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杰
摘 要:本文針對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從高職的培養目標和對高職人才知識結構的需求出發,進行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模式的改革,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水平,對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9-013-01
學生學習本課程是為了培養自身的計算機應用意識和能力,以適應將來學習和工作的需要,因此,教學應更多地從應用的角度出發,講授有關的原理、概念和基本知識,使學生能熟練操作使用計算機。我們大力改進教學方法和教育技術,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且各種方法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來確保教學效果。所以,深化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改革,必須首先從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改革入手。[1]
一、強化計算機實踐教學
計算機基礎課是高校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必修課,是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除了上好理論課外,上機實踐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如何上好實驗課是一個值得深思的重要問題。實踐教學就是利用計算機實踐性強的學科特點,根據學生好動的性格特征,讓學生在課堂中操作計算機,通過不斷的實踐,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既掌握了知識,又提高了操作技能,使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消除學習計算機的神秘感。一些學生對電腦有一種神秘感,認為電腦是高科技,學習電腦很難。采用實踐教學法,可以使他們明白,電腦不過是受人控制的機器而已,電腦的操作也是非常簡單的。這樣,他們就很自然地走近了電腦。計算機教學非常重視實踐教學。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的錯誤、疑點當堂就能解決。
由于地區差異、學校差異和學生基礎差異,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一部分常用計算機上網和玩游戲的學生認為自己已經會用計算機了,覺得沒必要學習專業課程或者學習不夠投入;而一部分從未接觸或很少接觸過計算機的學生卻感覺這門課深奧難懂,在實踐教學中進行個體化教學,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安排不同難度的教學任務。有基礎的學生可以學習得更深入,而基礎弱的學生可以循序漸進地從基本內容開始學。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對每個學生的每一點進步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及時的表揚。
計算機實踐教學的整個教學過程在機房進行。教師上課前要認真分析教材,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教師能統一控制學生機,學生練習時才開放學生用機。這種模式具有實效性,學生可以及時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學過程是雙向的。
二、以現代教育技術為平臺,采用先進的教學方式,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課堂教學
利用計算機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具有圖、文、聲、像同步,三維動畫演示、模擬實物形成過程等特點,把多媒體課件應用于課堂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渲染教學氣氛,還能有效地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計算機應用基礎》中,Windows、word、Excel等都是面向用戶的圖形界面,靠傳統教學手段“黑板+粉筆”,學生很難掌握。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室和自制的多媒體課件,可以很清楚的講解操作過程,實現了操作過程的可視化。
多媒體教學使教學過程形象、生動。多媒體以其生動的圖像、聲音等效果贏得了教師的歡迎。在多媒體電子教室進行教學,可使學生手、腦、眼、耳并用,使學生有新穎感、直觀感,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例如,講解硬件課時,由于硬件的發展日新月異,學校里看不到最新的CPU、內存條、主板、顯示器等硬件設備,教師將收集的最新的硬件設備素材制作成多媒體課件,給學生演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根據實際需要,有時在多媒體教室上課,有時在機房練習。以Word基本操作為例, 教師可以先在有大屏幕投影儀的多媒體教室上課,將Word的基本操作方法講解并演示。第二課時,給學生安排學習任務,讓他們上機完成。這樣一來,在第一節課上,學生通過聽、看,基本掌握Word的基本操作方法;第二課時,通過自己實踐,進行鞏固學習。教學過程既集中又個別,教師傳授了知識,在練習課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練習。
三、利用網絡資源輔助教學
網絡技術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方式,突破了時間、空間對傳統教育方式的限制,為利用網絡資源組織教學提供了物質保障。我們利用校園網將一部分教學活動放到網上進行,在網上的教學活動內容分為四大模塊:教師工作區、學生學習區、BBS論壇、教學材料。教師工作區用來管理學生成績、發布教學信息、布置作業、批改作業等;學生學習區有教師自制的教學課件、新的技術知識、做作業、提問題等;BBS論壇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學習經驗和思想的場所,學生可以在此發表自己對某個問題的見解;教學材料主要是提供本專業課程的課程大綱與要求等。利用網絡輔助教學,為學生學習和復習提供了方便。[2]
四、小結
實踐表明,先進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短時間內迅速掌握了本課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應用,激發了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熱愛,為學生學習計算機后續課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性學習改變了傳統教學中以教師、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其自學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力,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了學生的研究精神和創新能力。[3]
參考文獻:
[1] 冉崇善.對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的探索與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4,12.
[2] 楊青雷.對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菏澤學院學報,2007(5):132~133.
[3] 尹志軍.關于高校計算機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