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寧



[摘要]古代新疆與中原地區很早就有著往來交流。隨著漢代絲綢之路的暢通、絲路貿易的繁盛,兩地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更為頻繁。而樂舞文化的交流又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本文試圖從目前新疆境內出土的有關樂舞的文物中,去探尋西域樂舞藝術東漸對中原樂舞藝術產生的影響及促進作用。
[關鍵詞]西域樂舞;中原樂舞;樂舞文化;絲綢之路
作為“歌舞之鄉”的新疆,樂舞藝術早在距今3000年前的遙遠古代便在天山腳下拉開了帷幕。自漢代張騫出使西域以來,西域就與中原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開始了密切的往來,相互產生了重大影響,這種影響尤其突出表現在樂舞藝術方面。西域的樂舞藝術經絲綢之路逐漸傳入中原,對中原樂舞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產生了深遠影響,這種相互交流、影響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融合與發展。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描寫西域樂舞的精美詩詞,唐代著名詩人岑參、杜甫等揮筆寫下了“美人舞如蓮花旋,世人有眼應未見”、“ 高堂滿地紅氍毹,試舞一曲天下無”等許多描述西域樂舞的詩篇,成為中原與西域樂舞文化交流的真實寫照。
新疆作為古絲綢之路的樞紐、東西方文化薈萃之地,因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在樂舞方面的傳播更受到人們的關注。這種超越了民族、語言、文字、地域的溝通,以文化交流中最美好的形式,沖擊著人們的心靈。
一、從古文獻記載看西域與中原樂舞文化的交流
西域與中原樂舞藝術文化的交流,可能早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就存在。尤其是與中原樂舞在節奏、動作、意境、內涵等方面存在明顯區別的胡樂胡舞,一經傳入,就受到中原人們的廣泛關注。如《西京雜記》中記載說,漢初,高祖宮中曾演奏過“于闐樂”。而中原樂曲正式吸收西域樂曲的記載見于崔豹《古今注》:“橫吹,胡樂也。張博望入西域,傳其法于西京,唯得摩可·兜勒二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1
在此之后,西域的疏勒樂、龜茲樂、天竺樂、高昌樂等在南北朝時期又相繼傳入中原?!端鍟ひ魳分尽酚涊d:“疏勒”、“安國”、“高麗”并起自后魏平馮氏及通西域,因得其伎,后漸繁會其聲,以別于太樂。2
西域與中原樂舞文化的交流情況,從新疆及絲路沿線保留下來的遺址及文物中也可窺見一斑。例如吐魯番阿斯塔納唐西州時期墓葬中出土的彩繪舞蹈女泥俑(圖1),從舞姿和服飾裝扮看,就具有一定的中原風格,顯然是受到中原樂舞文化的影響;陜西出土的一件三彩駱駝載樂俑(圖2),駝背上塑造了五位樂舞人正在舞蹈、演唱、彈奏的形象,其中位于樂隊中央的綠衣舞者為典型的胡人形象。這些文物體現出西域與中原樂舞交匯融合的文化現象。
二、從文物圖案看西域樂舞及其在內地的傳播
樂舞是古代先民在日常生產勞作中創造出來的,在新疆地區發現的一些古代文物遺跡中,我們可清楚地看到古人是如何通過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
