敕諭其子都麻含曰:“爾父躬率家屬倍臣,涉海尊中國,朕眷悃誠,錫之王封,優賜護還。舟次德州,遽以疾逝。朕深憫掉,祭葬如禮。今特命爾為蘇祿東王,爾尚益懋忠貞,承厥父志。”
——明何喬遠《名山藏》
從以上記載可以確定,叭都葛巴刺卜原是已故的蘇祿峒王的妻子,其丈夫死后,順承為峒王,并由永樂皇帝正式冊封。據茅瑞徵《皇明象胥錄》卷4《蘇祿》記載:“今賈舶所至城頗具天險,疑峒王所都,聚落不滿千家。”這可能是目前發現峒國唯一的線索。這也是蘇祿國三王之中,峒王為副之的主要原因。盡管峒王所轄地盤不大,所統人數不多,我們應該認識到叭都葛巴刺卜的膽識和才能,在中世紀一位島國的小王,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和生存,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尋求本國的發展,這位巾幗女杰,女外交活動家,應該引起學界的重視。在封建社會中,女人航海本身就是一件罕見的事。
我國東南沿海漁民素有女性不上船航海的習俗。這并非是歧視婦女,首先是從安全角度來考慮的,古代帆船航海,風險很高,隨時會遇到狂風暴雨,驚濤駭浪,火災,缺乏淡水和食物,海盜、觸礁、擱淺等情況,死亡率很高,不宜讓女人從事這種高危工作。其次是女人的生理因素所決定,封建社會迷信的認為女人在船上不吉利,古代船都很小,女人在船上生活極不方便,在枯燥的海上生活中,難免會發生為了女人,男人們造成爭斗,形成不了同舟共濟,不利于航行。所以長期形成男人出海,女人在家管理的習慣。明初鄭和下西洋2.7萬官兵都是清一色的男子漢。下南洋的華僑也是多娶當地女子為妻。在馬來西亞我們所見峇峇、娘惹都是中國人混血兒的后代。
當然也有特殊情況,如疍民不分男女一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只在近海捕魚。歷史上還出現過女海盜,航海的保護神媽祖就是女性等。明初蘇祿國叭都葛巴刺卜女王來訪,無疑沖擊著中國傳統的重男輕女的觀點,明成祖封女性為王。也是尊重蘇祿國的特殊習慣,保持其國內政局的穩定。這一史實也填補了鄭和研究的空白。
四、蘇祿國曾要求編入中國國籍
從永樂十五年(1417)蘇祿王妃葛本寧與東王次子安都魯、三子溫哈刺及從者十人留華守墓,到了清王朝已形成安、溫兩大家族。清雍正、乾隆兩朝是雙方政治、經濟交流最頻繁的時期。雍正四年(1726),蘇祿國遣使來華,當時正值西班牙殖民者進攻蘇祿時期,1602年、1627年、1628,年西班牙殖民者三次攻打蘇祿,并于1638年攻占了蘇祿和樂島,蘇祿人民經過八年抗戰,于1646年將西班牙殖民者趕出和樂島。1662年,鄭成功趕走荷蘭人收復臺灣。這都是亞洲人民奮起反抗西方殖民者的成功范例。
《清史稿》卷528《蘇祿傳》第1470頁記載乾隆十八年(1753)十月,蘇祿蘇丹麻喊味麻安柔律噒,派遣嘮獨萬喳為使,搭載福建商楊大成的船來華。“貢方物,并貢國土一包,請以戶口,人丁編入中國圖籍。”
乾隆帝接到報告后指出:“所奏愿以疆土人民、戶口,編入圖籍之處,該國遠隔重洋。原可無庸準其內附,但若因此又行駁回,令其遠涉波濤,非國家柔遠之道。此時且不必拒絕,第照例料理來京。俟嘮萬喳喇到后,交與部臣定議,再降諭旨。”乾隆這段話收錄在《清高宗實錄》卷448之中。
蘇祿國王麻喊味麻安柔律噒的《蘇祿國王乞隸版圖表》,全文如下:
蘇祿國臣蘇老丹麻喊味麻安柔律噒為謹陳披赤輸誠仰祈睿鑒事。
切(竊)臣僻處海隅,遠隔神親。望神明如日月,末由景仰,思膏澤若雨露,實切贍依。念臣先祖父致竭厥誠于雍正四年、乾隆五年,幸邀天寵,敕許入貢,頒賜龍珍,榮及子孫。迨臣嗣位,旦夕惕勵,思繼先志,以永國祚而貽后世。沾圣德之流馨,時深愛戴;沐天恩之復載,日切尊親。恪遵常典,恭敬入貢。繕修小國微芹,只充溪沼之毛;竭盡海外精誠,恐干鹵莽之愆。惟是焚香北拜,敬遣親臣萬查喇,赍表章國土物件,伏望鑒臣赤心,俯容不腆;更念臣以區區蕞土,介于強鄰,庸才駑劣,末制頑悍。仰冀皇帝陛下大德敦化,中外咸懷保赤,鴻恩遠播,夷狄盡欲子來。臣愿以疆土人丁戶口編入中國國籍,聽任指揮,庶泰山可壓丘垤,鳳凰必驚燕雀,則三寶顏、千絲仔等聞風遠避,臣得衽席攸安,仰德庇于化日之余。倘蒙鈞旨喜納,恭候綸音天降,臣來年編籍晉上,即為中國黎元。伏懇矜臣部落蕪陬,實表遠人之慕化,委質事君,竊比葵蒮之傾心。乞施懷柔至意,不勝受恩感激。臣誠惶誠恐頓首稽首,謹拜表以聞。伏乞睿鑒施行,臣不勝待命之至。
乾隆十八年七月
蘇祿國臣蘇老丹麻喊味麻安柔律嘍跪奏
