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金友
(浙江衢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衢州 324000)
宋代服飾圖案藝術風格淺析
許金友
(浙江衢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衢州 324000)
中國傳統服飾圖案是構成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題材內容形式和造型表現手法等藝術風格對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的形成有著深遠的意義。通過對宋代服飾圖案構成的內容和形式以及藝術風格的論述,探討了宋代圖案藝術形成的原因、特點和歷史傳承,提出了宋代儒家審美觀和畫院繪畫尤其是花鳥繪畫對該時期服飾圖案的深刻影響,從而進一步體悟宋代社會普遍的人文審美趣味。
宋代;裝飾;服飾;圖案;紋樣;儒家;理學
圖案以及紋樣是一個開放的藝術系統。對于任何一個時代的圖案來說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新思想文化與新意識觀念的沖擊而更新拓展,它的內涵是歷史長期積淀的結果,是時代所特有的,也是時代靈魂之所在。中國宋代服飾圖案就深受該歷史時期中國哲學思想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在宋代,隨著儒家理學觀念的深入,倡導社會與自然“天人合一”至美境界的和諧之美成為當時一種人文觀念的主流意識。宋代服飾圖案便充分體現了這種哲學觀念的精髓,它蘊含著豐富的宋代美學價值觀。可以說,它不僅僅是宋代社會審美觀念的集中反映,更是一面凸顯宋代文人思想心靈的折射之鏡。
宋代服飾圖案以清淡典雅和世俗平易為其最基本的藝術風格,其中所透露出的是一種天然的藝術美感,一股隱逸的人文氣息。它往往以其質樸取勝于唐代之華麗,少了繁瑣之飾,多了細膩之美,少了磅礴氣勢,多了詩情畫意。它所反映的已不僅是服飾圖案本身的追求,而是宋代社會人文觀念的集體寫照。
自從五代十國開始,許多畫家和工藝美術家就服務各自的國家藝術機構,把自己的藝術才華作為科舉晉級依據,各歷史時期的朝廷也設有類似的繪畫考試部門。然而,到了宋初以后隨著政局穩定,政府設立了更大規模的藝術機構,畫院制度就是一個重要的代表。隨著兩宋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城市商業藝術的繁榮,宋代畫院在中國繪畫史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共享并取得了極大的藝術成就,它是中國歷代畫院制度的杰出代表。
宋代畫院制度和文人繪畫的興起對整個宋代工藝美術圖案,尤其是服飾圖案審美風格的影響是極深的,它體現的是中國文人繪畫尤其是花鳥繪畫講究精微刻細和栩栩如生的理想之美。可以這樣說,注重形似的精細逼真刻畫和巧妙的內容形式表達,不僅是當時對畫院繪畫共同的要求,也是整個文人社會審美的集體標準。這種在繪畫中追求寫實寫生的意境和情趣極大地豐富發展了中國的理想美學觀,并滲透到整個宋代社會,尤其是上層階級的美學觀念,也因此在宋代的流行服飾圖案中得到了最廣泛、最民間、最直接的體現。這種審美集體標準也自然而然地成為宋代服飾圖案和紋樣的一種共有藝術特征。
沈從文先生曾提到宋代織錦圖案“生色折枝花的時尚,開始突破了宋代對稱圖案的呆板”[1]。 事實上,生色折枝花、大小串枝花已經成為宋代裝飾紋樣的主要內容與程式。這有力地說明了宋代服飾圖案風格開始轉換為一種更貼近人文繪畫特征的寫生圖案風格。對于宋式穿枝圖案和纏枝圖案來說,一般認為是在唐代蔓草圖案的形式基礎上不斷演變而來的結果,其造型表現特征特別是線性特點多趨向于中國宋代文人繪畫白描寫實風格,多采用穿枝花和纏枝花為四方連續,并多以植物自然生長的形式布滿畫面,形成獨有的東方審美趣味。
還有,宋代服飾圖案在骨架造型上基本傾向于建立一種以清瘦為主的線性特征,而一反唐代服飾圖案和紋樣造型中的花形飽滿圓潤、線條流暢磅礴的特點。這種在圖案整體和局部造型設計上體現立體化效果的趨勢,可以說也應該是來自于畫院繪畫自然風格的一種影響。另外,在宋代鳥銜菊花團圖案中形成的,以動與靜搭配效果來形成淡雅恬靜風格,也是宋代服飾圖案傾向畫院繪畫風格的重要表現。在圖案色彩上,宋代服飾圖案還打破了唐代圖案以青、碧、紅。藍等濃重的暖色調風格,形成宋代圖案以冷色為主的獨特色彩配色特點。
宋代早期服飾圖案和紋樣受唐代圖案傳承和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在圖案內容和風格上仍保持了漢唐時期服飾圖案的最重要藝術傳統。但是,隨著唐末亂世后宋初農業恢復快速發展,極大地刺激了宋代城市工商業的繁榮,作為服飾圖案載體的紡織作坊遍布全國,期間的服飾圖案紋樣有了很大的發展。
宋代服飾圖案的內容和題材極其廣泛,裝飾紋樣多以花鳥題材為主要內容。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折枝花圖案尤以其寫實的生動、自然的和諧、靈動的飄逸所產生的藝術效果為最。宋代幾何組合圖案形式也是十分豐富的,其中特別具有代表性的如組合型幾何型的八搭暈、六搭暈、盤球等,出現在當時的織錦服飾圖案中,被稱為宋錦。
宋代服飾圖案的形式上較之唐代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尤其體現在植物紋樣的造型形式上。宋代常用的服飾圖案造型可歸類為7種。
2.1 蔓草圖案線條變化表現
所謂蔓草圖案又稱穿枝花圖案(圖1)或連理枝圖案(圖2)。它取材于滋長延伸、連綿不斷的蔓生植物,圖案結構多為二方連續式。宋代蔓草線條式圖案在主要結構上一般加飾花朵或果實,用以表現圖案整體韻律的節奏,其圖案結構往往采用波形布局,甚至用切圓法作為花、枝、莖的圖案形式骨架,用結構的相互穿插圍繞來表現圖案的氣韻和力度。自唐以后到了宋代,它成為主要的曲線圖案形式。尤其是演變為折枝圖案形式以后,對后來整個中國裝飾圖案藝術產生了極其深厚的影響。

