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英
數學新課標指出:無論從數學的產生還是從數學的發展來看,數學與生活都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只要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增強用數學的意識,就能夠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愛好數學的信心,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才能夠真正被激發,如此獲得的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才能真正被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一、創設情境,主動學習
1.模擬再現生活情境。 教材起一個教什么學什么的作用,具體怎樣解決問題我們可以另做處理或根據教材內容模擬生活情境,創設運用數學以條件或者由生活問題導入數學知識的學習。如在教學《人民幣的認識》時,我在課堂上就模擬了一個到商店購物的情境,讓學生在虛擬的生活情境中,通過參與購物活動初步體會到人民幣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并知道愛護人民幣。
2.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熱情,加強對抽象內容的認識和理解。例如在教學《9+4=13》時,我就讓學生各抒己見,說說自己是怎樣算出來的,當學生說到9+1=10,10+3=13這一方法時,我就讓學生用小棒擺一擺,以此理解湊十法。
3.創設童話故事情境。 愛聽故事是兒童的天性,在教學中講數學故事,結合兒童的認知特點,會調動兒童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如教學《比多少》,根據教材提供的資源把它變為童話故事,在課堂上邊出示主題圖邊講故事小豬幫小兔蓋房子,這樣從有趣的童話故事或美麗的情境中引出數學問題,不但讓孩子們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加強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了孩子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事物,而且展示了數學知識的魅力。
二、轉變觀念,突破框框
重組教材內容,把分散在不同章節的相同或相近內容的幾個知識點,根據創新教育的需要和學生實際情況重新組合后,同時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學習研究用節約下來的時間,去發現問題,討論問題,以此淡化技能,培養意識和能力。例如《20以內的進位加法》,教材先安排了9加幾 8,7,6加幾,5,4,3,2加幾等內容,我在教學活動中直接創設一個問題情境,把這幾個內容融在一起由學生討論、探究、比較,取得了各種不同的算法,重點關注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淡化技能的強化訓練。
三、給孩子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
從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孩子在真實有趣的情境中,親身經歷,體驗數學知識形成的全過程,每個教學環節都給孩子提供大量主動探索,體驗,領悟與創造的時間與空間。如教學《左右》時,讓同座的孩子互相看一看,找一找,說一說,摸一摸自己肢體的左右,跟著音樂節奏做一做,擺一擺,讓孩子親歷這些活動,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驗成功的快樂,體驗了數學知識的有用性,激發了學習興趣,提高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數學需要生活,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培養應用意識,這可以使得即使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理解數學中那些最基礎的原理,而優等生在應用中不斷加深這種理解并由此產生不竭的興趣,把有限的課堂引向無限的探索,這必然真正調動起孩子們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培養了孩子們的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