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鳳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03-000-01
摘要 在當今經濟大發展、文化大繁榮、信息透明化的背景下,一些家族式、塌方式腐敗案件逐一浮出水面,少數誠信缺失、善惡不分、見利忘義以及“四風”等問題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法律的嚴懲。究其原因與家風不正有關系。因此,要想建立一個清廉文明的社會環境,必須樹立清廉的好家風,才能廉潔齊家,更好的筑牢廉政根基,真正做到克儉于家、克勤于邦。
關鍵詞家風廉政傳承興邦
回望歷史,家風文化在中華文明中源遠流長。《誡子規》中“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告誡世人要摒棄浮躁,淡泊名利;《顏氏家訓》中“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教導我們要擇善交友;《朱子家訓》中“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教誨我們要懂得勤儉、學會感恩。而忠孝仁義、勤儉持家、清廉為人、清白傳家的優良傳統家風倍受后人傳頌。
子曰:“里仁為美。”認為子女成長與周圍文化道德環境有關,父母應當“居必擇鄰”,對孩子交友應予以指導。父母的生活經驗足以指導子輩的行為,并為其行為負責。父母理應以身作則,當好表率,做好模范。
家庭教育有別于課堂教育,它憑借親情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對子女起到潤物細無聲、日用而不覺的感化作用。在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中,“家”具有獨特的地位,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精神紐帶,所謂“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一代偉人毛澤東有“家風三原則”、周恩來有“十條家規”、習仲勛“勤儉持家、低調做人”的家訓……這些嚴的家規不僅彰顯了共產黨人特有的風骨,也為黨員干部樹立了榜樣。
周恩來力行“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侵蝕,是多么難能可貴的革命品質。而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劉鐵男在正與邪、利與義、公與私、情與法的博弈中,被庸俗、腐朽的價值觀引向不歸路,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蘇榮及其家族以賣官鬻爵,巧取豪奪,誤黨毀業的行為,給社會造成了順毛驢、逆淘汰的示范和傳導效應,敗壞了黨風政風、帶壞了民風,說明了“世路無如貪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對黨員領導干部而言,家風正,則作風淳,為廉潔奉公提供精神支撐;家風不正、家教不嚴,會在遠近親屬間形成惡性循環,最終滑向腐敗、犯罪的深淵、觸犯法治底線,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
古有“君子教子,遵之以道。茍得錢財,不如正己立明。”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風文化建設。從曝光的一些腐敗案例來看,其根源普遍在于家風不正、家教不嚴。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是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要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傳承中華民族艱苦樸素、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的光榮傳統,倡導忠誠、責任、感恩、奉獻的美德,在家庭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讓中國四億多家庭支撐起十三億多人的社會好風氣。
經營好家庭、涵養好家教、維護好家風,是每一名黨員領導干部的必修課。只有立正身、講原則、守紀律、拒腐蝕,形成一級帶一級、一級抓一級的示范效應,才能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繼承和弘揚好革命前輩的好家風。個人是小家,社會是大家。習總書記強調“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家風好,子女教育得好,社會風氣好才有基礎。”如果濫用權力,那就無異于“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那些以“是否幫兒子”為標準提拔干部、以“要做人上人、學會走捷徑”的從政和教子之道大不可取。“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
“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舔犢之情人皆有之,但執政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黨的領導干部,尤其是黨的各級干部,絕不能為子女以權謀私。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兒女是父母的影子。而在公眾熱切呼喚社會公平、司法公正,翹首期盼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今天,各位先輩的家風不正是黨員領導干部“正衣冠”的一面鏡子嗎?
身處和平年代的幸福嬌子,更要深入學習中國共產黨的成長史,銘記黨的艱難歷程。毛澤東把留蘇回國的毛岸英送到農村工廠接地氣;劉少奇讓讀大學的劉愛琴坐電車或公交回家;李先念厲斥孩子誰要經商,打斷你們的腿……先輩們“一身正氣沖天地,兩袖清風鑒古今”的清廉家風,是對家人最好的饋贈,“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的純正家風,也是對黨的領導干部最好保護。正是這些家規、家訓,才驗證了共產黨人特有的錚錚鐵骨,也是饋贈后人的一筆寶貴財富。我們深處福境,豈忘“二萬五千里長征”和“炮火連天”的艱難歲月?我們只有心懷憂患方能防微杜漸,才能繼承好先輩們的優良家風和清廉作風。
清白持家、簡樸本分、為民奉獻的家風,體現了幾代共產黨員艱苦樸素、清白從政、為民奉獻的優良作風,是我們先進性黨建的寶貴精神財富。全面從嚴治黨,應當把這些優良傳統繼承好、發揚好,讓好家風成為我們黨永不褪色的“傳家寶”。巍巍中華,良好家風一脈相承,照亮了每個人的心靈世界。通過制度的指引、黨員干部的自覺,相信良好的家風定能薪火相傳,清廉之風定能吹遍神州大地興我中華!
參考文獻:
[1] 論語·里仁第四.
[2] 曾子.大學.
[3] 司馬光.家范·卷三父母/父/母.
[4] 宋.朱熹世路無如貪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
[5] 宋朝·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6] 清.劉蓉.習慣說.
[7] 顏之推.顏氏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