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萍
[摘要]教育是博物館的靈魂,是博物館功能不斷發展中永恒的主題。參照國內外博物館成功的教育經驗,探索出分層觀眾、因人施教,精選內容、突出特色,內外結合、優化隊伍,方法求變、注重效果等強化現代博物館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徑與手段,效果顯著。
[關鍵詞]縣級博物館;靖遠縣博物館;教育功能
一、博物館教育功能的起源與現狀
博物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博物館公民素質教育功能的起源,最早也可追溯到19世紀中后期。1869年,美國出現了第一家以普及科學知識為主題的科技博物館,開創了博物館公民科學素養培育的先河。1984年,美國博物館界名著《新世紀的博物館》對博物館的教育意義有如下描述:“若典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教育則是博物館的靈魂。”
我國最早籌備的第一座公立博物館是中國歷史博物館, 1912年7月9日成立籌備處,直至1951年5月,才成立群眾工作部(簡稱群工部),有了講解員;同年,文化部發布的《對地方博物館的方針、任務、性質及發展方向的意見》中提出“博物館的任務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意味著我國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正式起步。
1912~1949年,我國的博物館曾隸屬于教育部門,許多省博物館在創辦時都定名為教育博物館,如甘肅省博物館的前身就是1939年中英“庚子賠款”董事會組建成立的甘肅科學教育館。由此來看,教育功能是我國博物館功能的本源。
1966年,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在形式、內容、手段和質量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全面發展起來。國家文物局印發《省、市、自治區博物館工作條例》,對中國博物館的性質、任務作了明確規定,指出博物館是“文物和標本的主要收藏機構、宣傳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
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博物館管理辦法》(文化部令第35號)指出:“博物館應當發揮社會教育功能,傳播有益于社會進步的思想道德、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鼓勵博物館研發相關文化產品,傳播科學文化知識,開展專業培訓、科技成果轉讓等形式的有償服務活動。”2006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將“博物館與青少年”,選定為本年度“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足見對博物館教育功能的認可與重視。
總之,經過多年的發展,博物館從最原始的單一的“收藏”,發展到“陳列”,“研究”,再到“教育基地、信息化整合與新媒介介入、文化窗口和休閑娛樂”等,其功能不斷得到拓展。
靖遠縣博物館成立于1978年,由于條件限制多年來主要從事文物征集收藏保護工作,社會教育功能未能有效發揮;直到2010年10月全面免費開放以來,才正式設立專門展廳、布置展覽、接待參觀;設立宣教部并培訓講解員,我館的社會教育功能才得以逐步實現。
二、縣級博物館教育功能的強化途徑
我國學者李建文等認為,博物館的教育活動可以分為三大類型:第一,基本教育活動,包括主題展示、解說導覽、影片播放、博物館出版物等;第二,輔助教育活動,包括座談會與研討會、演講、慶祝活動、巡回展覽、特別展覽、咨詢服務等;第三,學校教育活動,包括課程設計、學校教育推廣、教師培訓等。基于上述博物館教育活動的具體類型,對現代博物館教育功能進行了理性思考,并結合實際工作經驗與體會,探索出強化縣級博物館教育功能的以下途徑。
(一)分層觀眾,因人施教
鑒于博物館觀眾的多元化,博物館的教育、應當分層次因人施教,我國學者們認為,博物館的觀眾可分為三層:第一層人數較多,到博物館的目的主要是“看一看”;第二層數量最多,希望從博物館學到在書本上或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第三層數量較少,但修養極高,他們是為同古人對話而來。
根據職業工作領域,靖遠縣博物館將觀眾即受教育對象大致分為四層:
第一層:關鍵層。主要由專家學者、文化遺產傳承人等組成,他們既是學習者、研究者,又是博物館知識的創造者、生產者。經常與專家學者們請教、邀請專家教授并舉辦專題講座及學術交流,以促進和提高我們縣級博物館的專業工作。
第二層:重點層。主要由大中小學學生、兒童等構成。根統計,這部分人員占博物館觀眾的絕大多數,他們好奇、興趣廣、求知欲強,是博物館教育工作的主要對象。在社教工作中我們將展覽內容跨越展廳的局限,進入學校教學領域之中;舉辦多元活潑的推廣教育活動,設計適合兒童全身心投入的互動式展覽、活動,以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并培養多元智能。
