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習云南、貴州兩省促進就業創業和提高居民收入工作方面好的做法,推動內蒙古擴大就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11月10日至15日,內蒙古發展改革委文民副主任帶領自治區人社廳工資福利處和就業促進處、統計局人口就業處、國家統計局內蒙古調查總隊居民收支處和發改委就業和收入分配處相關同志組成聯合調研組,赴云南、貴州兩省進行調研。調研組先后與云南省、貴州省發改委、人社廳、統計局、地方調查總隊等相關部門同志進行座談交流,實地考察了云南省文化產業園、斗南花卉產業園區,貴州省國家大數據綜合實驗區、貴州省高級技工學校等,重點了解了兩省省直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收入情況,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兩省就業和收入基本情況
(一)云南省
2016年,云南省委省政府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思路,經濟運行呈現企穩回升、逐步向好的態勢。前三季度,實現生產總值9536.94億元,同比增長7.6%,增速比全國高0.9個百分點;城鎮新增就業40.01萬人,同比增長13.66%,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為11.93萬人,同比增長22.23%。解決就業困難人員9.67萬人再就業,同比增長38.94%。全省城鎮登記失業人數為19.9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處于歷史新低。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0元,排名全國第27位,增速9.5%,排名全國第7位;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08元,排名全國第19位,增速8.5%,排名全國第11位;農村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93元,排名全國第27位,增速9.7%,排名全國第6位。
(二)貴州省
2016年,貴州省委省政府全面踐行五大發展新理念,緊扣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工作總綱,以精準扶貧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運行平穩較快發展,經濟運行呈現總體穩定、結構趨優、效益提升、動力增強的良好態勢。前三季度,實現生產總值8135.38億元,同比增長10.5%,增速比全國高3.8個百分點;城鎮新增就業59.55萬人,同比增長5.3%,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為12.32萬人,同比增長0.8%。解決就業困難人員6.56萬人再就業,同比增長6.2%。全省城鎮登記失業人數為14.8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28%;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75元,排名全國第29位,增速9.8%,排名全國第2位;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17元,排名全國第26位,增速9.0%,排名全國第3位;農村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30元,排名全國第29位,增速10.0%,排名全國第3位。
二、兩省促進就業創業,提高居民收入的亮點
(一)依靠服務業拉動就業,提高居民收入
云南省第三產業是吸納勞動力就業的主要陣地,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長9%左右,遠高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市場用工需求占需求總人數的37.74%,煙草業、旅游業、房地產業吸納就業人員不斷增長。貴州省GDP增速三季度全國第二,也主要得益于服務業增速快于工業增速,通過做大做強大數據、大旅游、大生態“三塊長板”,不斷提升服務業所占比重。兩地服務業的較快發展促進了就業規模的擴大和居民收入的提高。
(二)集中釋放相關政策紅利,促進就業創業
云南省全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共建設各類創業園區131個,眾創空間40個,校園眾創平臺64個。通過“貸免扶補”、創業擔保貸款共扶持11.01萬人創業,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08.15億元,是目前全國發放貸款最多的省份,共帶動就業26.46萬人。截至9月底,全省微型企業培育工程新增企業68815個,扶持1028戶,扶持資金3036.4萬元,帶動就業10257人。
(三)積極發展新經濟新業態,拓寬就業渠道
云南省滴滴移動出行平臺全國吸納各類專兼職就業人員超過1300萬;昆明市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斗南花卉產業園區,帶動花卉木苗種植30萬戶,園區就業崗位6萬個。貴州省建立了國家大數據試驗中心,到2017年底,僅貴陽市呼叫中心服務坐席達20萬規模,帶動就業50萬人。同時,大數據的發展使就業服務更加方便快捷。