圖1 穿枝花圖案

圖2 連理枝圖
2.2 小簇花朵花圖案散點表現
散點式布局的小簇花朵花圖案是唐開始特別是宋代十分流行的服飾圖案造型,尤以散點小簇花和朵花圖案的極其多樣化排列方式,為其主要形式特點。它主要體現在一律方向向上或一律方向朝下、排列規整或倒順自由或旋轉變化,正面花朵造型,依據花朵的位置形狀來做枝葉等裝飾。圖案的色彩處理多在白地飾淺藍、淺灰或紅色的退暈花。
2.3 寶相花圖案復合表現
從唐代開始,復合意向性質的寶相花圖案大行其道,它基本上來源于佛教圖案的造型演變,宋代則開始與世俗圖案相互結合。在圖案的表現上多采用對稱放射形式,富于變化;色彩上采用唐代以來的退暈法,以淺套深逐層變化。因此,寶相花是一種從隋唐年間開始發展演變的具有宗教精神和文化象征意義的圖案。它在圖案內容題材等方面概括了蓮花、牡丹和菊花等多種花卉圖案的造型要素。在圖案結構上把全開半開花朵、含苞待放花蕾和飽滿纏繞枝葉等進行藝術加工組合處理,成為理想化的綜合花卉造型圖案。
2.4 花鳥圖案自然寫實表現
在中國的圖案歷史發展中,鳥銜花的圖案形式往往引申為喜慶或愛情的象征[2]。雖然鳥銜綬帶圖案、鳥銜瓔珞圖案或鳥銜瑞草圖案等從唐開始就是十分流行的服飾圖案之一,但到宋代得到了真正的擴展,它的傳播也是自上而下地逐漸為平民百姓所利用的,應該說它極大地豐富了宋代整個工藝美術圖案形式。這種圖案形式的延續、發展和改造與宋代整個人文理想和社會思想是分不開的,尤其是自宋代以后吉祥寓意成為整個中國圖案發展史中形式追求的主要準則。需要指出的是,宋代畫院制度使花鳥畫成為一種獨立的文人繪畫科目,這也對宋代花鳥自然寫實形式圖案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內在影響。
2.5 團花圖案整合表現
唐代廣為流行團花圖案或稱做“獨窠、四窠、鏡花”圖案延續到了宋代,成為宋代早期主要的圖案表現方式。宋代團花造型樣式豐富多彩,既有以圖案中心開始逐層分割來進行裝飾表現,也有以中心線來把圖案分割成多個裝飾區域來表現。還有用韻律化的曲線來分割裝飾區,并繪制纏枝紋樣、花卉圖案、復合圖案、動物圖案等內容。它的主要特點是主題內容相鄰或者相切排列,在留出區域繪制以四面多向對稱的副主題圖案內容。
2.6 幾何連續吉祥表現
宋代的幾何圖案對之后的元明清時期幾何圖案影響極其深遠,其端莊嚴密的風格流傳至今。宋代織錦藝術中的幾何圖案極具代表性。它的形式豐富多彩,大致可以分為菱形圖案、條式圖案和綜合圖案3種基本類型。受到宋代自然主義審美的影響,這些幾何圖案也常常作為花鳥圖案的紋樣襯底來應用。在宋代幾何圖案中尤其顯著的特色是:在其幾何基礎骨架上,往往要加上反映社會世俗理想的吉祥寓意,這是抽象和具象結合的,具有宋代服飾圖案特色的意向形式。例如萬字紋、雙勝紋、龜背紋、鎖子紋、盤絳紋、瑞花紋、棋格紋、連線紋、柿蒂紋、回紋、棗花紋、如意紋等(圖3)。或許可以這樣說,這種包含寓意的意向幾何連續圖案代表的正是宋代儒家思想中抽象思維受到不斷自由想象發揮所導致的結果。它呈現出的是一種女性式典雅的、世俗理想化的、自然寫實的藝術風格[3]。