該呈文收錄在偽滿庫籍整理處編印《國朝史料拾零》卷1,第48頁。
《清高宗實錄》卷476中,有乾隆的回復:
覽王奏,進貢方物,具見悃忱。爾國遠隔重洋,輸誠向化,良可嘉尚。所請將疆土人丁戶口編入中國之處,已允部議,毋庸赍送國籍。
為慎重對待蘇祿提出的以戶口、人丁編入中國版籍一事,乾隆皇帝一年后才婉言謝絕。足見清政府秉承“懷夷柔遠”的傳統,實行以友好往來為宗旨的平等外交。與西班牙、日本、美國先后占領蘇祿實行殖民主義,形成鮮明對比。回顧這段歷史對人們認識現今南海局勢有著現實意義。
五、蘇祿國王訪華時已經皈依伊斯蘭教
因為明清文獻沒有記載蘇祿王的宗教信仰,故成為研究對象。探討這一歷史謎底,首先要了解東南亞伊斯蘭教的傳入。
自古東南亞就是中國與西方國家貿易的交通要道。伊斯蘭教從唐代開始從陸路、海路雙管齊下隨穆斯林商人很順利地傳入中國。相反,伊斯蘭教在島嶼眾多的東南亞的傳播遇到巨大阻力。新加坡陳達生博士通曉六國文字,用了數十年時間,寫出《鄭和與東南亞伊斯蘭》一書,認為“鄭和下西洋催生了東南亞地緣政治的新秩序,并帶來東南亞伊斯蘭文化的新時代”。
蘇祿王皈依伊斯蘭教有以下三個理由:
第一,永樂十五年(1417),明朝政府厚葬蘇祿東王之后,為照顧守墓王妃、王子的生活,特意從歷城(今濟南)遷來馬丑斯、夏乃馬、陳咬柱三戶回民,供給王裔役使,耕種祭田,供王祀事。為的是他們有共同生活習慣,便于語言交流,有著共同的信仰。這共同的信仰就是伊斯蘭教,共同的語言就是阿拉語、波斯語。這比起永樂六年(1403)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乃病卒南京“置守墳者三戶”,未言三戶是回民。更體現出明朝廷對蘇祿東王及其后裔的宗教信仰與生活的尊重。
第二,明朝招待外國來賓廷宴專置清真桌。據《明會典》卷114《禮部》72《精膳清史司·廷宴》記載:“蘇祿國,永樂十五年(1417),廷宴一次;國王來朝,經過府衛茶飯管待,回還亦如之。”在舉辦的國宴中,將天方國、阿丹國、蘇祿國等列入番夷土官廷宴專桌。每桌菜譜是“上桌:按酒用牛羊等肉,共五碟,每楪生肉一斤八兩。茶食五楪,每楪一斤,果五楪,核桃、紅棗、榛子、每楪一斤;膠棗、柿餅,每楪一斤八兩。中桌:按酒用羊肉四楪,每楪生肉一斤,茶食四楪,每楪十兩,果四楪,核桃、榛子、紅棗,每楪十肉;膠棗十二兩。酒三種,湯飯各一碗”。在永樂六年(1403)宴請番夷土官時,明確記載飯為牛馬羊肉飯,足見明朝政府對伊斯蘭教的尊重。由此也可證明蘇祿國東王一行皈依了伊斯蘭教。
第三,蘇祿國東王的后裔在中國形成安、溫兩大家族,經過600年潛移默化的變化,逐步從南洋穆斯林風俗向中國回族全面演化。在蘇祿國王墓園大門的西側,建有一座清真寺。盡管這座清真寺有始建于明宣德至萬歷年間、萬歷年間、崇禎元年三種說法。從禮部簽發給蘇祿東王后裔溫守教的札符,可以看見溫守孝教長“自幼肄業經典,恪守清規,見在禮拜寺焚修,迄今數十余年”,是崇禎元年(1628)收到札符之前數十余年禮拜寺焚了才有后來的重修。由此可以認為該清真寺始建于明萬歷年間之前無疑。此時,蘇祿王后裔的身份仍然是客居德州的僑民。直至清雍正年間,蘇祿王留華守墓后裔才正式入籍中國,也佐證了蘇祿東王來訪之前是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酋長國。
[參考文獻]
1楊新華,楊建華.浡泥國王墓探源[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
2王守棟.蘇祿王后裔家庭文化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13.
3陳達生著.鄭和與東南亞伊斯蘭[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4曾昭璇.南海諸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
5鄭鶴聲,鄭一鈞.鄭和下西洋資料匯編[M].濟南:齊魯書社,1980.
6朱鑒秋,李萬權.新編鄭和航海圖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7孔遠志,鄭一鈞.東南亞考察論鄭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8王德勝,朱延華.德州運河民俗[M].青島:青島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