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瑗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9-094-01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在總目標中提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發展創新意識。這就明確的告訴我們現在的小學數學教學不僅只是單純地教給學生數字知識,更應側重對于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通過思想方法的滲透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日本的數學教育家米山國藏先生也說過:“在學校學的數學知識,進入社會后不到一兩年就忘掉了,然而那種銘刻于頭腦中的數學精神和數學思維方法卻長期地在他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發揮著作用。”由此可見,數學思想方法是何等重要。而轉化思想是數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解決數學問題的重要策略。也是數學學習和解決問題常用的思想方法,轉化思想的實質就是通過變換問題的形式,把未解決的復雜問題歸結到已經解決的或簡單的熟悉的問題中去,從而解決原來的問題。
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更有效地突出轉化思想方法,讓學生在知識、能力、思想方法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現結合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組合圖形的面積》一課教學,談談轉化思想方法的應用與感悟。
1、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為轉化思想的訓練奠定基礎
簡單而言,轉化思想就是將復雜問題轉化為簡單問題,將未知知識轉化為已知知識,因此教師在學生轉化思想的訓練中必須重視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只有基礎知識掌握了,學生才知道應該將復雜的問題轉為何種知識。所以在上課開始我先出示一組圖片:
問:這些圖形你們都認識嗎?那你知道怎樣來計算它們的面積嗎?通過學生的回答最后總結:這些是我們平常所學習的最簡單、最基本的圖形,我們把它們稱之為最簡單的基本圖形。
2、巧設情境,培養學生的轉化意識
隨之出示三個組合圖形:
問:這些圖形像什么?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你能找到嗎?誰能說說是由那些基本圖形組成的?有前面復習舊知的鋪墊同學們很容易就能發現它們共同的特點是都是由基本圖形組合而成的。學生在說由哪些基本圖形組成時,我用課件進行基本圖形的分離演示。使學生更能直觀的感受組合圖形轉化為基本圖形的過程,進而喚醒學生原有認知中的轉化體驗,讓學生不知不覺地感悟轉化的策略,為新授打好基礎。然后小結并提出新的問題:由簡單的基本圖形組成的圖形叫組合圖形。那組合圖形的面積如何求呢?從而揭示課題。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具體運用中明晰轉化的思想方法
在新授部分因為前面對組合圖形轉化為基本圖形的鋪墊很到位,因此主要是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在出示課本的主題圖之后,先引導學生估一估,客廳的面積大約有多大?并和同桌交流。同學們很快得出可以看成長方形或正方形來估算,有的同學直接就進行了分割精算出了答案。這時再次強調剛才我們的估算方法還是把組合圖形轉化為基本圖形來估算的。接著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作業紙,想一想,算一算,智慧老人家客廳的面積有多大?在這里給學生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先進行獨立思考,再進行交流,照顧了大部分學生,避免了學優生的一枝獨秀,使所有的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并獲得更多的解題方法,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
最終在交流時學生呈現了6種方法:
我們把這6種進行了歸類,前四種為分割法,即分割成基本圖形,求面積之和。后兩種為添補法,求的是面積之差。接著我又出示了笑笑和機靈狗的方法:
引導學生認識到組合圖形轉化成基本圖形,應越少越好,而且轉化的基本圖形要能找到數據。學生在展示交流中呈現了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在探索交流中提升了轉化策略,增強了教學的有效性。
4、實際應用,解決問題,在生活中運用轉化策略
因為時間關系,在練習部分只能完成教材89頁第一題:計算中隊旗的面積。
學生很快用添補法完成了這道題。在總結全課時再次強調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就是將它轉化成基本圖形面積之和或差。并強調我們今天所用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叫轉化法,在我們以前的數學學習中我們用過,在以后的數學學習中我們更會頻繁的和它見面,希望大家能記住它,并能熟練的運用它解決我們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通過總結課堂學習的收獲,讓學生充分感受轉化思想的魅力所在。
總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任務,在新課改理念的領航下,我們的目光不僅僅聚焦在知識的獲得上,更應該注重學習方法的獲得上,幫助學生探索數學知識背后的道理,讓學生在數學思想方法的引領下,享受數學,感受數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