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珍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9-151-01
為貫徹新《綱要》關于“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發展”的精神,根據本縣自然教育資源,創設了富有農村特色的幼兒園,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大自然中的各種資源,創設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與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的幼兒園教育環境。
我園在長期的實踐探索中,努力挖掘周圍環境中的教育資源,把活動區延伸到園外的社會中,讓幼兒在大環境中自主愉悅的發展,真正體現了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活的鄉村教育教育要用活的環境。
從農村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獲得資源。我們從本地實際出發,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和社會資源來開展區角活動,既解決了資金不足的矛盾,又使活動區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一、利用自然環境資源開展區角活動
區角最大的功能是為幼兒提供了自主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活動區必須有多種活動材料,幼兒正是在擺弄與操作物質材料中認識世界的。農村的自然環境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開放性的活動材料,幼兒到大自然中去采摘、拾取各種自然物再自制成玩具,在這過程中他們所能得到的各種體驗是最豐富的。例如,幼兒經常到附近的田野、山林、小溪拾小石子、樹葉、樹皮、樹果,摘野花、狗尾巴草、芒桿等,制作出樹仔小陀螺、草強飛盤、竹片手鐲、竹葉船等充滿童稚的玩具,再將這些自然物制成的小玩具用于娃娃家等區角活動。還可以將采來的小株植物種到自然角里,將撈來的小蝌蚪養在瓶子里,拾來的金龜子、蟬放在標本盒里……這樣即滿足了幼兒自己探索事物的好奇心和欲望,又使區角活動體現了發展幼兒自主性的功能。
二、利用地方特有的原材料開展手工活動
色彩斑斕的動物羽毛、形態各異的貝殼,品種繁多的植物根、莖、葉、果實等都是幼兒開展手工活動的好材料,這些自然物能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對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有積極的作用,如在進行河蚌造型時,我們要求每個幼兒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準備河蚌殼,并想一想河蚌像什么,準備用河蚌做什么等問題,由于創作熱情高漲、想象豐富,所創作的作品各不相同,有賽車、花籃、游艇、大炮、蝴蝶……還有的幼兒在蚌殼里放上黃豆,用膠帶封好,再用彩色紙粘、貼裝飾成美麗的響蚌玩具。后來這個玩具被小班幼兒用作河蚌操器械,他們無比自豪。
三、利用當地自然資源開展美工活動
在美工活動中,引導幼兒去尋找,發現各種各樣的素材,是幼兒教師一項重要的任務。我在指導幼兒進行美工活動時,如開展幼兒“玩沙玩水”活動,引導幼兒從中發現“沙”的作用。“沙”在山區隨意可以取得,它可以用于建房子,鋪道路外,把它放在沙盤可布置各種各樣的圖形,用篩出的細沙還可用來作畫。給沙染上各種顏色所作的畫,更是栩栩如生。
四、利用自然物開展游戲
帶幼兒走近生活,讓他們觀察農村的各種活動,拓寬他們的視野,陶冶他們的情操。例如,組織幼兒定期與不定期地參觀農民的春播秋收,觀察農民的播種、施肥、灌溉、鋤草、割稻等完整的勞動過程。蔬菜基地、竹編廠、瓷廠等也是幼兒常去的地方。幼兒通過游覽與參觀了解農民、工人的勞動生活,拓寬了視野,豐富了生活經驗,又感受到勞動美和家鄉美,陶冶了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情操。
引導幼兒廣泛收集自然物游戲材料,每次散游、參觀,幼兒除了觀察、了解外界事物的特征變化外,還能就地拾撿、采摘一些自然物、廢舊物,以不斷充實班上的游戲材料。這些來自幼兒手中的材料,再經幼兒親自加工處理,便成了美觀實用的玩具。如稻草、松針等扎成一把把,可用于蓋房子、做稻草人;將竹片穿成條狀,可用來當瓦片做屋頂;樹仔串成條,用于娃娃家或商店……
充分挖掘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低耗高效地創設活動區,對幼兒的成長具有很好的良性作用。它對于培養幼兒自發的探索精神、創新的初步意識和動手能力、陶冶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操,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們應大力提倡這種省時省錢省事而又有相當實效的好措施、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