第三層:基礎層。主要由行政職員、醫療教育等行業的知識分子組成。這部分觀眾對博物館知識學習的目的性、選擇性、穩定性較強。同時,他們往往也是第二層觀眾的支持者。平時我們也重視與知識分子及家長們的聯系,在每次活動中都得到許多支持和幫助。
第四層:普及層。主要由普通的人民群眾組成。這部分觀眾普遍文化層次較低,去博物館往往有一定的好奇性、偶然性,但對事件或知識的記憶較深刻牢固。這方面我們逐步推進“博物館送展覽進企業、進鄉村、進軍營”等巡回展、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
(二)精選內容,突出特色
博物館教育內容的選擇原則是:根據不同層次的觀眾或教育對象精心選擇恰當、有價值、有特色的展覽活動內容。靖遠縣博物館自2010年10月全面向社會免費開放以來,在做好基本陳列“靖遠歷史文物展”的基礎上,推出了“莊浪縣書畫藝術交流展”“范振緒書畫作品展”“文物保護知識圖片展”“愛國主義教育系列圖片----民族的脊梁圖片展”“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國圖片展”“靖遠縣博物館館藏精品文物圖片展”“《文物保護法知識圖解》”圖片展等具有深刻歷史意義和鮮明現實特點的臨時展覽,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三)內外結合,優化隊伍
靖遠縣博物館結合自身館藏文物的類型與特點、根據本地歷史文化遺產所屬的學科領域及發展方向和現實工作需要,成功舉辦了《靖遠在古絲綢之路上的地位》、《陶瓷文化的歷史追溯及鑒賞》等學術講座,采取外聘學者專家、文化遺產傳承人等專業人才,并組織博物館工作人員、招募學校社會志愿者等方式,建立一支專兼職相結合的博物館研究團隊、管理團隊和服務團隊,不斷優化人才隊伍,為觀眾提供更多的知識、更專業的服務。
(四)方法求變,注重效果
靖遠縣博物館克服以往僅靠展覽、講解等單一教育形式,逐步推進“博物館送展覽進校園、進鄉村、進軍營、進企業”等“四進”巡回展、舉辦“樂知課堂”等活動,經常與學校、家庭、社會聯合組織,開展一些形式多樣的社會教育活動。同時,為滿足不同年齡段觀眾需求,設計、編印了《文物保護法規知識宣傳折頁》《靖遠縣博物館館藏精品宣傳折頁》、青少年版文物知識讀本《博物館里的奧秘》、少兒版宣傳畫冊《看!靖遠縣博物館》等社教教材,編輯出版了《靖遠精品文物圖錄》文博專業圖書,開發了三種文創產品,通過實物、照片、圖表、模型、標本等形式,豐富陳列展覽內容,增強展示的教育效果。
靖遠博物館始終堅持結合教育內容,對于中小學生,制定相應的活動項目,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動手能力;對于大學生,通過提供專業性的講解,為他們的藝術學習和研究提供方便;對于學者,通過開放庫房,提供珍貴的文物、資料,供他們觀摩、學習、鑒賞和研究,拓展、延伸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提高教育效果。
近年來,靖遠縣博物館注重博物館之間的縱橫聯系,成功舉辦了“香怡翰墨——靖遠縣博物館館藏書畫走進隴西邀請”“全市博物館館際交流圖片聯展”“隴西縣博物館館際交流”“景泰縣博物館圖片聯展”等活動。展覽主題鮮明、富有創意,形式新穎,展覽計劃性強,從而實現藏品資源共享,豐富教育內容。并加強博物館藏品、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建設,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宣傳媒介,積極開展博物館知識、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宣傳活動,拓展博物館的教育途徑。
三、結語
通過多年的探索和努力,靖遠縣博物館逐漸拓展社教工作思路,強化教育功能,目前已成為靖遠縣進行重大宣傳活動和重要接待的窗口,愛國主義教育的前沿陣地,廣大人民群眾接受文化熏陶的重要場所,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和積極關注,社會教育成效和影響力也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 倪杰.博物館教育再探——從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異談起[J].中國博物館,2006,(1).
[2] 侯雁,劉軍.論博物館是終身教育體系的前沿陣地[J].經濟研究導刊,2010,(22).
[3] 單霽翔.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社會教育[J].東南文化,2010,(6).
[4] 王京.1912年至1966年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工作[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2,(9).
[5] 彭玉華.博物館免費開放的背后[N].吉林日報,2008,(6).
[6] 李健文,孟慶金,金淼.旅游視角下的博物館職能演變[J].科普研究,2010,(2).
[7] 王振蘋.淺析博物館教育的對象——觀眾[J].文物春秋,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