(四)大力開發農業資源,促進勞動力轉移就業
貴州省每年舉辦“農業嘉年華”,全方位呈現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成果和新亮點,統籌宣傳推進農業園區、美麗鄉村、特色景區和示范小城鎮四個方面的建設,將農業與旅游、科技、健康、生態、電商等高度融合,推動形成大健康引領、大數據驅動、大旅游助推的良性發展格局。2016年農業嘉年華涉及項目63個,其中,園區建設項目14個,美麗鄉村項目12個,特色景區項目14個,示范小城鎮建設項目23個。據不完全統計,可帶動就業20萬人以上,實現收入15億元以上。
(五)增加地方津補貼,提高公務員收入水平
兩省在基本工資和國家批復的規范津補貼之外,不斷提高地方自行制定的津補貼數額,增加了獎勵性津補貼和改革性津補貼。受到廣大基層干部職工,特別是艱苦貧困縣、邊疆民族縣的熱烈歡迎。縮小了各地公務員收入差距,改善了公務員生活質量,調動了干部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穩定了公務員隊伍,促進了邊疆民族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
三、工作建議
(一)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我區正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等新經濟、新業態的出現是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重要機遇。建議要關注區外和國外新興產業發展的趨勢,解放思想,立足實際,發揮優勢,切實找準產業發展新的增長點和有利支撐,促進新經濟新業態有序發展。借鑒貴州省發展大數據的經驗使內蒙古實現趕超,加大宣傳推介和招商引資力度,突出政策導向,加強人才引進,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爭取盡快打造一批大數據先進產品、培育一批大數據骨干企業,推動內蒙古“云”服務在各行業的廣泛應用,不斷培育就業和收入增長的新動力。
(二)全力補齊服務業發展“短板”
近年來我區服務業實現了較快的增長,但是增速與全國平均仍有一定差距,從產業發展的要求看,農業現代化、工業轉型升級、城鎮化水平的提高,都需要服務業的有利支撐。建議要繼續保持服務業的快速增長,破解服務業瓶頸制約,推動服務業重點項目建設,推進服務業集聚區建設,促進一二三產協調發展、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服務需求旺盛、吸引就業能力強的生產性服務業和健康養老、文化娛樂、休閑旅游等新型消費產業,著力培育新的就業增加點。充分發揮我區自然風光遼闊壯美、民族文化獨具特色的優勢,學習借鑒貴州省“農業嘉年華”的經驗,打造自有品牌,推動農村牧區特色旅游的發展,帶動農村牧區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就業,擴寬農牧民增收渠道。
(三)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力度
目前,我區農牧民工轉移就業、化解過剩產能職工安置、產業升級高素質人才匱乏等問題較為突出。為夯實開發技能人才資源的基礎,促進我區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建議要整合優化政府、院校、企業與社會組織等各類資源,建設一批實用性強、特色突出、定位準確的公共實訓基地。要綜合考慮地方資源稟賦與產業發展特點,既立足當前現實需要又兼顧經濟發展、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需要,力求做到定位準確、特色突出、規模適度、務求實效。貴州省軌道實訓基地的建設在整合教學與培訓資源,滿足地方軌道交通發展需要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我們學習。
(四)提高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收入水平
近年來,我區機關事業單位職工收入水平穩步提升,但由于津貼補貼項目少、額度低,區直駐呼機關在職職工年人均工資呈現“兩低”現象。一是低于全國其他30個省會城市。二是低于12個盟市工資收入水平。干部職工要求提高工資水平的呼聲越來越高,自治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多次提出提高區直駐呼機關工資水平的建議和提案。
通過學習調研,建議研究考慮提高區直駐呼機關工資收入。一是完善考核獎勵政策。我區從2004年起,對優秀領導干部進行物質獎勵,并實行一年一獎的辦法。此項政策2013年暫緩執行。建議學習借鑒云南、貴州及其他省市的做法,繼續實施考核獎勵制度,并進一步完善考核獎勵政策,調整發放范圍和發放標準,及時兌現考核獎金。二是完善民族團結進步獎。考慮2017年是自治區成立70周年大慶,為了讓廣大干部職工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激發工作熱情和獲得感,建議參照其他4個自治區的做法,進一步完善民族團結進步獎。三是進一步完善改革性津貼補貼。國家規定的改革性津貼補貼有住房提租補貼、物業費等8項,我區改革性補貼項目和水平全區不統一,盟市項目多、水平高,本級項目少、水平低,建議按國家現行明確的改革性津貼補貼項目,進一步完善我區改革性津貼補貼。
責任編輯: 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