其中較為典型的舞蹈之一要數“蘇幕遮”舞,“蘇幕遮”是一種大型歌舞戲,又稱“乞寒舞”,古龜茲國人在每年7月份都會舉行,具有強烈的群眾性和娛樂性。其表現的內容主要是乞寒求水、破災辟邪,演出場面聲勢浩大,人物眾多,氣氛十分熱烈。1903年,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在庫車縣蘇巴什佛寺遺址中發現的一件木質彩繪舍利盒,形象展現了這一舞蹈場景(圖3)。此舍利盒的盒蓋上描繪的是四身美聲鳥迦陵頻伽分別手持豎箜篌、篳篥、曲項琵琶和類似五弦琵琶的樂器正在演奏,最為精彩的盒身部分繪有21位身穿華麗舞蹈服的舞者。其中十人頭戴各式假面具,五位腰間佩劍,六人手持各類樂器,這些舞者中有儀仗勝蟠,也有童子擊掌合節,鼓舞氣氛熱烈。這些形象具有強烈的表演成分,人們用充滿象征意味的舞蹈來演繹美麗的神話傳說,表達對生命生生不息的企盼。這種戲劇性舞蹈隨著絲綢之路傳到中原,經過不斷交匯融合后,又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地方舞蹈形式。
除了“蘇幕遮”這種帶有些許神秘色彩的舞蹈外,西域各地的其他舞蹈也很有特色,它們將西域人民所具有的奔放、豪邁、熱情等性格特點,都融入了舞蹈中。比如著名的 “胡旋舞”、“胡騰舞”等就因其在舞蹈時活力四射、節奏明快,在傳入中原后深受熱捧。這兩種舞蹈的名字,雖然都是由中原文人所命名,但從其前綴的“胡”字來看,就十分清晰地指明其來自古西域。
早在北周時期,突厥公主阿史那嫁給北周武帝于文邕,這位精通音樂舞蹈的公主在西出玉門關抵長安時,帶出一支由龜茲、疏勒、安國等地組成的300人的龐大西域樂舞隊。這些人中可能有很多舞伎,她們所跳的西域舞,受到內地廣大民眾的關注,所以才有唐代開元、天寶后西域專門進貢胡旋舞女之事。
“胡旋舞”最初是由康國(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一帶)傳來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間舞,從北周至隋唐,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原。跳此舞時,舞者需極速左右旋轉,因而得名?!昂琛钡拿烂钗枳嗽谥性娙说挠涊d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胡旋舞》中就描述:“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飖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边@是對該舞蹈極為生動形象的寫照。在唐詩中,有許多詩篇曾指出“胡旋舞”是以氈毯為舞臺,舞者身穿鮮艷舞衫,節奏鏗鏘明快,舞蹈過程中有許多連續旋轉的動作,這些在現今維吾爾、烏茲別克等民族傳統民間舞蹈中也經常看到,顯然是汲取了古代西域樂舞的精華。
“胡騰舞”起源于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一帶),動作以蹲、踏、跳、騰為主,講究急蹴的跳騰,故名“胡騰”。“胡騰舞”是一種男子獨舞,流行于北朝至唐代,其特點是既雄健迅急、剛毅奔放,又柔軟瀟灑、詼諧有趣。由于表演“胡旋舞”和“胡騰舞”時所演奏的樂器以打擊樂器為主,樂器音量宏大、節奏急促,因此渲染出明快歡騰的氣勢,傳到中原后風靡一時。
時移世易,我們雖無法一睹胡騰舞的熱烈奔放,但可以從遺留下來的唐代胡騰舞文物中,領略到這種曾經風靡全國的傳奇舞蹈。如敦煌壁畫中的胡旋舞圖(圖4),寧夏出土陶釉瓶及河南出土石質墓門上的胡騰舞(圖5)等,石質墓門兩扇門上均刻畫著一名男子腳踩氈毯、手臂高舉,做扭動跳躍舞蹈狀。
盛唐時期,別具韻味的龜茲樂舞幾乎風靡了中原大地。著名詩人元稹在《連昌宮詞》中生動地描述了這一盛況空前的“龜茲熱”的壯麗景象:“逡巡大遍涼州徹,色色龜茲轟綠續。”“胡騰舞”、“胡旋舞”在唐朝時期可謂是盛行成風,從宮廷到民間,人人學胡舞、胡樂。唐玄宗的寵臣安祿山為了討好唐玄宗,雖然體態肥胖,卻騰跳自如、旋轉如風,看得唐玄宗不禁為他拍手叫好。唐代詩人劉言史看胡騰舞后寫下《王中丞宅夜觀舞胡騰》:“石國胡兒人見少,蹲舞尊前急如鳥……酒闌舞罷絲管絕,木槿花西見殘月?!痹娋淝皫拙涠际窃诿鑼懞v舞的細節,是在強調胡騰舞的觀賞性極強,最后一句說的是等看完舞、喝完酒、聽完曲子,天已經快亮了。由此可見“胡旋舞”和“胡騰舞”在中原地區的熱捧程度。
