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晉
中圖分類號:TM1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03-000-01
摘 要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我國的核電產業的發展速度也在不斷的提升,當下核電機組在運行的過程中,由于大型壓水堆核電機組的失磁現象,經常會引發跳閘事故,對于核電站的電網安全性的有效保障構成了極大的威脅。為了實現發核電機組運行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的有效保障,本文開展失磁動態特性以及機理研究,介紹了此次研究的重要性,分析了相關故障的解決方案,旨在為相關人士提供參考。
關鍵詞 大型壓水堆核電機組 失磁動態特性 機理研究
社會的發展使得人們對于電力能源的需求度也在不斷的提升,在這種情況下核電站的工作量也隨之快速的增長。大型壓水堆核電機組失磁故障的發生,會使得核電站在運行過程中損失大量的負荷,進而引發滿載跳閘事故,不僅妨礙了核電站的正常運行,還存在著引發大型安全事故的風險,開展大型壓水堆核電機組失磁動態特性及機理研究,提出相關的故障排除方案,可以有效的提升核電站的各項工作的開展所具有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一、開展大型壓水堆核電機組失磁動態特性及機理研究的重要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和社會生產力的提升,社會對于電力能源的需求度也在不斷的提升。核電站的核電機組的容量較高,使得核電廠以及電網的安全性的有效保障產生了較大障礙,同時失磁現象的產生,更使得核電站的運行達到安全性運行要求的難度較高。開展大型壓水堆核電機組失磁動態特性及機理研究,研究核電機組失磁動態問題以及電網的穩定性的有效保障方式問題,可以實現核電站的運行以及電網的運行和電力的供應的穩定性的有效提升,進而使得我國的核電產業獲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加光明的發展前景,為我國社會和經濟的良好發展奠定了穩定的基礎和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由此可知開展大型壓水堆核電機組失磁動態特性及機理研究具有其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二、大型壓水堆核電機組失磁動態特性和機理研究研究
當核電站的核電機組出現失磁現象時,根據引發失磁現象的原因的不同,主要可以將核電機組失磁動態特性分為直接斷路失磁和經滅磁電阻閉合斷路失磁兩種。
當核電站的核電機組發生失磁現象時,會立即的發生跳閘停止運行的情況,同時核電機組的汽輪裝置的運行速率也會逐步的降低,跳閘現象的產生會使得核電機組經常起停,進而導致核電機組和電網的應用壽命被大幅度的縮短。
針對于大型壓水堆核電機組失磁動態特性,當核電機組出現直接斷路失磁和經滅磁電阻閉合斷路失磁現象時,應當及時的下調核電機組的運行頻率,盡可能的縮短核反應堆反應速率與汽輪機運行速率之間所存在的差值,進而有效的降低電網以及核電機組的故障損耗。
三、大型壓水堆核電機組失磁故障發生的解決方案
為了實現大型壓水堆核電機組失磁故障問題的更加具有針對性的解決,建立大型壓水核電機組的直接斷路失磁和經滅磁電阻閉合斷路失磁故障模型,通過研究兩種模型在發生故障的情況下對于其核電機組的損耗狀況可知,起電網的實際功率遠遠的高于其額定功率模式引發故障的最為直接的原因之一。針對于這一問題,可以通過調節核反應堆的原料的溫度、蒸汽發生器的蒸汽溫度以及核電機組的整體電壓,實現核電站的運行以及電網的運行和電力的供應的穩定性的有效提升,可以實現電網的安全性的進一步有效的保障。
同時為了排除大型壓水堆核電機組失磁故障,在應用大型壓水堆核電機組開展核電發電工作的過程中,也應當及時的調節串聯校正環節實踐確保其為常數數額,增加功率放大效應實現功率的穩定調整。并且在大型壓水堆核電機組的運行機理中設定補償度反饋設置,進而在核電機組發生故障后能夠及時的實現信息的回饋。建立交流電磁機組電流中樞反應系統,有方向性的調節的電磁機組的電壓上限。進而可以實現大型壓水堆核電機組失磁故障的有效排除,確保了壓水堆核電機組的運行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四、結語
開展大型壓水堆核電機組失磁動態特性及機理研究,首先應當明確探究大型壓水堆核電機組失磁動態特性及機理所存在的重要意義,進而進一步的分析和思考大型壓水堆核電機組失磁動態特性和機理所引發的核電站安全性問題以及問題的具體解決方案。大型壓水堆核電機組的失磁現象所引發跳閘事故的有效避免,可以實現核電站以及電網的運行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 孫文濤,劉滌塵,趙潔大型壓水堆核電機組失磁動態特性及機理研究[N].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4.10:1538-1545.
[2] 趙潔,劉滌塵,歐陽利平大型壓水堆核電機組與電網相互影響機制的研究[N].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2.01:64-70+17.
[3] 吳國旸,宋新立,仲悟之.大型壓水堆核電機組建模研究[J].電力科學與技術學報,2012.02:31-36.
[4] 張學糧,范巖成,王春陽,周國正.核電站在役檢查信息化管理平臺研究及應用[A].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電力信息化專業委員會、國網信息通信有限公司.2013電力行業信息化年會論文集[C].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電力信息化專業委員會、國網信息通信有限公司,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