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彬+++張軍
到2020年實現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的如期脫貧,已經成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短板,同時也是一個最突出的難題。因此,必須加速開展農村精準扶貧工作。通過政府的精準施策、社會組織的精準幫扶,切實提高農民的反貧困能力,繼而幫助農民實現精準脫貧。由于交通不便等發展條件限制和長期的“以農促工”發展方式,導致農村發展、脫貧面臨著發展信息不暢通、發展資源匱乏等難題。同時伴隨打工經濟發展、農民大量外流,又使得農村面臨發展主體不足的難題。而“互聯網+”的興起與發展,恰好能夠為農村解決這些問題提供機遇。具體說來,通過應用互聯網技術,落實“互聯網+農業”、“互聯網+教育”等發展戰略,能夠促進農村發展信息流通、發展資源集聚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一、“互聯網+”為農村精準扶貧提供的機遇
“互聯網+”戰略在農村的落地能夠切實幫助農村解決問題,繼而為農村精準扶貧提供機遇。因為“互聯網+”具有創新驅動以及連接一切等特征,因此極易改善行業或地區的發展環境。也就是說,“互聯網+”戰略在農村的實施,能夠有效改善農村的發展環境,優化農村精準扶貧的基礎條件。
首先,憑借互聯網技術、實施“互聯網+”戰略,能夠促進農村發展信息的流通,進而打破束縛農村發展的時空限制和“信息鴻溝”,切實有效地推進農村的精準扶貧工作。對農民來說,更多、更暢通的信息,不僅能夠幫助農民選擇更加質優價廉的農業生產資料,而且能夠幫助農民打通、擴大銷售渠道,實現務農收益的增加。甚至,部分農民可以直接利用成熟的電商平臺來發展“互聯網+農業”,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和產業化經營,提升務農收益,進而實現脫貧。此外,通過互聯網技術,也能夠促動農村用工信息的流通,幫助農民在本地區尋找就業機會,提高農民的務工收入,同時也有助于減少農民的“離土離鄉”,便于其照顧家庭的老弱病殘成員,而這一點也是推動農村精準扶貧的重要內容。對于政府和社會組織來說,可以更加精準地了解貧困地區的發展需要,然后投入相應的發展資源,實現精準幫扶,繼而幫助農民精準脫貧。
其次,“互聯網+”的實施能夠幫助農民享有更多更優質的公共服務,同時幫助農村培育發展人才,進而改進農村開展精準扶貧的基礎條件。一方面,我國農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遠遠低于城市居民,因為眾多公共服務資源往往聚集在城市。這一現狀不僅影響了農民的正常生產生活,而且也導致農村脫貧事業進展緩慢。以每千人口擁有的衛生技術人員為例,就可以看出農民享有公共服務的稀缺。2005年,城市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為5.82人,農村僅為2.69人,比城市少3.13人;而到2014年時,城市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為9.7人,農村僅為3.77人,比城市少5.93人。由于我國農村幅員遼闊、農民數量眾多,單純依靠增加農村公共服務的投入總量來改善農民享有公共服務的情況是不現實的,不僅實施難度較大,而且也不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借助“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等新型公共服務的提供方式,能夠打破時空限制和總量需求困境,實現農村公共服務資源投入的精準化,進而相應地幫助農民享有更多更優質的公共服務。此外,伴隨打工經濟的發展,農村人口加速離開農村,農村各方面事業都陷入了空心化的狀態,農村發展環境不斷惡化,同時也陷入了人力資本空心化的局面。這嚴重阻礙了農村的持續發展和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通過實施“互聯網+教育”、“互聯網+培訓”等發展戰略,能夠為農村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人才的培養創造良好條件,幫助農村儲備充足的持續發展動力。同時,也能為農村培育更多的脫貧發展主體和脫貧人才,而依賴這一群體,能夠卓有成效地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在農村的承接、落實。
二、“互聯網+”下開展農村精準扶貧的路徑
如前所述,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戰略在農村的實施,能夠為農村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提供良好機遇。具體說來,在“互聯網+”背景下開展農村精準扶貧的路徑主要有:一是依托互聯網,制定“互聯網+農村”的整體發展戰略;二是實施“互聯網+發展信息”戰略,幫助農村實現信息暢通和資源集聚;三是加速開展“互聯網+農業”工作,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提升農民的經濟收入;四是利用“互聯網+教育”等培養方式,幫助農村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人才,提升農村人力資本水平,為開展農村精準扶貧提供智力支撐。
(一)以“互聯網+農村”促發展、謀脫貧
隨著農村網民數量的增加和農村互聯網硬件條件的改善,農村已經能夠較為順利地連入互聯網世界。在此背景下,農村已經面臨一個更加寬廣的發展環境,在此背景下,急需幫助農村完成“互聯網+農村”的頂層設計,進而有效促進農村發展和脫貧工作的開展。就當前現狀而言,在農村開展電子商務,不僅有利于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而且也能為農村發展提供更多的機遇。事實上,農村電子商務在我國發展迅速,已經出現了眾多的“淘寶村”、“電子商務村”,初步實現了某些產業或產品的地域集聚,不僅已經幫助很多農民實現了脫貧致富,而且還能夠充分實現規模經濟效應。
(二)以“互聯網+發展信息”實現信息暢通、資源集聚
信息不暢通和發展資源稀缺嚴重阻礙著農村發展和脫貧目標的實現。而當前,通過實施“互聯網+發展信息”戰略有助于解決這一問題。具體說來,一是依托互聯網技術和平臺,幫助農村建立信息集散平臺。通過專業技術手段,實現農業生產、勞動用工等信息的科學歸類和有效傳播。而農村發展信息的聚集傳播,不僅有助于農民掌握充足的農業生產信息,而且能夠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二是通過互聯網技術的支持,收集、發布農村發展的資源需求。政府和社會組織能夠根據農村的發展需求,實現扶貧資源的精準投放。而這一點往往關系到農村精準扶貧的成功與否。
(三)以“互聯網+農業”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推動現代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是開展農村精準扶貧的基礎工作,而借助于“互聯網+農業”戰略的落實,能夠有效促進現代農業經濟發展。首先,建立“互聯網+農業技術”的推廣體系,幫助農民實現科學種植養殖,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的同時,有效提高務農收益。具體說來,應該用互聯網技術來完善增強當前農村較為薄弱的農業生產技術推廣體系。其次,“互聯網+農業”的興起也為訂單式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通過互聯網,實現農民與客戶需求的精準對接,進而快速發展訂單式農業,有效改變農產品市場供應不足和供應過量的局面。
(四)以“互聯網+教育”培育農村發展人才
發展人才匱乏,是農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一大難題。結合農村實際,應該積極開展“互聯網+教育”來培育農村發展人才。依托互聯網技術和平臺,推動遠程教育以及在線課堂等教育形式在農村的使用和推廣,有效促進農村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發展。一方面,通過農業生產技術專家和管理專家的遠程教學和示范演示,不僅能夠激發農民的學習熱情,而且有助于農民更加直觀形象地學習農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另一方面,借助“互聯網+教育”,農民不僅能夠接受在線講授,而且能夠與教師進行及時的溝通交流,便于更加有效地解決農民的疑難困惑??傊?,發展“互聯網+教育”,能夠為農村培養充足的新型農民和發展人才,繼而為農村精準扶貧的開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重慶市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精準扶貧中地方政府行為邏輯研究”:CYS1611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1.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