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峰
期待視野屬于接受美學里面的一個關鍵概念,在文學閱讀以前,還有閱讀的整個過程中,對于接受主體的讀者而言,會受到個人及社會兩方面的深層次原因所限,心理上出現既定結構圖式,這種心理上的既定結構圖式便可以被稱之為閱讀經驗期待視野。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寫作主體(也就是高中生)會受到個人及社會兩方面的深層次原因所限,出現寫作前與寫作中的心理既定結構圖式,如果心理圖式與預期寫作內容相一致或者大部分相合,那么就會創作出好的作品。在寫作教學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到寫作主體也就是學生的心理認知結構及實時寫作需求。
一、期待視野對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要求
1.滿足學生定向期待
所謂定向期待的含義在于作文創作者是帶著自己既有的社會經驗與審美期待進入到作文創作的整個過程,并完成對作文要求把握的,這就會使得在一定程度上,創作者審美期待對審美結果造成限制,也就是俗語所謂的心理狀態決定了作文的好壞。在作文創作過程中,學生所期望的是審美期待同審美結果相符,也就是作文創作能夠滿足真情實感的抒發要求。然而在實際的作文教學過程中,這種自由往往會受到限制,學生所面對的作文要求一般是已經格式化的,最起碼也有了基本的方向性,這種格式化與方向性未必完全與學生期待視野相符,甚至和學生期待視野背道而馳。如此一來,學生的作文成品當然難以達到理想效果,同時學生自身也會失去創作的樂趣。至于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原因,答案其實很簡單,作文不可能沒有要求,而學生的生活范圍與思維范圍卻過于狹窄,有時難與作文要求產生交集;同時學生所閱讀的文學作品數量不多,同樣導致審美經驗不足,下筆時往往空洞無物。解決問題的途徑無非是滿足學生的定向期待,也就是教師在作文教學時注意到作文審題立意指導的針對性,要讓作文教學滿足學生,而不是讓學生接受作文教學。
2.尊重學生創新期待
教師應當滿足學生定向期待,同時,學生對于作文成果的期待視野也需要得到拓展,這就是創新期待的意義所在,它和期待視野里面包含的定向期待呈對立狀態,要求創作主體不斷改造自身寫作習慣方式,積極調整自身期待視界范圍,將客觀世界里面所具有的而自身視界范圍中暫時沒有的內容積極納入進來,從而讓寫作變得更順暢,也就是逐步豐富作文的意義以及表現范圍,這當然可說得上是一種創新。創新期待能夠減少寫作者同作文命題間的距離,幫助學生更加理想地接受寫作課程,在滿足學生心理期待的同時,給學生以重新認識寫作要求的機會。學生便可以寫自己所欲寫、發他人所不能發。
二、期待視野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帶領學生實現廣泛閱讀
閱讀是寫作的前提與根本,對于高中生而言,更是一種方便的感受生活與思考生活之捷徑,學生的期待視野會因為閱讀量的上升、閱讀質的提高而不斷拓展。一方面,閱讀能夠給學生提供感受生活的難以取代的功能;另一方面,閱讀還可以讓學生在文字中博古通今,了解到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不同背景下不同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魯迅先生的雜文《拿來主義》,讓學生懂得了一分為二看待問題的哲學思辨;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讓學生進行了生和死的思考;《我的空中樓閣》里面包含有動和靜、大和小、有與無的把握。這些閱讀的啟示正是寫作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同時也是人生閱歷的菁華提煉。無疑學生的閱歷越豐富,其期待視野涵蓋面就越廣,其對待寫作素材與寫作命題時的思想也就會越活躍。值得注意的是,書本的閱讀只是生活閱讀的一個方面,此外還有許多其他的閱讀方式,比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每天晚上收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并用簡短的語言將新聞內容記錄下來,并形成自己的感悟,只要持之以恒,學生的期待視野同樣可以變得寬闊起來,這是尊重學生創新期待的一種絕佳方式。
2.帶領學生實現精準審題
無論是標題作文還是話題作文,既然給出了題目的方向,那么對于學生的期待視野都是一個挑戰,題目可能在學生的期待視野之內,也可能在學生的期待視野之外,實現期待視野對作文題目的涵蓋,是學生審題時的主要任務,也是教師指導審題時的重點努力方向。首先,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依照內涵外延原理做審題分析,以便讓寫作命題與期待視野更相契合,比如若命題要求是“飛”,只有這一個字,教師便可以指導學生對“飛”這個字的內涵進行剖析,鳥類在空中鼓動翅膀、飛機利用動力在空中滑翔、蒲公英的種子在空中飄浮等,都可被涵蓋在這個字之內。同時,“飛”能夠組成意境不同的詞組:騰飛、飛翔、飛躍等,而和“飛”字相對的詞則是“停”、“落”、“止”等,同樣可以加以應用。同時“飛”字的外延還可以上升到事業、青春、國家等多個方面。教師指導學生認清了作文命題的內涵,拓展了作文命題的外延,使命題積極向學生期待視野中延伸,這是滿足學生定向期待的一種絕佳方式。當然,除了指導學生依照內涵外延原理做審題分析外,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利用結構法做審題分析。例如,當出現“求利”這個寫作命題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分析:該詞屬于動賓短語,也就是說要求作文的寫作對象為“利”,重點是“求”,再深入下去,其實不難分析,命題所考查的學生如何思考“求什么利”、“如何求利”兩個問題。
3.帶領學生完成布局謀篇
在議論文的布局謀篇指導過程中,教師可以把學生的期待視野同作文創作捏得更緊,讓創作在視野中逐漸放大而又不失自由。議論文有一個普遍的創作思維模式,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處理問題。所以,教師要帶領學生緊緊圍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進行布局謀篇的安排,這不但可以讓學生的思路放得更開,同樣可以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問題,更好地滿足期待視野與高中語文寫作的耦合。其次,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為什么”謀篇,同樣可以提出三個子論點,對你愛的人說“不”,會失去交流的機會;對愛你的人說“不”,會失去愛人的機會;對陌生人隨便說“不”,會失去交往的機會。接下來,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用“怎么樣”謀篇,依舊能夠提出三個子論點,明確以后再說“不”,深思以后再說“不”,了解以后再說“不”。不同的思考方式得出的不同子論點,其關系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遞進的,只要言之成理,且處在自身期待視野之內就會是一篇成功的作品。
三、結語
讀者群中,期待視野是普遍存在的,這會給寫作者的思維及實際行動帶來不言而喻的影響,而期待視野理論直接給寫作者也就是學生主體造成的影響則相對不易發覺。實際上,寫作者的要求、愿望、感情一旦帶入到寫作實踐過程中,同樣會成為一種強大的力量。教師如果善于運用期待視野理論,從審題到謀篇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定能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