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
摘 要:在課后的閑聊時經常會發出感慨:學生在上英語課時太安靜了。安靜得令人焦慮。在本文中,筆者對此焦慮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焦慮;對策
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全球化的加速進程,英語這門語言越來越重要了。在中學的課程中,英語也是一門主科。作為主科的英語,定是備受重視。然而,在農村中學中,上英語課的難度越來越大。尤其是在提問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學生卻很難與教師互動、共鳴。這就引起了英語教師們的焦慮。
焦慮一: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答不上
這個焦慮相信在農村中學的英語教師應該都會有的。備好了一堂課,在上新課前用英語與學生互動一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二是為了新課的順利進行。一般來說,新課前提問或者是復習上一節課的內容,或者是導入新課。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能答上來,就可以順利進行下一步的教學。學生答不上來,那么在這一環節就要花更多的時間,對新課的授課是有影響的。學生答不上來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學生本身的原因。學生在課前是否有預習;學生在課中是否有認真聽講;學生在課后是否有復習鞏固;若是做到上述三點,回答起來并不困難。
其次,教師本身的原因。教師在提問的時候,語速是否過快;教師在提問的時候,所問的問題是否過難;教師在提問的時候,是否和藹等等。
再次,外界的客觀原因。班級的學習氛圍是否濃厚;班級的學生是否敢于表現自我?
焦慮二:對教師的提問,學生敢回答,但是離不開教材
在農村中學的英語課堂中,存在著這樣一個現象:教師提出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問題,學生回答時就原原本本地把教材中的語言、語句念出來。這種現象會導致學生漸漸懶于用大腦思考,把思維依賴于教材。學生過分依賴于教材,則就會出現“腦殘”。學生無法脫離教材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學生本身的自信心不足。學生認為沒有看著書回答就會出錯,也會被別的同學嘲笑。這是青少年的自尊心理。
其次,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力度不夠。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不能夠融會貫通,就導致學生不會把所學的知識運用自如。
再次,學生的習慣性養成。在其他學科的課堂中,尤其是文科類,學生更喜歡照搬教材的語句,由于慣性,在英語課堂上回答問題時也脫離不了教材。
焦慮三:教師的提問,學生回答時發音存在著缺陷
學生回答教師的問題時,在發音方面存在著缺陷。比如說:“work”和“walk”。學生會把這兩個單詞混在一起,基本上的學生會把“work”念成“walk”;再如:“want”和“wont”,學生也會把“wont”念成“want”;再有/e/和/?/區分不清;輔音中的/s/和/θ/混淆了等等。原因呢?
首先,教師自身的發音是否標準。一位專業的英語教師他或她所具備的自身素質很重要,語音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語音標準,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會覺得是在享受,同時在不知不覺中也會去模仿教師的語音語調。
其次,教師是否重視語音教學。通常來說,對初學者的英語教學,語音這一環節是不可少的。教師教會學生48個音標,不僅使學生會念單詞,而且還會拼單詞。
再次,學生自身的原因。教師在教的過程中,學生是在聽,在模仿教師。在模仿的過程,只是一時跟對教師的發音,過后仍然沿用自己以往的發音規則。其實學生在說的過程中,并不知道自己發音錯了。
對策一:布置任務,要求學生能夠完成
首先,預習工作是每個學生必須獨立完成。若在上課前學生能做好預習這個環節,學生對教材就會熟悉,對教師的提問也就心中有數,回答教師的問題就容易多了。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話題Section C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導入時提問:“Do you know The Sound of Music?”若是學生沒預習Section C,就可能答不上來了;相反,若是學生有預習,對教師提出:“Where was Maria from?”這一問題,就能輕而易舉地回答出來。也能夠達到師生積極互動的效果
其次,當天的功課當天必須復習。盡管在課中學生能領會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但是在課后也必須加以鞏固。例如,在學習八下if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時,初中階段要求學生掌握“主將從現”這一原則。學生在課內能夠翻譯句子,但是在課后也得讓學生多翻譯,讓學生把“主將從現”這一原則牢牢記住;再如,學到由“when”,“while”引導的時間狀語從句時,這個語法點本來就是難點,學生僅僅在課內翻譯句子是完全不夠的,在課后必須多翻譯,而且在學習這一個話題都必須時時讓學生翻譯加以鞏固。
對策二:采用“由簡入深”的方式提問
這個方法方式需要教師在備課時要精備。既要想到如何讓優秀學生答得上,也要考慮如何設計讓中偏下的學生也答得上的問題。
例如:在上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話題SectionD時,這是一節閱讀課,主要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教師先拋出一下問題:
Q1:When did Beijing Opera come into being?
Q2: How many roles are there in Beijing Opera?
Q3: Are more young people becoming interested in Beijing Opera nowadays?
Q4: What do you think of Beijing Opera?
以上這四個問題中,前三個問題較容易,學生們可以在文中找得到答案,并且可以正確回答出,而第四個問題是開放性問題,是考察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可以由中上的學生來回答,這樣一來,課堂的氛圍就活了,學生對自己也充滿信心。
對策三:強化語音教學,讓學生敢于開口說
從課堂的師生互動以及課后與學生談心,筆者發現學生對音標不是很熟悉,同時還了解到學生之所以不敢積極發言也與單詞不會拼讀有聯系。所以強化語音教學也是重中之重。
首先找相似之處。英語的48個音標中有大多數與漢語拼音有些類似。比如說:\u\與拼音中的u在發音上有些相似,\ai\\ei\與拼音中ai、ei在發音上也有些相似,再如六個爆破音與拼音中p、b、t、d、k、g也是相似的。
其次,教學生拼讀音標。讓學生學會看音標,找出重音符號,從左到右拼讀,多訓練,久而久之形成習慣就不難了。
學生會懂音標會讀單詞,說句子就不是難事了。
對策四:強化口頭朗讀,讓學生形成語感
英語是門語言,而且是注重語言的語言。教材中有許多短文與對話,讓學生背誦,而且是能夠流利地背誦,這樣語感就很強,就可以盡量避免漢式英語。
在學習likesth.verymuch時,學生習慣性按照漢語的語序,通常會說:IverylikeEnglish.出現這樣的情況,的確是讓人頭疼,也讓人哭笑不得。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先將句子呈現在黑板上,讓學生跟讀,學生再自己讀,寧愿在課內多花點時間也要讓學生形成語感。然后在讓學生多翻譯,還可以將學生寫的有錯誤的句子呈現在黑板上,讓學生自己來改,一來可以讓學生有成就感,也刺激學生的記憶,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效果會更好點。
英語是一門語言,是需要說這個技能來帶動其他技能。因此不能讓學生變得安靜,否則學生就成為一個只會寫或者只會考試的產物。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能夠順暢地交流,因此要讓學生開口說,而且是很流利地說。