圖3 幾何圖案
2.7 獸鳥樹花對稱圓滿表現
唐以后,對獸對鳥式的圖案結構中常伴隨有樹形植物圖案(圖4、圖5)。雖然這種樹形紋樣確實極可能接受了西方“健陀羅”圖案生命樹的影響,但是受唐代絲綢之路西化影響,類似唐代“陵陽公樣”的對稱式圖案恰恰是在宋代才得到了極大的本土化演變發展。這種成雙成對的,對稱式構圖的圖案形式雖然符合西式審美,但是所反映事物圓滿的思想性,卻極其符合宋代中原人士世俗審美觀。而到了宋代后期,這種圖案對稱形式已經幾乎完全中國化了。如在日本正倉院保存的宋代茶色地牡丹花樹對羊紋綾就具有相當突出的東方審美趣味,其圖案中兩頭羊動態安寧,回首戲蝶,牡丹花圖案造型豐滿,充滿了祥和富足的東方式藝術意境。

圖4 獸鳥樹花圖案

圖5 獸鳥樹花對稱圖案
宋代服飾圖案中所體現的這種儒雅藝術風格有其重要的社會思想原因。一般來說。儒學是兩漢時期統治階級的集體意識形態。但是自魏晉以來至唐,隨著佛學在思想文化領域普遍流行及本土化發展,極大地沖擊了傳統的儒學觀念。宋時文人雅士極多參禪,儒釋道的合而為一成為新的觀念風尚和生活方式。這些思想貫穿了那個時代的審美觀念,也深深地影響到那個時期的服飾圖案文化。
隨著社會逐漸穩定,統治階級開始提倡新的社會思想體系。統治階級把對儒家經典的掌握成為其取士的重要標準。據《絲繡筆記》記載的宋室定規,對文武百官按職務每年分送“臣僚襖子錦”,大概自宋代始,文武百官其裝飾紋樣便有定制的詳細記載。由此可見官僚制度所提倡的儒家美學觀念對服飾圖案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4]。
可以說,宋代圖案藝術風格的特點與宋代理學提倡的美學觀是相互聯系的。宋代儒家理學從萌芽到形成過程中,整個宋代社會在宗教信仰、思想文化和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發生了極大的變化[5]。在提倡“倡文抑武”和“三教兼容”的社會和宗教環境中,復興儒學以重整禮綱的思想變革因素,使得宋代上自士大夫下自黎明百姓都極力推崇一種儒雅的文人風度,讓宋代世人以超然來對待人生的得失榮辱。
宋代服飾圖案的審美特征與宋代的新儒家思想是一致的。宋代服飾圖案的藝術風格十分具體地體現出了這樣一種宋式新儒的典雅藝術傾向。在宋代服飾圖案藝術中時時刻刻我們都能感受到那種在文質彬彬、溫雅含蓄的禮儀風度中對含蓄平淡、自然簡樸的理想主義生活格調的不懈追求。
宋代儒學文人中追求的理想和世俗相結合的思想,對宋代服飾圖案乃至后世圖案的影響是極其重要深遠的,儒雅之美和世俗之風成為宋代服飾圖案藝術風格中最鮮明的時代特性。一方面,它所追求的是平淡閑適而又意蘊深刻的美學韻味;另一方面,隨著宋代儒學逐漸被官方推崇,儒學和世俗哲學相互結合使其更加完整化和哲理化,甚至通俗化。宋代服飾圖案藝術在以后的中國圖案藝術歷史發展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它把唐代外來的圖案藝術進行消化吸收,真正演變成為具有中原儒學觀念的、中國本土的、東方式的圖案文化。
宋代服飾圖案的藝術風格對后期元明清乃至近代中國傳統圖案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它積極消化了唐代外來圖案藝術,并與中原文化相互結合,開始展現出一種定型了的,結合東方傳統儒家文化和世俗美學特色的,真正的中國本土圖案藝術。
[1]竺小恩.社會、審美與傳統的文化整合:論宋代服飾文化儒雅化的緣由[J].大連大學學報,2007(5):79-83.
[2]朱新予.中國絲綢史[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 1997:59.
[3]鄧詠梅,呂釗.唐宋代時期絲綢織物中的植物紋樣[J].四川絲綢,2004(2):50-51.
[4]沈從文.中國絲綢圖案[M].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 1957:45-46.
[5]雷圭元.雷圭元文集[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 2001:89.
許金友(1972-),男,浙江衢州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E-mail: 378307662@qq.com
201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