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玥 毛嘉宇
中圖分類號:F244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03-000-01
概要新時期下,緊密圍繞“提高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擴大團的有效覆蓋面”兩大戰略性課題,根據團中央提出的加強微信體系建設工作要求,通過搭建形式多樣的新媒體平臺,實現新媒體對各級團組織的覆蓋,為做好共青團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新媒體新時期共青團
一、存在問題
(一)組織建設不健全導致基礎覆蓋不全面
(1)傳統的共青團組織大活動搞不起、小活動不新穎,青年群眾基礎逐漸喪失。(2)傳統的共青團組織在雙推優、創新創效等方面發揮作用的方式和方法跟不上企業發展需求,逐漸弱化了其人力資源輔助開發職能,在青年成長成才方面話語權逐漸喪失。(3)傳統的思維和活動方式,使得共青團組織在企業任務攻堅克難中發揮作用不明顯,趨于形式主義,喪失了部分基層一線黨政的支持和理解。
(二)青年時代性的心理特征對傳統的共青團工作產生抵觸心理
(1)80、90后青年作為具有鮮明特征的群體,既是單位發展的基石,也是創新開拓的主體,但政治意識淡薄、缺乏理性和全面客觀的思維方法,盲從、自以為是等心理特征在工作中表現突出。(2)部分單位對青年職工“重引進,輕管理;重使用,輕培養;重應急,輕規劃”,不能有針對性幫助他們對自身的成長進步和個人事業的發展做出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和管理,青年對單位的信任度或者說依賴度降低。(3)行業競爭、科研成本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職工收入達不到心理預期;科研任務的量級變化、青年職工高負荷工作,在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追求個性、自我意識強烈的青年人對活動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傳統的共青團活動的組織形式不能滿足新時代青年的心理及精神需求。
二、成因分析
(一)社會發展逐漸多元
隨著信息革命浪潮的涌進,網絡平臺成為青年的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工具和交往平臺,從而打破了需要在物理空間內接觸的傳統限制,在虛擬空間中形成基于全新交往方式的青年社會組織模式,給團組織對青年的有效覆蓋帶來了新問題、新挑戰和新機遇。
(二)青年特征逐漸多樣
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使社會成員與職業單位之間的關系就由原來的依附性向契約性轉變,青年人更為直接的受到這一變化影響,逐漸呈現出單位化、契約化、自組織化、個體散等多種形式。
(三)團組織轉型緩慢
青年更多在市場中獲取所需資源,共青團組織資源對團員青年的動員和約束力相應減弱。同時,在政府、市場和社會組織資源的供給體系中,團組織沒有固定、明確的職責帶來的資源保障,團組織的傳統工作方式更多是自上而下的層級動員,運作方式容易行政化、機關化,與目前社會自下而上、社會成員自主性參與不適應,團組織面對社會和社會中的青年日新月異的變化,還沒有探索出更加專業的工作方法,還沒有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組織體系
三、應用策略
在當前形勢下,新媒體已經成為聯系和組織青年的重要手臂、引導青年的重要陣地、服務青年的重要平臺、共青團組織體系高效運轉的重要載體。團組織的影響力有多大,首先取決于我們的覆蓋面有多廣。
(一)微信體系服務與教育相結合,引領青年思想方向
開展微信體系建設是團的十八大以來應用新媒體聯系、服務、引導青年,努力做好新時期共青團工作的有益探索。
在教育引導作用發揮方面:在利用新媒體開展青年思想教育引導工作,重要的是要把握共青團組織的政治性特點,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和引導青年,以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熏陶青年,引導青年思想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團組織開設的微博、微信公眾號、論壇等應有鮮明的主題和明確的內容,而且主題要緊扣時代發展的步伐弘揚主旋律,緊密圍繞中心任務,反映青年的切實需求,滿足青年興趣愛好。
在服務支持作用發揮方面:通過在各級團組織建立微信群,以線上傾聽吐嘈、收集需求,線下開展活動形式覆蓋。在此基礎上,分團委、各支部建立各級團組織微信群,初步構成金字塔型的新媒體網絡,使信息能夠及時有效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傳遞,這也是共青團組織的服務和青年的需求最大程度的實現無縫對接。
(二)形式多樣線上新媒體活動,筑牢青年群眾基礎
活動是共青團的生命力,要敢于打破傳統的活動組織模式,以鮮活時尚的方式提升活動的吸引力。要結合當前青年群體聚集的特點,增加活動的頻率,擴大團工作的有效覆蓋,在活動中體現引導和服務青年的根本要求。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還要突出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善于抓住時代脈搏,發揮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優勢,注入靈活、時尚的元素,增強活動對青年的吸引力,進一步激發基層團組織的號召力和戰斗力,使團的活動更好地圍繞黨政中心,切合青年需求,促進團組織改革創新和青春力量的凝聚。
(三)活動立體圍繞企業和青年需求,提升組織內外的影響力
新媒體線上活動如火如荼推進的同時,深入剖析企業青年的實際特征,借助新媒體平臺開展微電影、微場景等創作,通過新時代的媒體視角提升企業形象方面也是有益并且取得實效的嘗試,使共青團工作成效再次高調的出現在各級領導的視野中。青年及青年社會組織多元多樣,大多數都兼有多重特點,新時期團的工作更要堅持青年在哪里,團組織就建在哪里,團的工作就做到哪里的原則,不論是樞紐型組織建設還是網格化組織模式,都應該加強統籌協調,共同推進,努力實現對青年的及時覆蓋、廣泛覆蓋,即使多重覆蓋也堅決不留組織空白。同時,還要不斷增強團組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構建起青年認同和信任的樞紐型團組織。通過努力,力爭實現共青團在新媒體領域不僅有陣地、建隊伍、發聲音,而且重內容、出影響、見效果,從而做好新時期下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