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迪明
中圖分類號:TM1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03-000-01
摘 要 現代核電廠工作的開展離不開數字化控制系統的參與,隨著數字化控制系統的應用,改變了人因可靠性情境變化與操作者認知行為,節省了大量成本,促進了核電廠經濟效益增長,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問題,容易造成失誤?;诖?,本文將重點研究核電廠數字化控制系統中人因失誤與可靠性問題。
關鍵詞 核電廠 數字化控制系統 人因失誤 可靠性
人因可靠性是概率安全評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能夠影響到概率安全精度,但現有分析技術卻還存在一定局限,無法應對新挑戰,針對這些情況就需要結合實際找出導致人因失誤的原因,并研究核電廠數字化控制系統可靠性。
一、核電廠數字化控制系統中的人因失誤概述
(一)人因失誤類型
在核電廠數字化控制系統中,人因失誤有多種類型,最常見的失誤分類有監視/發覺認知失誤、響應計劃認知失誤兩種,其中前者具有獲取信息與搜索信息的作用,多用于數據驅動監視,在這種監視作用下,如果信號發生變化,可以第一時間將情況反映給操作者。通常情況下,核電廠操作人員需要監視多種信息,但受操作員注意力與記憶力的限制,無法實現全面監視,這樣就出現了失誤。后者多出現在緊急狀態下,操作者經常會先識別目標,為更好的完成這一目標,通常會設計好多種方案,并對這些方案進行評估,將最優質的方案選取出來,然而,由于部分操作者并沒有嚴格按照相關規程處理,人因失誤也就在所難免,如響應計劃不完善等。
(二)人因失誤影響因素分析
導致人因失誤產生的因素有很多,常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技術系統因素。這種因素多受技術限制影響,在新舊技術交替階段,由于操作者對新技術要點掌握并不完善,更無法及時獲得精確信息,經常會出現認知錯誤,并帶來嚴重后果,如在控制回路階段,如果操作者沒有正確操作,將直接影響到數字化控制系統的正常運行。第二,任務因素。任務影響著人因可靠性,它往往也是影響人因最大的要素之一,由于傳統操作任務與現代操作任務存在一定差異,很容易出現操作效果不佳的情況,再加上部分操作者遇到問題易緊張,這樣就出現了人因失誤。第三,班組因素。由于核電廠數字化控制系統不間斷作業,為避免意外事件出現,就需要安排一定的班組人員管理,但數字化系統的應用使得班組成員等方面發生變化,如果班組人員配備不合理,人因失誤影響因素也會隨之出現。
二、核電廠數字化控制系統中人因可靠性分析
(一)組織錯誤層中的可靠性
核電廠屬于高危行業,組織因素是導致事故發生的首要因素。在人核電廠數字化控制系統人因失誤中,組織錯誤層是最主要的一部分,對于組織錯誤層來說,受多種因素影響,如安全文化,若核電廠沒有做好員工的安全教育,部分操作者會出現操作不良的態度,而導致這種情況產生的要素則與時間安排不合理等有一定關系,使得部分操作者出現盡早結束工作的心理。
(二)主控室情境中的可靠性
主控室是核電廠數字化控制系統中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容易出現事故的部分,為做好核電廠數字化控制系統設計,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做好人因可靠性分析。一般來講,在核電廠發生事故以后,主控室操作者需要按照相關規定開展工作,但由于數字化控制系統與常規系統并不相同,如果操作者缺乏經驗,就會作出錯誤判斷,所以,這時就需要提高操作者的可靠性,不僅要求其掌握足夠多的知識與技能,還要有一定的觀察能力,能夠承受一定的壓力,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人因失誤的出現。
(三)整合組織的可靠性
整合組織可靠性異常重要。在核電廠數字化控制系統中,一旦發生閥門泄漏等情況需要在第一時間維修,人因可靠性也需要被分析。在維修階段,維修者是否可以完成維修任務,多受知識、能力以及經驗等因素的影響,如果完成任務可用時間不足,將影響到維修狀況。同時,疲勞程度也是影響整合組織可靠性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這一階段需要不斷提升維修人員的綜合素質,強化整合組織可靠性,并控制好任務量,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核電廠數字化控制系統正常運行。
三、結語
通過以上研究得知,在核電廠數字化控制系統中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人因失誤,如果不能將導致失誤產生的要素徹底解決,很容易影響到核電廠數字化控制系統的安全運行,更會威脅到核電廠自身安全,因此,文章分析了核電廠數字化控制系統的人因可靠性,并提出了相應措施,希望能為相關人士帶來有效參考。
參考文獻:
[1] 戴立操,張力,李鵬程,等.核電廠DCS人因失誤研究[J].工業工程與管理,2014.02:116-119.
[2] 李鵬程,張力,戴立操,等. 基于模擬機實驗的核電廠數字化主控室人因失誤辨識[J].原子能科學技術,2014.11:2085-2093.
[3] 李鵬程,張力,戴立操,等.核電廠數字化人-機界面特征對人因失誤的影響研究[J].核動力工程,2011.01:48-52.
[4] 鄒萍萍,張力,蔣建軍.數字化控制系統人機交互的復雜性對人因失誤的影響研究[N].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5: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