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朦
摘 要:《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品之一,在這部作品中,魯迅為讀者刻畫了阿Q這個形象的人物,并應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法,《阿Q正傳》的成功與心理描寫是密切相關的,本文主要針對《阿Q正傳》的心理描寫藝術進行分析。
關鍵詞:《阿Q正傳》;心理描寫藝術;分析
心理描寫是刻畫人物的主要手段之一,心理描寫手法可以挖掘出人物的內心深處,將人物細膩的情感世界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在《阿Q正傳》中,魯迅就針對阿Q的性格與形象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將其復雜的情感與精神面貌刻畫給讀者。作品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高度贊揚, 一方面與魯迅先生深邃的思想、犀利的目光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與迅先生高超的藝術手法密切相關。本文試就阿 Q 性格的塑造手法作一分析。
一、向往革命時的心理描寫
在革命的風聲傳來之后,阿Q的性格產生了突出的變化,看到城市的舉人老爺對革命“聞風喪膽”之后,阿Q對革命產生了神往心理,魯迅將阿Q的心理變化詳細的描寫出來,集中反映了阿Q心態的變化。阿Q之所以渴望革命,是由于其長期受到地主階級的壓迫,他希望利用革命來改變自己的地位,這正是一個貧苦農民意識的覺醒。但是,由于自身階級的限制,阿Q的革命有著一定的局限性,在他的想象中,革命黨都是拿著洋炮、炸彈、鋼鞭,他對于革命的幻想,就是停留在討老婆、搶東西上,這不僅是阿Q心中的革命,也是當時很多農民階級心中的革命。他雖然想站起來,但是卻缺乏思想上的覺醒,他的革命中摻雜了太多的封建意識。阿Q不明白革命的本質,他的革命觀模糊又可笑,魯迅通過阿Q革命的心理描寫揭示了他性格中的積極與消極因素,對于這種革命思想,魯迅自然是不滿的。
二、投靠革命前的心理描寫
面對著殘酷的世界,阿Q的革命美夢很快破碎,在他幻想的時候,他的敵人已經開始行動,甚至篡奪了政權,并在未莊掀起了盤辮子的風氣。阿Q也開始學習“盤辮子”,對于阿Q此時的心理活動,魯迅也進行了詳細的描寫,讓讀者看到了阿Q此時心理過程的變化,他向往革命,在他的心中,只要盤起辮子,自己就成為了革命黨,因此,認認真真的像模像樣的去學習。然而,可悲的時,阿Q根本沒有搞清楚當時的革命形勢,他認為敵人是革命派,跟著敵人的腳步,在遇到冷遇之后,阿Q將自己的不滿發泄到小D身上,他敵友不分,十分的可笑。阿Q對于革命是有所追求的,但是他的行為又極為幼稚,甚至敵我不分,誤認為洋鬼子是革命黨人,假意哀求洋鬼子來達到革命目的,這無疑是自取滅亡。魯迅通過對阿Q這種愚蠢心態的描寫不僅讓作品中具有喜劇性,還為讀者展示出阿Q的靈魂,這種錯誤的思想注定阿Q的結局是以悲劇收場。
三、革命破滅后的心理描寫
在洋鬼子不準阿Q革命后,阿Q感到自己的革命愿望已經完全幻滅,以往所有的希望和抱負都不復存在,他開始陷入到痛苦中,為了報仇,他將自己的痛苦發泄到了辮子上,想立刻放下辮子,但是喝酒以后,他慢慢的高興起來,放棄了這種心理。這種自我暗示法是阿Q轉移痛苦的精神勝利法,利用精神上的撫慰來解脫自己的心靈。后來,趙家被哄搶,他的革命藍圖又重現在腦海中,然而自己的理想卻有一次破滅,此時,阿Q又用精神安慰法來寬慰自己,并利用統治階級的思想來發泄仇恨,殊不知卻將自己的姓名賠了進去。從本質上看,
又是由“精神勝利法”一線貫穿的, 這又是不變的。阿 Q 對革命黨的印象也是這樣的,當革命高潮到來時, 他的頭腦里就出現了威武雄壯的“白盔白甲”,當革命處于低潮時,他的腦海里就呈現出“白盔白甲的碎片”, 這是變動的,但他向往革命以后, 始終想到“白盔白甲”, 直到抓進城里殺頭, 他還表明要“投”(革命黨),這又是不變的。由此出發,魯迅先生曾斷言:“中國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會做的。”變的要素更多地體現了人物的心理個性,不變的要素更多地體現了人物的心理共性。
在《阿Q正傳》中,魯迅應用了藝術性的表達手法解釋了阿Q的心理特點,為讀者描述了革命的必然意義,也說明了當時革命的種種局限。阿Q是可悲的,他封建的思想觀念與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地位矛盾對立,這也是造成他命運悲劇的主要誘因。阿Q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正是通過心理描寫來達到的,阿Q的精神勝利法表現了國民的劣根性,且這種劣根性是很難消除的。在《阿Q正傳》發表之后,很多人都從阿Q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可見阿Q心理內涵的廣泛。
參考文獻:
[1] 李自國,肖海濤. 淺析《阿Q正傳》文題相悖的反諷意味[J]. 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 2009(02).
[2] 郭慶杰. 由阿Q人物形象分析《阿Q正傳》的悲與喜[J]. 安陽工學院學報. 2009(03).
[3] 于小植. 《阿Q正傳》的修辭敘事及其深層寓意[J]. 社會科學戰線. 2009(05).
[4] 常麗納. 另類視角解讀《阿Q正傳》[J]. 文學教育(上). 2009(09).
[5] 李文娟. 淺析《阿Q正傳》中的精神勝利法[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