除了“胡旋舞”和“胡騰舞”以外,“長袖舞”、“闊袖舞”、“獅子舞”、“柘枝舞”等在當時也十分流行,西域舞蹈在汲取外來樂舞精華的同時,保留了原本的地域特色,并將其融合發展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西域舞蹈。通過舞蹈這種藝術性極強的形式,極大促進了西域和中原地區的文化交流。
三、西域樂舞對中原樂舞產生的影響
西域樂舞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原后,不同程度上對中原地區人們的審美觀念、生活情趣等方面產生了巨大影響。和漢民族自古推崇的婉約含蓄的美比較起來,西域樂舞韻律迥然,以鏗鏘有力、節奏明快的特征給人以全新的感受,正是這種異域情調的強大魅力沖擊著我國古老的樂舞文化,足以讓人耳目一新。這種區別于以往的、全新的樂舞形式讓中原地區的人們為之振奮,一種全新的審美情趣建立起來,胡風也油然興起。
胡服、胡舞、胡樂等在漢至隋唐時期一度成為一種時尚。胡樂、胡舞在中原流行的巔峰時期是唐代,如唐代著名詩人元稹詩中所寫:“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西域胡風就這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原人民固有的文化觀念和精神生活。同時,中原先民對西域樂舞的熱衷程度,為西域樂舞在中原更深更廣更持續的傳播奠定了重要基礎。
自漢代起,中原樂舞在風格和結構等方面就受到了西域樂舞的影響。樂舞藝術在唐代時期發展到了頂峰,我們從這一時期的樂舞藝術方面的造詣便可了解。按《樂府雜錄》和《教坊記》所記載健舞共11個,而西域樂舞就占了7個。此外,軟舞和歌舞戲中也有西域樂舞。4由此可見西域樂舞占到了相當比重。
在西域樂舞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數龜茲樂,輕快活潑、熱烈激昂是龜茲舞樂的典型特征,所謂“鏗鏘鏜鏜,洪心駭耳?!碧拼穼W家杜佑在《通典》中為后人描述了龜茲樂舞的獨特風貌:“胡舞鏗鏘,洪心駭耳……或踴或躍,乍動乍息,翹腳彈指,撼頭弄目,情發于中,不能自止?!?龜茲樂舞散發出的這種獨特魅力,在新疆各地發現的石窟壁畫及出土文物中得到充分體現,如庫車縣蘇巴什佛寺遺址中出土的彩繪舍利盒上的舞蹈形象,克孜爾千佛洞、庫姆吐喇石窟等壁畫中也可見到。
西域舞樂自古就聞名于世,古有“試舞一曲天下無”,今有“萬方樂奏有于闐”,由此可見西域樂舞對中原樂舞所產生的影響之深遠。
四、結語
樂舞作為一種獨具魅力的藝術表現形式,是音樂與舞蹈的緊密結合,其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和文化內涵,是了解一個民族文化及審美觀念發展演變的重要窗口。絢麗多姿的西域樂舞的傳入和興盛,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融合,為中原樂舞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并成為豐富燦爛的華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西域古代樂舞表演到底有多么震撼人心,我們現在不得而知。值得慶幸的是,歷史卻將這些場面定格在了各類文物、壁畫及古跡中,讓我們有幸重溫歷史、感受樂舞藝術給我們帶來的無窮魅力。
[注釋]
1234 垣?。骸懂敶鼗臀璧杆菰?-西域與中原樂舞文化的交流與影響》《新疆藝術》,1998年第2期。
5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 舞蹈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